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蕾
【摘 要】目的:分析并探討心理護理在產后抑郁預防與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產婦,并對半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予觀察組實施細致的心理護理,予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前后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對產婦的抑郁情況評分。結果:據EPDS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1)。結論:采用心理護理措施能明顯改善產后婦女的抑郁情緒,有效幫助其度過產后情緒脆弱階段,降低抑郁發生率,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
【關鍵詞】產后抑郁;心理護理;臨床療效
經歷分娩,相當一部分產婦會因壓力過大而產生低落情緒與不良情緒的產后心理癥狀,這種心理癥狀極為可能演變為產后抑郁癥。產后抑郁癥的主要表現有心情壓抑、情緒低落、對親人失去感情、對生活缺少信心和激情,嚴重情況下產婦還將出現幻覺和自殺的念想,這不但不利于產婦的身心健康,還對新生兒的情緒、智力、行為等方面發展帶來嚴重影響[1]。本文中,我院回顧性分析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9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經過分組研究,對心理護理在產后抑郁癥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評價,效果良好,現將具體護理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診的90例產婦,并將其隨機分為了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5例,年齡24歲~39歲,平均年齡(30.42±3.30)歲,其中初產婦30例,經產婦15例;對照組45例,年齡23歲~42歲,平均年齡(31.52±3.24)歲,其中初產婦25例,經產婦20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孕產史、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有可比性,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觀察組產婦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睡眠、飲食、安全三方面。睡眠護理:跟蹤評估產后抑郁產婦的睡眠狀況,了解產婦失眠原因,對其給予藥物治療,同時加強溝通,減輕失眠情況。飲食護理:產后抑郁產婦大多伴有食欲不振癥狀,護理人員在跟蹤了解其飲食習慣的同時,按照產婦不同的食物偏好,改善其膳食結構,提供易消化、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安全護理:為避免產婦在抑郁期間產生過于極端的行為,讓其免收外界刺激,為產婦提供較為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保證其生活設施的安全性,同時加強監護巡視。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觀察組產婦實施細致的心理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在產婦情感上給予充分關注與支持。醫護人員要及時引導產婦家人多與其進行溝通,幫助產婦樹立信心,并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舒緩產婦焦慮與緊張的情緒,降低產后抑郁發生率。此外,考慮到產婦分娩期間消耗了大量精力和體力,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痛苦,在溝通時盡量避開敏感話題,讓產婦免受精神刺激。②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護理人員護理態度上要平易近人,逐漸建立與產婦之間的信任,指導產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盡可能消除她們不良的情緒因素。同時,護理人員要囑咐產婦家屬主動幫助照顧育嬰,避免因過度勞累而增加產婦的心理負擔。③重男輕女思想是引起大多數產婦產生心理抑郁的原因之一,對于這類產婦,護理人員要積極向產婦及其家屬宣傳男女平等的觀念,消除產婦過多的顧慮和自卑心理,釋放其心理壓力,囑咐家屬多理解與包容產婦,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保證產婦充足的睡眠。
1.3 評價標準
本研究在評價護理效果方面,采用了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對兩組產婦分娩前后抑郁情況作了評分。在經由病人本人填寫后收回匯總。若產婦的EPDS評價總分≧13分,則表明產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抑郁癥,評分越高則意味著其抑郁癥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兩組的EPDS評分情況如表1所示,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分娩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生物性過程,產婦一旦分娩后生理平衡就被打破,體內各種激素水平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無論是對于初產婦還是經產婦,分娩都是一種應激事件,如若產后不給予充分的護理措施,產婦心理上對分娩留下的恐懼、緊張、厭惡情緒將不能有效緩解,最終因擔心新生兒或諸多不適應,引起情感上的失落和情緒的不穩定,產生抑郁現象。產后抑郁在過于自我、心理不成熟、與人難相處這類特征的產婦群體中較為常見。產后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生理、心理、社會、家庭等因素都不容忽視[2]。
在對產后抑郁產婦給予心理護理之前,要充分了解其心理特征變化情況,做好家庭溝通的同時要針對不同產婦抑郁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產前監控是產后抑郁心理護理需要重視的環節,在產前定期做好產婦心理方面的檢查和評估,對于有抑郁傾向的產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并積極做好早期孕期的宣傳教育工作。
綜上所述,通過對產后抑郁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不但能有效改善產婦不良情緒,讓其產后抑郁及焦慮情緒得到治愈,同時可有效降低EPDS評分,降低產后抑郁發生率,幫助產婦順利度過產褥期。
參考文獻
[1] 王慶芳.黃素萍.范衛春.產婦產后抑郁及其影響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18):2249.
[2] 蒙曉紅.產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護理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3,7(14):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