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分析思政格局下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首先分析出中國文化包括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次通過教師樹立中國文化學習意識、加強英語與中國文化銜接、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元素、開設英語專業第二課堂四種途徑,將英語專業知識與中國文化深度融合,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幫助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與文化的同時,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以此來實現學生的英語素養與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 思政格局;英語專業;中國文化
【作者簡介】薛黎,湖北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英語教育。
在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與落實背景之下,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更加受到重視,隨之而來的各個院校開設思政課程,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由于在英語專業學習之中,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分離,導致學生會片面地對思政課程不夠重視,而忽視對相關思政知識的學習,導致思政課程的育人目標難以完成。其實,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課堂教學為學生導入中國文化,既能為學生傳授英語專業的知識,又有利于學生從文化主體、文化創新的角度,強化愛國意識,以此來做好中西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使者,從而培養學生成為高素養的英語專業人才。
一、 思政格局下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主要內容
1.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一種文化,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持續發展的根基,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中,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及仁者愛人等傳統文化思想,直到現在仍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因此,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之中導入中國文化,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引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便學生了解與學習西方文化之際,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文化自信,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中西文化鑒賞能力。比如,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相關中國文化的簡單介紹,如太極拳、書法及對聯等,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并且幫助學生體會到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
或者根據中國傳統節日,讓學生去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便學生更好地熱愛中國文化,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因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較強,特別重視家庭親情,尤其是春節、中秋節之際,無論相隔多遠都會排除萬難,與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或吃月餅、賞月等。因此,教師將中國傳統節日與英語專業課堂的融合,更利于學生理解與感悟中國文化。
2. 革命文化。對于中國文化來說,革命文化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凝練著共產黨、人民群眾的愛國思想、精神風貌。由于革命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歷史文化內涵,所以既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是來源。因此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教學中,融入革命文化,有利于學生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砥礪前行,真正將紅色江山傳承下去,促使紅色文化滲進學生的血液、心靈,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比如,在英語專業課堂中,教師為學生引入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內容,能夠塑造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與道德品質,從而實現革命文化深入人心。
3.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目的在于促進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的一種文化體系。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改革共識。其中,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先進文化的核心,更是其靈魂,所以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導入,是應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占領思想文化的陣地,從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整個課堂教學之中,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國、認識發展中的中國等等。
二、 思政格局下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有效途徑
1. 樹立中國文化學習意識。對于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課堂教學,教師要想為學生導入中國文化,就要樹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學習意識,積極學習相關的中國文化。因為,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課程,目標是傳授英語知識技能結合思想價值引領,但是大部分的英語教師缺乏思想價值引領這一能力,所以導致思政知識內容的滲透不夠理想。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多花時間與精力,去學習與研究思政與英語專業融入的方式,加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以此來承擔起英語專業教學中發揚中國文化的職責與使命,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與愛國情感,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主動學習中國文化及其相關的英文表達,同時與學生分享中國文化相關的閱讀內容,從而為學生大力的宣傳中國文化,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之中,能夠用英語去表達中國文化,促進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英語素養的全面提升。
2.加強英語與中國文化銜接。由于中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為人民服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也就是說,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課堂教學,教師只有以四個目標為核心,才能將英語專業教學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因此,英語專業課堂教學,就必須要以中國的具體國情為出發點,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加強英語與中國文化的有效銜接,來完成本土化的英語教學,促使英語專業教學更加接近中國“地氣”。比如,英語教師可以在英語專業課堂上,為學生引入“中國英語”“標準中文”等內容,根據相關的英語知識內容,適當地補充一些中國文化、國情、社情的相關資料,深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與理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
例如在口譯、筆譯的課堂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讀、去看、去譯《新聞30分》《文化中國》等等內容,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并且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國情,促使學生處理好漢語的語言文化遷移影響,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6]。
3.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元素。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導入中國文化,就需要深入挖掘英語課堂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同時探尋英語專業課思政的元素,以此來將英語知識與中國文化充分地融合,實現雙向文化教學的目標。因此,英語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目標,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故事、歷史與文化等,進一步去挖掘與中國文化元素相關的知識內容,以便為學生傳授英語知識、講解西方文化的同時,能夠嵌入中國的歷史、文學及哲學,乃至風俗等方面的中國文化,促使英語專業課堂教學體現出更多的“中國表達”,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學習中國文化,以此來將中國優秀文化繼承、發揚。所以,英語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確保思想價值引領,始終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從而達到英語專業知識與中國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課程思政的育人任務。
4.開設英語專業第二課堂。思政格局下的英語專業課堂教學與中國文化的結合,其實也是英語專業教學與中國特色校園文化的一種融合。可以說,豐富的校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增強教學的質量與實效,調動起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同時深化學生對英語專業知識的感悟與記憶,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促使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中國文化,以及其英語表達。因此,在英語專業教學之中,教師要與時俱進,樹立現代化的教學思想與思維,加強與班主任或輔導員的合作,來開設英語專業的第二課堂,進一步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精神風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通過校園網的學習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媒介,為學生提供相關的中國文化網絡課程、學習資料,從而構建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資料庫,幫助學生隨時去了解、汲取更多的中國文化,實現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英語素養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加入了中國故事情節、題材的電影,比如迪士尼制作的《花木蘭》,以及夢工廠制作的《功夫熊貓》等,雖然制作精美,但是制作過程中會出現對中國故事的曲解,只是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對中國故事進行重述,這是對世界觀眾的一個誤導,由此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結語
綜上所述,思政格局下英語專業課堂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能夠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幫助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與文化的同時,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以此來實現學生的英語素養與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英語教師通過將英語專業知識內容與中國文化充分融合,實施思政的育人目標,讓英語專業教學承擔起發揚中國文化的重任與使命,達到英語專業知識與中國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與理解,并且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石若琳,李芃芃.“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9(45):135-136.
[2]馬惠瓊.中國英語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策略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0(2):77-79,92.
[3]席麗紅.“走出去”戰略下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導入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32):132-133.
[4]鮑明捷.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文化導入模式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0):106-108.
[5]黃珺.中職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 2020(7):103.
[6]邵艷.將中國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研究——基于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J].英語廣場,2020(13):89-91.
[7]王竹君,張秋霞.中國文化在高校英語專業課堂導入路徑研究[J].知識文庫,2019(18):13-14.
[8]馬惠瓊.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中西文化雙向導入研究[J].昆明學院學報,2019(4):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