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容
摘 要:隨著加強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新課改的要求也越來越具體,進而也促進了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階段是學生各方面素質提高最關鍵的階段,加快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素養、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關系語文學科的學習,也影響其他學科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對有效指導和幫助學生開展名著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擬就把握生本理念的內涵和對運用生本理念改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進行分析,提出一些改善的辦法和建議。
關鍵詞:生本理念;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方式
一、 前言
生本理念是將學生作為課堂主人,在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的基礎上,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快樂地發展。生本教育是相對于師本教育而言的,在國內多所中小學開展實驗,引起良好的反響,得到各界的公認,逐漸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成熟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育中,及時引入和有效運用生本理念,既適應形勢發展,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思考的獨立性和實踐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性思維、語言表達等都將帶來積極的影響。生本理念的運用,需要深刻把握其內涵,也需要多方參與,積極實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并不斷加以完善。
二、 生本理念下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內涵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行為。閱讀過程所產生的情感體驗與思想感情,因人而異。生本理念下名著閱讀教學就是要突出強化學生閱讀技能,增加個體感受和情感體驗。其內涵主要包括:
(一)需要觀念更新
既然閱讀是個體行為,那么就要轉變以往單向灌輸的方法,將“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改變,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教給閱讀、思考、總結方法,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教師、家庭、社會包括學生本身都要接受這種改變。
(二)需要主體轉換
加快“師本理念”向“生本理念”的轉化,努力推動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要求教師始終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根基,以學生為課堂中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導者,而不是從屬者,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從而實現自我發展。教師更多地在啟發、引導、讀后行為評價等方面著力,不放任自流更不過分干預。
(三)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參與
“生本理念”并不否定教師作用,而是轉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自身發展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發散性的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在與名著內容、作者、教師和同學之間的聯系中找到屬于自身特有的理解。同時掌握學生所思所想,充分尊重學生閱讀名著所產生的不同理解與不同收獲,營造開放性的思考氛圍,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增強閱讀興趣,強化閱讀動力,提升文學素養。
三、 生本理念下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了解不深,應用不廣
雖然“生本理念”的提出與應用已有一定時間,但仍未被廣為了解,尤其在追求“升學率”的前提下,教師放不開手腳,家長不愿嘗試,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也有限,在推廣與應用上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二)不加消化,生搬硬套
在理解、應用“生本理念”時,有的人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將“學生為主體”等同于“讓學生自己來”,既不講授知識,也不傳授辦法和本領,非但沒有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反而使學生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比如部分教師對名著的內容并沒有充分了解與掌握,只是單純提供開列書目讓學生自己閱讀,再按部就班地對少數內容進行講解與教學。
(三)缺乏互動,效果有效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才能獲得最佳效果。但在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教材上的知識掌握程度,不注意根據實際創設豐富的教學方法,也不重視發揮教學引導作用,學生對“學什么”“怎么學”心中無數,難以對閱讀名著產生興趣,甚至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準備不足,方法較少
一個合理的教學過程,往往知識、能力與情感三種元素相輔相成。反之,有所缺失則不能算合格的課程。這取決于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本身對名著不夠熟悉,也不善于適當拓展講授,不注意引導學生的情感滲透,只是以名著內的知識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那么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情感教育就提供不了更好幫助。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引進和運用現代化技術已是當前教學的主流,也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媒介,如果教師不重視對技術與教學的有機融合,就難以實現從多層面上增加學生學習體驗的目的。
四、 生本理念下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方法分析
(一)明確教學目的,規劃教學進程
既然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那么就要從學生的角度來安排教學目標和過程。學生往往會運用以往獲得的閱讀經驗來進行名著閱讀,教師就應該掌握學生的閱讀能力、經驗來源以及學習動力,留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綜合加以判斷,以合理安排名著閱讀教學目標,才能快速將學生引入真正意義上的名著閱讀,激發出學生的閱讀感受與理解。
例如,為幫助學生閱讀《簡·愛》一文,目標可以定為學習文章真情流露的句子及寫作方法,對有感染力語句的理解,以及感悟中心思想。按照目標,教師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分別是誦讀閱讀法、討論閱讀法以及講析閱讀法。循序漸進將學生從形象感知帶入到理性思考中,讓學生更輕松地進入文章里描述的世界,更加透徹理解名著所表達的精神與內涵。
(二)營造閱讀情景,提升學生閱讀意識
學生從名著中感受到的精神與收獲以及相應而來的情感,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基于此,教師應該根據名著的內容和學生的思維與認知,營造容易引發共鳴的閱讀情景,增強學生的真實體驗,激發其聯想和思考,引領閱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