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揚
摘 要:如今國家對美育越來越重視。師范院校作為培養中小學教師的搖籃,加強美學教育尤為必要。在傳統的美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材內容過于抽象、學生認同感不強、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等問題。要克服傳統的美學課程教學的弊端,就必須看清現下高校美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新的美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師范院校;藝術專業;美學教學;美育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03
美學是師范院校藝術類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學習美學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趣味,進而更為全面地理解和認知自身所學的學科。但是,由于美學隸屬于哲學學科,在教材編著上較為理論、抽象;在教學過程中較為傳統、刻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接受度較低。要想更好地提高美學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度,就需要對美學教學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領學生感知“美”的內在價值。
一、促使學生理解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對于藝術類專業學生來說,美學課程不是直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專業課程。因此,學生對美學課程認知不足,容易產生質疑心理。加之沒有相關的哲學知識作為基礎,無法將現實生活與抽象的美學理論相互聯系,很難發現“美”的存在。美學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深入理解和認識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對于高校學生十分必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美育是一種情感的教育,是中國四大教育之一。美育主要是讓人在美的鑒賞和創造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陶冶,從而完善心理、健全人格,達到個性和諧發展的目的,是對“美”的追求。美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必要環節。美育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心智得到充實,人格得到完善。[1]但是,在以往的教育中,對審美教育的忽略尤顯突出,特別是美學教育專業人才匱乏,讓很多學生從未系統地了解過美學這門學科,或者只是簡單認為看電影、聽音樂就是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對審美教育的實施毫不在意。但是美育的缺失已經開始對學生的日常人際交往造成了障礙。由此看來,加強對審美教育的認知勢在必行。
作為師范院校的在校學生,對教師資格的獲取格外重視。除教育學、心理學之外,審美教育對師范類院校的學生也有著特殊的意義。有效利用職前教育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培養師范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十分必要。師范生具備良好的師德,能夠提高師資培養水平,增加預備師資力量的含金量,提高我國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借助專業課的學習以及課程實踐,逐漸讓學生明白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而教師要在教育活動中實現育人的更高目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素養。師范類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成長發展,關系到他們的教學方法和效果,更關系到他們以后所教學生的審美素質、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在加強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育時,也不能忽視審美教育,對審美教育的認知要始終貫穿在教學中,加強師范生審美意識的培養,提高師范生走向教師崗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
二、培養與建立學生的審美意識
美學隸屬于哲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現下在校的多數大學生,并沒有系統地接觸過美學學科。因此,對美學的教學就不能只停留在傳授抽象的美學系統知識,也不能只注重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發現生命的多種可能和無盡意味。
當代的大學生在不斷加劇的社會競爭中,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導致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有調查顯示,在師范院校中,有八成左右的學生存在輕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這其中又有三成以上學生屬于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特別是藝術專業的學生,在長期的藝術熏陶中,思維更加敏感、心思更加細膩,容易產生情緒的波動。師范院校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搖籃,其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會影響到自身的職業發展,還會影響到我國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可見,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都離不開美育。“美”是體驗,“育”是引導。有發現才有創造,學會去欣賞美、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才能更加全面地認知世界。
如何讓一個人建構出健康的審美觀,首先就需要有積極的審美心態。心態是一種可以在較長時間內影響人整體行為的情緒狀態,要以樂觀的心態來面對人生、面對世界,才會發現美,才能感受到快樂。而健康的審美心態,需要通過學校教育、讀書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來培養。接受教育和主動閱讀,能有效地凈化心靈。因此,在美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通過日常的生活環境認識到學習美學的必要性,再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進一步了解美學這門學科。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中西方美學史上所涉及的相關理論的講解,加深學生對美學的認知。最終能從相對理論的高度去理解美、認識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教師還可以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書籍或者影視作品,以提升眼界,愉悅身心。正確審美觀的形成有助于他們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明辨美丑善惡的能力,從而實現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同時,還可從形體美、身體美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在日常運動中感受美的存在。運動可強身健體,還能帶給人以美的享受,舒緩身心,改變心境。而運動本身又會有一股精神力量的存在,長期從事體育運動就會具備堅定的信念,不屈不撓、堅持到底、超越自我,讓外在美和內在美協同發展,才能成就積極向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