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宜堅
摘 要:隨著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教學體系的重要學科,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及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所以教師需要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境、整合教學素材、轉變課堂模式以及設計拓展活動等方式建立現實生活與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使課堂教學能夠真正對初中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
道德與法治教學離不開生活實際,需要依存于其中才能散發獨特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要切實有效地實現生活化教學,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實現初中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初中學生正處于最敏感、最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和誘惑的青春期,所以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習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顯得尤為必要,也在逐步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和關注。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設計以及教學時,開始廣泛應用最新的、有效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同時也開始意識到信息技術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探究網絡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方式。而這樣的教學創新和嘗試在各方面的配合之下已經初步產生一定的作用。這意味著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的整體思路和方向是正確的。但從整體的教學效果來看,問題仍然存在。首先,部分教師存在忽視學生興趣培養,過分關注考試成績的問題。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與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相違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部分教師還是沒有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仍然沿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忽視學生主動性的培養,自然也就不關注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興趣培養。這不僅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而且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其次,一味注重理論教學。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斥著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知識。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只有落實到現實的行動和行為中,才能夠真正對學生的個人成長以及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才意味著教學產生了實際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生活行為習慣的引導,導致了道德與法治教學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無法真正對初中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進一步改革與創新十分必要。
二、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利用生活案例或者情境來引導學生代入其中,是理解教學知識內容或者情感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學習活動的強烈愿望,還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兼顧知識、素質與能力的全面培養和發展。
而將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其積極的意義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初中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生活,提高他們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的應對能力。而將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這門課程的教學中,能夠對這一教學目的起到強調的作用。其次,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從現實生活中總結而來,本身就是基于現實的社會問題及其解決應對問題而整理的教學內容。所以應用生活化的概念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能夠使教學內容保持與時俱進,不與當前的社會脫節,所以也就能夠對學生提出更為貼合現實需求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初中學生解決當前存在的現實生活問題。所以對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扎實地從生活入手,讓學生感知生活,貼近生活,反而是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策略和知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一)搜集生活素材,整合教學內容
對于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仍不同程度存在過于重視理論化的問題,導致教學與現實生活脫離。實際上,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成形于社會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其教學內容和素材本身就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而生活化教學則能夠拉近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幫助學生解答實際生活中的困惑,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將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具體來說,就是從初中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尋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題與內容,并且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和延伸,或者基于現實問題進行教材中多個單元知識內容的穿插整合,進而形成一個以現實問題為核心的知識內容體系,開展主題式的教學。這樣的過程和理念有利于引導初中學生形成基于現實情況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方法和習慣。
例如,在上“誠實守信”這一課時的時候,在正式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知識內容進行整合,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和整體框架。在這一基礎之上,搜集生活中有關“誠信”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教師進一步將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一一對應,填充豐富知識框架,并且作為理論知識的拓展講解部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往往發現同樣的生活案例能夠涵蓋不同單元的教材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地調整教學的順序,將這部分知識內容作為一個單元主題來設計開展教學。實際上這就是借助生活素材的結合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加強課堂教學的條理性,也更有利于學生自身知識網絡的形成。
(二)結合生活案例,設計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法是當前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其目的是借助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學作用實現初中學生思想和行為上的逐步轉變。同時情境教學法也是激發初中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這種教學方法之所以能夠體現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成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一種體現,主要在于教師對背景案例的選擇以及情境的創設往往基于初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具體來說,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了解這些理論性的知識在初中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場景。為了更好地起到教學作用,教師還可以對現實的故事或者案例進行適當的加工,使其更貼合教學的主題,更有助于學生在情境中有所感觸。之后,教師就可以完成案例情境的設計,并且借助于視頻、投影等多媒體的手段將情境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學生感受和體會情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課堂教學的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