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利
摘要:傳統德育教育關注學生個人的問題導向,忽視其個體的內在積極因素對其個性發展的推動力。素質教育改革對學生的德育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品質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幫助,為德育教育研究帶來新的思考。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德育教育? 策略
積極心理學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研究個體的積極行為,倡導個體的積極取向,關注人類的幸福發展。其在一定層面上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為我們的德育教育提供新的借鑒與思考。
一、積極心理學與德育教育
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在積極的體驗中實現積極的改變”,強調積極體驗對學習和良好行為塑造過程的重要性。其重在激發個體內在積極力量,幫助挖掘內在獲取幸福的潛力,研究領域集中在積極認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組織系統等方面。
德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即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行為規范。傳統德育偏重對學生消極思想、行為的批評與指導,處在漩渦中心的初中生對正確思想行為缺乏科學引導,導致學生諸多消極思想與行為反復出現。積極心理學打破以往關注人性消極方面的慣例,探索積極心理品質與人格,嘗試激發內在積極力量,構建充滿幸福、希望、愛的心理特性。它不僅要求用肯定的眼光看待初中生的思想與行為,還要求教師在欣賞與激勵中培養學生積極內驅力等。
當今時代要求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將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理論與方法運用到德育工作中來,可以彌補傳統德育工作中的不足,積極引導初中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積極心理學為初中生的德育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二、借鑒積極心理學探索初中生德育實踐策略
在德育教育上,教師可借助積極心理學重在激發學生內在的優秀品質、挖掘潛在的力量,真正發揮學生個體的主體性。
(1)構建積極心理導向。皮亞杰認為:“認識的直接來源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在認識的過程中,主體的認識結構進行著積極的同化和順化作用。”針對傳統德育較多關注初中生問題行為,教師可在溝通時肯定學生的積極面,面對問題時改變自我認知上的誤區,把提高學生幸福感作為德育教育主要目的,轉變問題導向的指導模式。當教師關注于積極行為時,學生的亮點不斷得到強化,其在頭腦中構建的德育認知也是積極的,自然外顯或潛在的思想行為問題就會不斷弱化,從而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2)增加個體積極情感體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論認為:“情緒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發展過程的必要條件,對個體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起著催化、強化作用。”初中生處在敏感發育時期,難免會遇到較多消極情緒體驗,需要幫助其運用積極情緒體驗調整自我情緒。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滿意度”。俗話說知足者常樂,無論是學生本身,還是教師、家長,都應牢記這句話,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教師和家長還應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讓學生不斷體驗進步的“快樂”,保持前進動力。其次,培養學生的愛好。投入到愛好中后不僅能規避消極情緒體驗,還能激發學生積極情感體驗,因此,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或社會實踐。
(3)營造積極德育環境。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教育技術的變革,也帶來學習方式的轉變。網絡傳媒為專注度較弱的初中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思想安全問題。這需要德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其抵制隱含的負面信息。此外,教師利用網絡進行德育時,也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網絡環境,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傳播正能量。
俗語有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父母的積極引導,比如構建正面管教家長學習共同體,幫助其創建積極的家庭環境,努力營造健康的原生家庭環境。
(4)促進群體積極關系。積極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學生的思想意識、理想追求與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構建;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學業、形成積極人格具有積極影響;積極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促進初中生群體關系的和諧,從而推動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杜威認為“學校即社會”,“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訓練,恰恰是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一中跟別人發生適當的關系得來的。”所以,人際關系的優劣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與行為習慣,為了德育工作更好的開展,教師可努力促進初中生積極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展。
總而言之,初中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間,但是傳統德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和時代對中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當前德育工作可以積極認知、積極體驗、積極環境和積極組織等方面為著手點,幫助中學生形成積極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珍,王文忠.師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
[2]賴運成.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28(9):90-93.
[3]李溢錚.積極認知研究簡述[J].科教導刊,2014,1:226.
[4]陸有銓.皮亞杰理論與思想教育[D].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137.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122.
[6](美)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