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闭n標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語文課程應當挖掘課本以外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具有濃厚的“鄉土味”和“家鄉氣”的鄉土文化資源。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鎮有“蘇中小延安”“抗日橋頭堡”的美稱;吳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宗仁鼎、陳毅等名人、革命英雄曾在這里生活;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火也給吳橋增色不少。如果在語文課堂中合理利用這些資源,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還可以使課堂教學充滿新意與生機。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根植鄉土文化。
一、走出課堂,開展活動尋資源
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課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開展活動,感受家鄉之美。
1.尋訪古跡,榜樣激勵。帶領學生實地探訪吳橋鎮紅色文化廣場——陳毅廣場,了解“抗日橋頭堡”的由來;以家鄉名人為榜樣,追尋家鄉名人成功之路,探討人生價值;
2.今昔對比,感受“新”氣。走進吳橋鎮“江蘇省現代農業示范園”,體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面貌;品家鄉美食、看吳橋社火,體會家鄉文化的傳統風情;
3.基地探尋,實踐體驗。以“農家書屋”“高峰烈士墓”“陳毅指揮所”為教育基地,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不忘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江蘇省江都農業現代園”為實踐基地,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特點。
活動過程中,學生將那些動態的、真實的體驗、感受及時“留”下來。這些“留”下來的素材包括視頻、照片、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等。
二、銜接教材,實踐研究用資源
(一)口語交際——“鄉村特色游”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春游去哪里玩》,可以列出吳橋有地域特色的景點,制定鄉村旅游計劃,組織學生討論,提出推薦的地點,說說推薦的理由。在確立推薦景點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確立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旅游主題的設計。在此環節中,學生自主地到社區和有關鄉土文化的網頁上收集相關信息。學生們通過搜集、討論,確立討論的小主題,如“了解革命故事”(革命烈士陵園)、“走進吳橋文化名人”(陸廟祠堂)等,制定旅游計劃,畫地圖、當小導游,既豐富了口語交際的內容,又加深了對家鄉的認知。
(二)習作——“讓生活更美好”。
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是“_____讓生活更美好”,教學時正值農忙時節。吳橋鎮有一處揚州市國有糧食儲存中心,利用這個本土資源,我組織學生前往開展調查活動。學生實地參觀了糧食烘干設備和糧倉內部設施。“原來儲存糧食有這么多學問”“糧食儲備也是滿滿的科技感”……在活動結束之后的作文課上,許多學生的感慨“勞動讓生活更美好”“勤儉讓生活更美好”“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再不是紙上空談。
(三)課文——“人間煙火氣”
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民風民俗”主題,編排了《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四篇課文,這些課文充滿了濃郁的民俗風情。為讓學生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傳統習俗中蘊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我引入江蘇省非遺項目——“吳橋社火”這一鄉土資源,組織學生對非遺社火的傳統節目蕩湖船、舞龍、跑馬燈的表演進行了仔細地觀察和研究。通過調查,發現“蕩湖船”表演起源于農活,真正做到了原生態、接地氣,傳統節目、全新演繹,學生了解了家鄉人在過節日時的一些獨特的習俗,學習《藏戲》的寫法介紹“蕩湖船”,借鑒《北京的春節》寫出了《家鄉的“社火”》,學生的習作有了源頭活水,自然就水到渠成。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活動課上講述家鄉民間傳說;書法課上進行欣賞家鄉名人書法;主題演講課上“最美不過家鄉山水”“老區精神代代傳”等專題學習,依托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堅定他們的文化自信,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讓課堂迸發出真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