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秀月
摘 要: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相對于世界現代文明進程而言,極大推動了人類的社會變革和思想革命。170多年以后,在這經典之中仍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人民至上”的特性。堅持將人民放在主體位置上;對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采取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的態度和行動;以人民解放在真正意義上的實現為最終目標,這些都是《共產黨宣言》中蘊含的人民思想。對于促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人民思想;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8-0029-03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不僅昭示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同時也意味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新紀元的開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時期為《共產黨宣言》的各種版本撰寫過七篇序言,它們和《共產黨宣言》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場、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全人類謀解放的經典著作。”[1]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不難發現,《共產黨宣言》散發的光輝經久不衰,其人民性的思想仍然煥發著真理的光芒。對《共產黨宣言》中的人民性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發展,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并將其貫穿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對于世界問題的解決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
一、《共產黨宣言》中蘊含的“人民思想”
《共產黨宣言》強調一切活動必須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歷史創造者的地位,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建立“自由人聯合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將出發點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利益上
資本主義社會提出的反對資產階級的思想的初衷并不是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其出發點仍然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42由此可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的運動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出發點的。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2]9這也就意味著階級斗爭具有客觀性和長期性。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全部歷史來看,歷史上所發生的運動都是階級斗爭,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層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2]32也就是說,在歐洲,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他們始終處在一種對立的處境之中。雖然說他們進行著時而隱蔽時而公開的斗爭,但這些斗爭所維護的依舊是少數人的利益,將多數人的利益棄之不顧。“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2]32新的階級采取新的壓迫形式進行壓迫,為的是表達并實現本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而且“資產階級的這種發展的每個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政治上的進展。”[2]33除了經濟上的壓迫,占人口少數的資產階級還把持著政治領域。在資產階級社會中,人民是沒有尊嚴和自由的,除了罪惡的金錢交易和交換價值,廣大人民不僅十分貧窮,而且人與人之間也沒有任何的聯系,政治參與和政治權利更是一種幻想。“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2]34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而廣大的勞動群眾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廣大貧苦的無產階級雖然毫無東西需要他們加以保護,但是如果他們想要自己的利益得以實現,那么就必須逐步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二)對人民的主體地位采取尊重態度,將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進行充分發揮
人民群眾創造了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是社會變革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力量。要想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取得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36財富迅速增加,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狹窄,已經無法容納它自己創造出來的財富了,面臨著嚴重的危機。越來越多的無產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人數增加,力量增大。就連之前的一些小手工業家、小商人也逐漸轉向無產階級,和他們站在統一的戰線上。資產階級在進行不斷的斗爭的過程中還借助無產階級的力量,最終在社會中獲得統治地位。在一同和敵人進行斗爭的過程中,無產階級也受到了資產階級的教育。不僅如此,無產階級本身的人格魅力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階級加入他們。他們無私奉獻,不怕困難,以大無畏精神積極投身于為人民謀利益的革命洪流中。在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工人做斗爭,然后是其中一個工廠的工人,接下來是一個地方的一個進行生產勞動的部門,和對他們進行剝削的某一個資產階級進行斗爭。雖然所進行的不過是毀壞那些對國內產品造成競爭壓力的國外的產品,把機器搗毀,將工廠燒毀,希望能恢復到中世紀早已失去的工人的地位。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工具的改進,各國之間的聯系更加方便,交往和聯合也越來越多。這就使得這種聯合超過了國與國的界限,“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2]52與其他的無產階級政黨相比,共產黨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是具有先進性的。“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2]44無產階級可以充分利用資產階級在斗爭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武器,在一同推翻共同的敵人之后,隨即投入到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去。
(三)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而絕大多數的人僅僅占有少數的社會財富。工人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生存條件也越來越差。改善工人的生存條件、維護工人的利益,就是一切實踐活動的動力所在。
在以往的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如果想對被統治階級進行壓迫,最低的條件就是被統治階級可以勉強維持生存。共產黨人當前最直接的任務在于“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2]44所以說,無產階級必須首先奪取政權,然后再與舊的所有制關系和舊的生產關系進行最徹底的決裂。把生產資料從資產階級手中轉到無產階級手里,廢除私有制,維護和實現人民的利益。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可以共同使用生產資料,創造生產力,消滅舊式分工,共享成果,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但這是有前提條件的,首先生產力必須能夠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具備這個條件,不可能實現人民的利益。這也就意味著無產階級在實現政治統治之后,在繼承之前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還必須“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2]44物質上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上和文化上的滿足也不能落下。如果僅僅是重視物質,精神上就會空虛,就無法實現真正的自由全面發展。一定時代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時代的文化,經濟發展起來的同時,文化也需要有所進步。必須打破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階級性,實現真正平等的思想文化。“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2]44通過教育使人們可以發揮自身各方面的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改變傳統的舊觀念舊想法,形成和發展無產階級的文化,進行廣泛的宣傳普及,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
(四)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達到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愿望
資產階級創造出了巨大的生產力,工業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為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了物質條件。然而,就在生產力得到發展的同時,卻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轉變成為一種阻礙的力量,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資產階級不僅需要和無產階級進行斗爭,還需要保障無產階級的生存。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革命并不是在許多國家同時發生的,而是首先在一個國家由國內戰爭開始,然后再由國內戰爭發展為社會革命,最終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實現解放,維護人民利益。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是只能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是允許采取和平的方式。只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暴力革命是最為迅速和有效的方式。正確的行動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在進行解放人類這一偉大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共產黨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要求無產階級以革命為手段變為統治階級,進而使民主得到實現。但是要想實現民主,就必須剝奪資產階級占有和奴役他人的權力,保障無產階級的權利。共產主義必須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但它“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2]47。通過限制私有制,實行義務勞動制等措施來推動社會的發展,“把全部資本、全部農業、全部工業、全部運輸業和全部交換都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國家手里”[2]50。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社會生活條件發生變化時,人們的社會意識也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資產階級一直以來所倡導的“永恒真理”劃清界限,在舊思想瓦解的同時催生新思想。“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2]50可見,要想實現人類解放和人民的利益,國家之間必須進行聯合。但這種聯合一定是建立在各民族國家獨立發展的基礎上的,否則是無法取得勝利的。無產階級在對舊世界進行粉碎的同時還必須承擔起建設新世界的使命。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解放全人類,維護人民利益,建立“自由人聯合體”,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2]53。
二、《共產黨宣言》人民思想的當代價值
進入新時代,《共產黨宣言》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其所構筑的宏大圖景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仍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目標的制定必須從國情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現實情況。《共產黨宣言》中的人民思想對于我們當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助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中國共產黨一切奮斗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自我革命,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對于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為實現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而不懈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教育活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來加以落實。共產黨人要在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中堅定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實現的信念。毛澤東同志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鄧小平同志將一切工作的評價標準放在“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上;江澤民同志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時,強調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能由中國共產黨代表;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黨員干部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人民放在主體地位上,對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進行堅定不移的貫徹,實現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追求,蘊藏著馬克思主義的根脈,昭示著社會主義的本質。”[3]實踐證明,《共產黨宣言》中的人民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指出:中國共產黨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由此可見,兩者在目的上存在著極大的一致性。立足于新的發展實際,《共產黨宣言》的人民思想對于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共產黨宣言》人民思想的影響下,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僅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得到了保障,而且擴大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他們積極建言獻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產業扶貧,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堅持先富帶動后富,縮小貧富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重點,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可以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使他們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權益得到法律保障。
(三)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中國共產黨以當今時代發展潮流為契機,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采取有力舉措將其付諸實踐。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經預料到未來世界會朝著全方位和多領域發展。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現實深刻印證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預見的科學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的是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利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然而有一些國家堅持利益至上,維護的僅僅是自己國家的利益,放任民眾處于水火之中,嚴重阻礙了時代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希望造福各國人民,為世界人民謀求利益,順應了當今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共產黨宣言》人民思想中國化后的具體實踐,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世界人民都幸福,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利益,而且為世界人民謀利益。我國堅持和平發展,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中,在謀求本國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實現。這對《共產黨宣言》中的解放人類、增進人民福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發展。中國共產黨在《共產黨宣言》中汲取智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選擇自己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鑒,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積極呼吁世界各國在謀求本國發展的同時還要關注他國的合理關切,實現共同發展。只要全國各族人民達成共識,在行動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就一定可以建設一個美麗的新世界。黨中央尊重規律,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繼承并對《共產黨宣言》的人民思想進行創新性發展,以“一帶一路”作為起點,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8-04-25(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任仲平.他的英名和事業永世長存———寫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N].人民日報,2018-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