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高鋒
朗讀,就是用清晰響亮的標準語音有感情地讀出文章來,是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表述:“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可見,朗讀是培養良好語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徑;朗讀,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特性;朗讀,可以讓語文課堂精彩紛呈。
一、思考中讀,讀通文本
一篇文章拿到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讀通、讀順。讓學生充分地讀,開始就強調“要讀得字字響亮,句句通暢”,這就是注重讀書的質量。初讀是很重要的,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不熟讀,何談精講?所以,把文章讀得正確、流利,這是個硬任務,要求人人做到,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應該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
老師要讓學生的讀書有目的,所以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做到“讀”和“思”相結合,讀中要思,思中要讀,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規律,熟讀加上思考,這才是辯證的統一。
二、多種形式,讀出興趣
以朗讀代替聽答,促進理解,傳統語文教學最大弊端是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這種“機械”與“被動”在閱讀教學中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我們要致力于克服弊端,走出誤區。要堅持以教師的導讀代替講與問,以學生的朗讀代替聽與答。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強化感悟與體驗,達到以讀促解的目的。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主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要避免煩瑣的教學分析。如果一味地講,不講求形式的多樣對于學生是很厭煩的事情,所以在朗讀時可采用指名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讀……多種形式。我們不能讓學生為讀而讀,而應提出不同的要求,體現出朗讀的層次性。
三、示范朗讀,讀出榜樣
隨著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許多老師喜歡用名家的表演性朗讀代替自己的范讀,我認為這不是最佳的方法。固然,名家的朗讀,普通話比較標準,朗讀技巧比較嫻熟,再配上背景音樂,那樣課堂的氛圍更濃烈。但其實,它遠遠不如教師的朗讀來得親切、真實,遠遠不如教師朗讀對學生的感染力、影響力更大。
通過教師當場示范讀,讓學生知道原來課文讀起來還可以這么好聽,這么有趣,從而激發了他們讀好課文的興趣。老師示范讀中,學生又得到了思考。讀是訓練,同時又是一種享受,教師的范讀對學生來說更能夠潛心會文。
四、讀中感悟,讀出方法
傳統語文教學是將“理解課文內容”作為主線推進的,這是一項典型的“理解式閱讀”。我們要根據語文課標的新要求構建一種以“朗讀課文”作為主線推進的閱讀教學新模式,保證學生充分的閱讀實踐,強化朗讀感悟。
以朗讀課文作為主線推進,但不是單線獨進,不是讓學生死讀傻讀,而是著眼于三維目標和語文教學的諸多任務,實行“橫向聯動”,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讓學生讀中識、讀中悟、讀中說、讀中問、讀中議、讀中寫、讀中練、讀中用。
五、評價中讀,讀出激勵
教師應用心聆聽學生的朗讀,切實發現他們朗讀中的優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都應給予肯定。學生在老師的激勵下會樹立信心,朗讀的興趣就會更加濃烈。老師的評價不是簡單的甄別,更應側重于小結、引導、提升。這樣既評價了朗讀,又指導了朗讀;既訓練了讀法,又訓練了思維。老師的評價語言,不僅可以使評價的學生有所收獲,還能讓其他學生受到啟發,知道朗讀的標準是什么。當學生讀得很好的時候,老師應抓住時機,把這個朗讀評價拋給學生:“他什么地方讀得好?”這樣形成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情況通過評價就反映出來了。
總之,沒有瑯瑯書聲的課堂是沉悶的課堂,沒有教學生讀好課文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課,讀必須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正是強調讀的重要性。因此,給朗讀以時間上的保證,使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熱點”,讓朗讀奏響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閱讀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