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男
摘 要:藝術教育作為學前兒童文化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在規范化、資源化的教育下,可令兒童實現全面化發展。基于此,特對學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的意義進行概述,指出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工作開展的應對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9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們對學前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學前教育逐漸向藝術類教育層面轉變,兒童在學習過程中也不再是單一以說教式教育為主,而是通過多元化教育資源的導入,形成一個基于藝術與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氛圍,進而提高兒童的綜合素養。但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實際開展過程中,其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無法滿足預期教學目標,此類教育環節上的脫節現象,可能令兒童本身產生知識束縛問題,不利于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此,必須從問題本質出發建構多形式化教學體系,保證學前教育工作的開設可滿足兒童發展特點,以此為后續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學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的意義
在學前兒童教育體系中開設藝術層面的教育,主要是對兒童進行文化素養層面的培養,保證兒童對藝術的感觀具有一定的認知,令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實現藝術與文化的結合,以此來提高兒童自身對事物的審美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等。從教育角度來看,藝術教育工作的開設可有效為兒童提供一個藝術環境,通過藝術層面的教育,引導兒童逐步對自身的主觀思維進行價值彰顯,通過主觀意識對世界形成一種感知力,進而提高兒童在日常學習與生活過程中的創造能力。此外,兒童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對外部的感知與理解,可有效增強自身的智力發育,特別是對于部分抽象事物進行解讀時,兒童可通過主觀思維的判斷對事物進行多方面探討,以此來提升兒童對事物是非的辨別能力。從文化傳承角度來看,藝術教育工作本身屬于社會文化與教育體系之間的過渡載體,通過文化與教學的融合,讓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對文化氛圍產生主觀接受的態勢,并且其主觀意識將隨著兒童不斷成長而變得更為深厚,這就為后續藝術文化在教育體系中的導入提供了基礎保障,進而為綜合型、素養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二、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中的“強加性”問題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體系的建構,主要是通過教職人員對兒童現階段的發展動態進行分析,結合兒童學習需求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聯性,進一步界定出教育本身的功能價值。然而,現階段大多數兒童藝術教育所呈現出的強加性特點較為嚴重,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將自身主觀思想作為指導,強加在兒童的思維意識形態內。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課程目標的設定大多數是以教師自身所接受的行為為基礎,未能以兒童本身為出發點,對各類教學內容進行確定,這就造成藝術教育無法為兒童現階段學習需求提供技術保障,甚至將成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精神阻礙。如在對藝術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整個教學體系的建構脫離兒童現階段的知識范疇以及實際生活,這就造成在知識滲透過程中,兒童無法對整個知識內容進行全方位理解,進而實現以某種灌輸為主體的教學導向,無法真正發揮出藝術教育的本位價值。
(二)課程教學中的“框架性”問題
框架性問題主要體現在藝術教育方面,在兒童學前教育工作開展中,仍舊以傳統教育結構為基礎,并未以藝術本身的文化價值以及素養價值為出發點。進而造成藝術教育的評價體系仍舊以原有的成績評價基準為主,即并未能針對整個藝術過程,實現針對化的教導,而是通過對藝術教育所具備的成果進行評價,來界定出兒童在當前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從我國現有的課堂教育形式來看,多數問題的產生都具備固定性的答案,當對某一類藝術教育內容呈現出不同看法時,就是并未能針對此類問題的產生設定出相應論點探討的形式,這就造成兒童無法發揮出教學主體的地位,不利于兒童在學前階段主觀評判思維的養成。
(三)課程教學中的“功利性”問題
學前兒童教育階段開展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兒童的文化素養以及藝術素養等,通過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激發出兒童自身對學習的一種激情,然而,從目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程度來講,整個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呈現出一定的功利性。這就造成兒童藝術教育本身的資源化逐漸向庸俗層面轉變,即家長在培養孩子過程中,并不是單純以文化素養為出發點,而是以文化學科的成績或者是特長來作為升學的重要標志,無法發揮出藝術教育的價值。甚至有部分家長對孩子本身具有較大的期望,將自身未完成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造成大量藝術教育資源全部壓在兒童身上,令兒童無法在孩童時期得到應有的放松,長此以往必然加大兒童的逆反心理。
(四)課程教學中的“局限性”問題
局限性問題的產生受傳統教育文化、觀念文化的影響較大。父母與學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教育載體,其自身行為對孩子自身主觀思維影響程度較大,導致教師或者是家長在兒童的思維體系中呈現出一定的權威性,進而認為一個孩子聽話即為優秀的認識,殊不知此類強加式的教導將對孩子自身的思維進行局限,令孩子在活動中無法形成獨立的思考意識,進而降低藝術教育的實效性。
三、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工作開展的應對策略
(一)將“以人為本”作為教學理念,提高兒童的教育地位
藝術教育通過知識資源的導入,為兒童提供一個教學導向,保證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激發出自身思維中所存在的創造意識。為有效提高藝術教育在學前兒童教育工作中開展的實效性,必須將兒童作為教學中心,通過對兒童在現階段的學習行為以及自身發展特性進行解析,將藝術教育資源立足于兒童主觀能動性的彰顯載體之上,以提高兒童與實際教學工作之間的契合度。教師在課堂上則應摒棄原有的權威性角色,通過與兒童群體進行交互實現真正藝術層面上的交流,通過自身情感的代入對整個藝術教學知識點進行解析,并逐步引導兒童養成獨立思考思維,令教育與兒童自身發展特點形成精準對接,進而提高兒童自身的藝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