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玉
基于新課標更加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全面發展是新課改實施的重要核心。受傳統教學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枯燥,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直接影響了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因此,貫徹新課改實施標準,與時俱進,改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語文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問題導學,抓住中心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最高效地進行語文學習,了解課程內容,改善學習質量,才能讓語文教學具備有效性。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通過問題設計,抓住文章中心,進行有效學習。
例如,在《一匹出色的馬》的學習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提問、自主思考的能力,這樣也便于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問題導向。在經過第一遍閱讀后,部分學生提出問題,認為這篇文章的題目有問題,全篇都沒有提到馬,跟題目嚴重不符。這代表學生閱讀的質量存在較大“水分”。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可以指出文中內容,讓學生再進行閱讀,文章提到,父親給妹妹的是一根枝條,并且對妹妹說,這是一匹出色的馬,文章題目也出自這里。當學生進行第二遍閱讀時,又提出了不一樣的問題,枝條那么細,如何“騎”回家呢。這代表學生形成了獨立的思考能力,開始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沉浸在了語文學習中。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也要進行正確回答,一匹出色的馬其實是枝條,其中用了比喻的手法,所謂“騎”回家,也并不是真的騎在枝條上,只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誡人們,只有心中有目標才能具有堅持的動力。故事當中,妹妹將柳枝真的當成了馬,心中有目標,自然能夠堅持,這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帶著這樣明確的思維,再次讓學生進行文章閱讀,學生不僅了解了其中含義,還能舉一反三說出更多層面。通過這樣的問題導學,不但讓學生形成 自主思考的能力,也能更好地抓住文章中心,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動態教學,深層學習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打造動態課堂,讓學生進行深層學習。以往教學,教師側重應試教育,對語文教學內容過于淺顯,難以讓學生真正深入學習,這也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造成了影響。因此,結合動態教學,深層學習很是重要。
例如,在《千人糕》的學習中,文章以一對父子的對話內容,體現出了食物的來之不易,看起來不起眼的一塊米糕,背后卻有無數人的付出。因此,教師要通過網絡,將視頻片段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讓學生真正了解一塊糕點的制作融合了無數人的心血,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可以對課程理解得更加深入,這也是動態教學的意義。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運用課件制作互動小程序,根據圖片展示,讓學生說出糕點的制作流程。比如,圖片中許多大米被放在磨盤上,那么學生要回答,這個流程是需要做什么。正確回答應該是,大米被磨成粉,才能制作米糕。學生回答的同時,程序會實時錄音,之后則根據學生的錄音完整度和準確度進行打分。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課程的印象,也對課程進行深層學習,同時多媒體的動態教學更加貼合學生的特性,也是新課改實施下的重要教學方式。
三、文化滲透,綜合培育
語文是學習的基礎,可以說語文教學是融合了傳統文化及現代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教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的滲透,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的加強培育,才能貫徹新課改的實施方針。
例如,在《傳統節日》的學習中,教師不可簡單地一筆帶過,而是要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要讓學生真切了解到傳統節日的意義以及習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問答游戲”,兩兩一組,一名學生問,一名學生答。如,“貼窗花,放鞭炮”是什么節日?另一名同學根據提示回答節日的名稱,如果回答正確,則進入下一題,如果錯誤,則以失敗告終。這樣既把課程內容代入了其中,也讓學習更具趣味性,同時也加深了傳統節日在學生心中的印象。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結束語:
基于新課改背景下改善教學方式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很是關鍵。問題導學,抓住文章中心,進行高效學習,深刻理解;打造動態教學,與時俱進,貼合學生特性,加強直觀理解;文化滲透,游戲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