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霞
原來的公開課上,我們經常把小組教學、多媒體運用等當作花瓶,作為包裝課堂的手段,小組教學流于形式,效果自然不敢恭維。現在我們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看小組教學什么時候適合用、該怎樣指導、如何評價等,通過教學實踐,我主要有如下認識。
一、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前提
小組教學,就是讓學生彼此交流自己的認識,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構建,讓他們的思維趨于完善。討論前要鼓勵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學生的發言就會有很大的隨意性,或者根本無言可發,交流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如教學《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圍繞中心問題“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的?”首先讓學生自己默默地讀課文,靜靜地與文本對話,把自己找到的詞語或句子標注出來,在旁邊寫一寫自己的體會。學生“孤軍奮戰”后的結果是,有些后進生只能找到兩三處,有些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則能找到五六處,這時,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小組內交流,因為此時每個人都有了發言的“資本”,所以他們交流得很熱烈,也很有成效。
當學生討論結束后,老師要做一個簡短的總結,肯定正確的觀點,分析錯誤的原因。還要適時地總結討論過程中的優缺點,包括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是否完成課堂內容,以及學生語言表達的流暢等,都要做適當的點評,發揚優點,改進不足。
二、分工合作——交流效果的保障
我們經常說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就像我們的十個指頭不一樣齊,這也是我們平時教學的一個困惑點:不能搞一刀切,但是如何照顧不同孩子的需求,如何對待學生的差異呢?顯然,原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式就是一刀切,而運用小組教學,我們認同“差異也是一種資源”,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發揮自己所長,彌補自己之短,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如學習《沙漠中的綠洲》一課,中心問題是“從哪里看出,阿聯酋人民為建設綠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采取“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第一步:要求學生自讀、自悟。第二步: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集中小組成員的智慧,找到最能說明問題的語句。第三步:對已定位的關鍵語句作進一步討論,然后做好匯報展示的分工,如一號同學讀這兩句話,二號同學從這句話中找出關鍵詞語,三號同學談一談他們的感受,四號同學對三號的回答作補充,然后再來有感情地讀一遍這個句子。一個小組展示完畢,其他小組可以評價也可以作補充,可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才能出精彩”!
三、捆綁評價——小組評價的法寶
如展示對重點段落的朗讀,可以指定兩個或幾個小組起立展示,其他同學做評委。要求每個參與展示的小組都是全員參與,小組長提前分好工,或分角色朗讀、或開火車讀等,最后由同學們評價各小組朗讀的正確、流利、感情、聲音大小等情況,評選出優秀小組給予加分的獎勵。這樣小組內每個人都不能懈怠,就連平時懶惰的孩子也加足了勁為小組增光添彩。
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小組教學就不再是做秀,不再是一只花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