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更高級經濟階段,是世界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數字經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帶動新服務、新產業、新模式的發展,尤其在新冠疫情嚴重沖擊之下,數字經濟展現出較強的韌性,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據《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疫情沖擊下的復蘇新曙光》顯示,2020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2.6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3.0%,占GDP比重為43.7%,全球數字經濟成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加速器。
黨中央、國務院及各地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十四五”規劃中專門列出了數字經濟七大重點產業,并提出了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重要舉措。2021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視頻主旨演講指出:“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使科技創新成果更好造福各國人民。”2021年8月2—3日,首屆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開幕式中提出,要打造全球數字技術創新策源高地、打造國際數據要素配置樞紐高地、打造新興數字產業孵化引領高地、打造城市數字智能轉型示范高地、打造數字治理中國方案服務高地、打造數字經濟對外合作開放高地。
夯基壘石,打造數字經濟的高速公路。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增強數據感知、傳輸、存儲和運算能力。積極穩妥發展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體系建設。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信息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硬件的“四梁八柱”,是經濟運行的“大動脈”,使數字經濟各要素可以自由流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高速公路,數字經濟只有在其基礎上才能快速發展,充分涌流。
提綱挈領,抓住數據這一關鍵的要素。數字化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具有基礎性戰略資源和關鍵性生產要素的雙重屬性。2021年8月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將數字經濟的“三化”擴展為“四化”,即在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之上增加了“數據價值化”。數據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價值化按照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三階段加速推進。數據價值化加速推進,數據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利用好數據要素是驅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規劃提出,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建章立制,營造規范有序的政策環境。2021年6月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首次確定數字經濟基本范圍,為我國數字經濟核算提供標準。“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構建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依法依規加強互聯網平臺經濟監管,明確平臺企業定位和監管規則,完善壟斷認定法律規范,打擊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尤其隨著“滴滴事件”的不斷發酵,分類科學、分級準確、管理有序的數據治理體系亟須建立,要強化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推進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立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數據分類分級管理、明確數據權屬、數據的合法合規使用等。數據價值化將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保證國家主權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如何實現數據價值的最大化將是未來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面前,我國要加強對前沿技術和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掌握互聯網新技術優勢,讓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流為數字經濟服務。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國要充分利用數字經濟的優勢,釋放數字經濟潛力,打破地域界限,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致力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數字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