蘇志源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設計了一個新的助讀系統(tǒng),即旁批。新教材設計旁批等助讀系統(tǒng),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區(qū)分教讀課和自讀課。教讀課和自讀課分別指向精讀和略讀。自讀課上教師教得少,甚至不教,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自主閱讀。
自讀課重在“自”這一個字上。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自讀課的“自”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樹立問題意識,自主完成課文的學習。自讀課如何在“自”上做好文章呢?那就要立足統(tǒng)編版新教材,充分利用全新的自讀課助讀系統(tǒng),即旁批。
一、巧用旁批,自主梳理線索與情節(jié)
統(tǒng)編版自讀課要先放權,教師要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把課堂主要時間留給學生,教師在自讀課上只充當“導演”的角色。自讀課“導演”導什么,“導”學生運用旁批完成自主閱讀。
《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課為“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4課。這一課文在之前并沒有選入初中語文教材之中。這一次作為自讀課出現(xiàn),還在課文設計了六個旁批。而熟悉文本的內容是學生自主閱讀的第一步。如何引導學生運用旁批梳理《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自讀課的主要內容呢?這時,教師要發(fā)揮“導演”的作用,可以設計兩個運用旁批完成梳理情節(jié)的學習任務。
一是從劉姥姥的角度,運用旁批的方法概括課文情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在情節(jié)對應段落旁批注上課文情節(jié)。旁批時,教師要求學生以“劉姥姥的角度情節(jié)1:……”的格式概括。學生分別在課文第1段旁批:劉姥姥的角度情節(jié)1:贊大觀園(1),在第4段旁批:被設局(2~4),在第6~9段旁批:演“笑”劇(5~10),在第11段旁批:釋“笑”劇(11)。學生用短語的形式,自主概括出自讀課情節(jié)。讓學生旁批在相對應的段落處,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樹立文本意識,讓學生明確旁批不能離開文本。
二是從“笑”劇設計者的角度,運用旁批的方法概括課文情節(jié)。“笑”劇設計者是鳳姐和鴛鴦等人。學生從這一角度概括內容,就能對課文情節(jié)有較為深入的了解,為后面的教學做好準備。旁批時,教師同樣要求學生以“設計者角度情節(jié)1:……”的格式概括。學生分別在課文第3段旁批:設計者角度情節(jié)1:設“笑”劇(1~3),在第5~9段旁批:施“笑”劇(4~10),在第11段旁批:說“笑”劇(11)。學生以旁批的讀書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厘清線索、梳理情節(jié),在教師的“導演”下自主閱讀,完成第一個自主學習任務。
從兩個角度旁批這一設計目的在于完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目標之一——抓住小說主要線索,梳理故事情節(jié)。本單元作為古代白話小說單元,在單元導語中把線索、情節(jié)列為第一個學習目標。這對完成后面的另外兩個目標起到鋪墊的作用。
二、巧用旁批,自主探究人物形象
統(tǒng)編版自讀課重在發(fā)揮“自”的作用。借用旁批等助讀系統(tǒng),做好“自”的文章。學生旁批完成《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線索與情節(jié)之后,接著仍然用旁批完成探究人物形象的學習目標。
1巧用自讀課已有的旁批
《劉姥姥進大觀園》課本已有的六個旁批中,有兩個意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劉姥姥這一人物形象。旁批第五個:劉姥姥的話體現(xiàn)了她怎樣的特點,這個旁批從人物語言描寫入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劉姥姥這一人物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圈點的方法,學生把自主探究的結果旁批在課本上。如圈點出劉姥姥的話“一兩銀子,也沒聽見響聲兒就沒了”,并在這處語言描寫旁批“節(jié)儉”“淳樸”等詞語。圈點句子“去了金的,又是銀的……”, 并旁批“樸實”“率直”等詞語。 圈點句子“……那怕毒死了,也要吃盡了”,并旁批“憨厚”等詞語。學生完成這些旁批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另一個助讀——閱讀提示探究這些性格的形成原因。為了使學生對劉姥姥這一形象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師可以課前布置學生自主閱讀劉姥姥另外兩次進賈府的情節(jié)。
課本第六個旁批:劉姥姥明知道是拿她“取個笑兒”,為什么還積極配合?教師引導學生在第11段畫出劉姥姥積極配合表演“笑劇”的原因是哄老太太開心。并讓學生從人物描寫方法入手,旁批出劉姥姥的性格特點:圓滑世故、精明機敏。鳳姐、鴛鴦設計取笑劉姥姥,而劉姥姥心知肚明。學生探究故事開端和最后幾個人的對話,分析文本并得出結論,并旁批在課本上。
2新增自讀課沒有的旁批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探究人物形象,只從課本已有的旁批分析遠遠不夠。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新增人物探究的旁批。劉姥姥這一形象除了從語言描寫來分析,還可以從動作描寫等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劉姥姥典型的動作描寫,并做旁批。如在《劉姥姥進大觀園》第9段畫出劉姥姥動作描寫的詞語:伸、夾、撮、伸、滑、滾等,并做問題式旁批:劉姥姥動作描寫有什么作用或這些動作體現(xiàn)劉姥姥什么樣的特點。同桌之間互相完成對方的問題式旁批,將答案寫在旁批的下方。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先自主閱讀新增批注,再引入合作學習,提高自讀課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設計利用課文已有的旁批和新增沒有的旁批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完成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目標之二——把握人物形象,探討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的學習任務。
三、巧用旁批,自主探究小說藝術特點
1巧用旁批,自主探究寫人
單元目標要求結合具體描寫,具體描寫中的“具體”有哪些?《劉姥姥進大觀園》作為古代白話小說的經(jīng)典節(jié)選,它擅于寫人,尤其重視人物的思想性格。課文除了具體描寫劉姥姥這一人物形象,還描寫了眾人各具特色的笑。這是歷來被人所稱贊的描寫,也是這一課的重點、難點。
課文第四個旁批的設計就是指向這一學習任務。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描寫完成“眾人的笑,各具情態(tài),體會其妙處”這一旁批,并體會白話小說在寫人這一方面的藝術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圈出史湘云、黛玉、寶玉、王夫人、薛姨媽、探春、惜春等人笑的情態(tài),并結合這些人物的身份、地位、體質特點等方面分析其思想性格特點。
2巧用旁批,自主探究寫法
《劉姥姥進大觀園》第二、三個旁批指向白話小說的寫法:懸念與伏筆。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這兩個旁批,自主探究這兩種寫法。
《劉姥姥進大觀園》第二個旁批是設置懸念:她們會如何拿劉姥姥“取個笑兒”呢?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懸念的兩個步驟:設懸和釋懸,在空白處做旁批。《劉姥姥進大觀園》第三個旁批——鴛鴦拉劉姥姥出去說什么悄悄話,教師引導學生按照伏筆的兩部分:前有伏和后有應旁批。
旁批是統(tǒng)編版教材的一個亮點,語文課堂要巧用旁批,助力初中語文自讀課教學,充分地引導學生用旁批對課文進行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完成自讀課“自讀”的使命。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金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