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學鳳
【摘 要】目的:基于結核病、艾滋病、乙肝等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立項,探析健康教育干預措施的臨床應用價值及患者滿意度影響。方法:研究時間為2018年1月到2021年2月前院內在院的35例患者為研究樣本,基于健康教育措施實施前后分組,收集實施前后的相關調研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實施后患者滿意度較之實施前滿意度存在明顯的數據差異,軟件分析存在意義(P<0.05);實施后患者對自身疾病影響的知曉率較之實施前有著明顯的改觀,數據差異分析存在意義(P<0.05);實施后患者四項健康認知程度均有著明顯的提升,較之實施前相關數據差異顯著,軟件分析存在意義(P<0.05);實施后患者的SSRS、MNA、GAD-7、PHQ-9相關評分數據較之實施前組間數據差異顯著,軟件分析存在意義(P<0.05);實施后四個維度的生活質量評分較之實施前評價分值存在明顯的數據差異,軟件分析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討論:結核病、艾滋病、乙肝等疾病均有著傳染特性,在預防控制中開展健康教育宣講措施的臨床應用價值顯著,更好的促進患者對自身病情的健康認知提升,同時優化患者生活質量,存在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結核;艾滋病;乙肝傳染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應用價值;護理滿意率
傳染病是指病原體引起人體的生理病變后,能夠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的一類疾病,我國對傳染病的定性分為甲、乙、丙三類,共約40種。肝內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有,空氣傳播、水源傳播、食物傳播、接觸傳播、土壤傳播、母嬰傳播、體液傳播、糞口傳播等途徑。在該類疾病的預防控制中,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極大的提升病情,控制效率與預防發生率[1,2]。本次研究基于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立項,分析健康教育措施在預防控制中的應用價值,詳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前院內在院的35例患者為研究樣本,基于健康教育措施實施前后分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6歲~38歲,平均年齡(37.48±1.85)歲,病程2年~4年,平均病程(3.15±1.45)年,收集相關調研數據進行分析。
1.2 方法
健康教育措施實施前,傳染相關傳染病的預防控制主要通過地方社區防疫部門的宣傳來實現[3]。
健康教育措施實施后,基于各類傳染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的信息,進行更詳細的分類,以便于傳染病的健康教育措施更好的落實。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傳播,基于艾滋病的健康宣教實施,結合艾滋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響應國家政策,重視疾病防范,在病情干預的防范中,加大對艾滋病發病原因,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等方面的健康宣教,使得社會大眾對相關疾病的了解更深[4,5]。結核病的傳播途徑,以飛沫傳播為主,在健康宣教實施中指導患者在保護好自身的同時,積極接受醫療干預,控制病情,為自己和家人以及周圍朋友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乙肝病情的傳播以接觸傳播為主,故在乙肝病情的健康宣教中,教導患者使用獨立的碗筷牙刷等個人用品,避免出現病情的交叉感染[6,7]。
1.3 評判標準
滿意度:自擬護理滿意度評估完成數據分析,總分值100分,50分以下為護理不滿意,51分~80分為護理一般,81分~100分為護理滿意。
知曉率:評價患者對自身病情狀態的了解程度,分為知曉與不知曉,收集數據占比用作組間數據對比。
健康認知評分:采用健康認知評估量表完成評價,包括病情認知、藥物服用、預后干預、飲食影響四項,單項最高分值25分,總分100分,分值與認知程度成正比。
生理、心理情緒評分:采用SRSS、MNA、GAD-7、PHQ-9評分量表完成數據評分,其中SRSS量表評分中,分值>20分,獲得社會支持較少,處于20分~30分具有一般社會支持度,30分~40分為具有更好的社會支持度。
采用MNA量表評分中, MNA高于24分為營養狀況良好,處于17分~24分之間存在營養不良的危險;低于14分確定的營養不良。
采用GAD-7、PHQ-9完成心理狀態評價,GAD-7評價內容共7項,總分21分,PHQ-9評價內容共9項,總分27分。
SF-36評分:評分項目涉及四個維度,總分值100分,單項分值區間0分~25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1.4 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滿意度分析
實施后患者滿意度較之實施前滿意度存在明顯的數據差異,軟件分析存在意義(P<0.05),詳見表1。

2.2 疾病影響知曉率分析
實施后患者對自身疾病影響的知曉率較之實施前有著明顯的改觀,數據差異分析存在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健康認知評分
實施后患者四項健康認知程度均有著明顯的提升,較之實施前相關數據差異顯著,軟件分析存在意義(P<0.05),詳見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