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中國有著燦爛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千年不倒,與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歷史是一門為學生介紹社會發展沿革的學科,為學生講解每一個朝代的變遷和特點。對此,教師可以從歷史學科的內容出發,為學生滲透愛國意識,幫助學生形成家國情懷。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目標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價值導向,在全球文化意識不斷碰撞的當下,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更能讓學生擁有歸屬感,使得學生主動地維護自己生長的土地。而歷史是一門向學生講述國家發展淵源以及歷史變革的學科,能夠讓學生知道自己生長的土地源于哪里,終將走向什么樣的社會。所以,在為學生介紹歷史課程中的知識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從歷史學科的教育特點出發,挖掘實用性的教育手段,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歷史知識之余,可以發展家國情懷素養,逐步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之才。
一、 細化目標,提升教學實效
教學目標猶如一盞明燈,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也如一面鏡子,反映整體課堂施教的結果是否達到了理想狀態。在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為學生培養家國情懷素養,教師也要認識到教學目標在其中發揮的指南作用,主動地將培養的目標融入教學目標之中,以便在將教學目標中的各項要求變為現實,真正地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而教材是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基礎,教材上的內容也是學生需要建構的基本知識。因此,在圍繞家國情懷內容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中,教師不能偏離教材本身,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
例如,在《青銅器與甲骨文》這節課中,圍繞教材上的內容安排,教師可以設定如下目標要求:1. 知識與能力:懂得甲骨文、金文等字體,了解漢字的演變情況;能夠以司母戊鼎為基礎,對中國的青銅器有所認識;結合漢字的發展情況,使得學生可以從點到線出發,對歷史的發展規律進行探索;結合對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的欣賞,強化學生的想象思維。2.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甲骨文——漢字”正反兩面的推理和論證,使學生逐步明確甲骨文與漢字之間的淵源與關系;引導學生開展收集資料的方式,使學生通過講解和想象加強對青銅藝術的認識;通過對司母戊鼎的欣賞,總結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慧與合作精神。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在學習和鑒賞中,逐步認識到本民族的悠久性以及高度的智慧,強化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意識。顯而易見,當教師以上述目標要求作為講解本節課的導向,不僅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質量推向高潮,也可以讓學生基于對文字和青銅藝術的了解,萌生贊嘆之情,從而強化愛國意識。
可見,教師圍繞歷史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并將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要求置于教學目標中,能夠引領整節歷史課程的教學,使教師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最終的教學目的之一,以便在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的要求中,切實地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歷史學科的教育實效。
二、 深挖教材,彰顯教育形式
初中歷史課本包括各種各樣的歷史材料,有宋體文字的歷史事件介紹,有楷體文字的典故或者人物故事,有人物照片,有報紙剪樣,有英雄事跡等,史料資源極其豐富。初中歷史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歷史資料,將教材中的各種材料加以挖掘,將教材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素材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用史料來佐證歷史的教育意義,讓歷史的家國情懷素養在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教育中體現出來。
以初中歷史重要知識點“七七事變”的課堂教學為例進行論述。教材中有不少關于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殘酷罪行的案例介紹。教師可以選取其中兩個事件,如“日軍將囚于南京幕府山的男女老幼5.7萬多人,全部用鉛絲捆綁,驅趕至下關草鞋峽,用機槍密集掃射。”“日軍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進行砍殺百人的比賽,……難分勝負,重新再賭誰先殺滿150名中國人為止。”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了解日軍對中國普通百姓做的這些殘忍的事情,這種殘忍行徑竟然可以當成游戲,簡直令人發指。(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或者圖片,圖文結合,能更好地還原歷史真相,了解日本人的殘暴罪行。)當然,讓學生了解這一段歷史,并不是為了激起學生對日本、對日本人的仇視,而是為了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當時中國國弱軍弱,被各國列強欺凌,是我們的革命先輩付出鮮血,趕走列強,換來如今的和平生活。在引導學生感恩革命先輩的同時,更要讓學生珍視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認識到只有國家富強,國強軍壯,技術發達,才能和其他國家平等對話。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努力學習,為建設我們的國家而奮斗。
總而言之,在歷史教材中有如此豐富的材料資源,這都是彰顯歷史教育的教學形式,教師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資料中的教育素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意識。
三、 打造情境,激活學習興致
“家國情懷”這一概念是宏觀且抽象的,教師無法直接強加在學生的身上,使得學生產生和教師同等的愛國思想。所以,當教師直接使用教材為學生介紹歷史知識時,學生會陷入抽象性的學習環境中,不能對家國情懷有充分的理解,也無法促進自身家國情懷素養的發展。但是,家國情懷所對應的行為卻是直觀、形象的,因此,教師應當善于使用現代媒體技術,為學生帶來直觀化的教學資源,刺激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學生獲得家國情懷的感知,促進自身家國情懷素養的生成。
例如,在《鴉片戰爭》這節課中介紹了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前因后果。然而,在教師單純以教材作為施教的資料,為學生介紹這段歷史時,學生只能簡單地記憶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時間、地點,無法基于這一事件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在課下搜集一些影視資料,并根據教材上的介紹對這些影視資料進行篩選和下載。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提前下載好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帶給學生直觀的視聽體驗,使得學生在直面燃燒的火焰和漫天的煙灰中,真切地感受到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壯舉,并從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行為中體會到深厚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