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偉 李燦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策略,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文章從中國農村現狀的分析出發,總結出了鄉村振興面臨的幾個關鍵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以國際化視野探究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應對措施,最后提出了我國在有選擇性、針對性地加大鄉村基礎設施投入、更新農民隊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三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國際視野;政策建議
一、對中國農村現狀的分析
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中國還有約60萬個行政村。因此,對于其整體的現狀分析,無論是積極方面還是消極方面,顯然都不能一言蔽之。鑒于本文是對鄉村振興策略的研究,而鄉村振興是相對于鄉村衰落而言的,因此本文對農村現狀分析重在總結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增加振興策略的針對性。
(一)農村絕對數量下降,但存量仍然較多
鄉村的相對衰落和空心化是工業化與城鎮化進入到后半程的必由之路。根據《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統計,中國約有63萬個行政村,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采用全面調查的方法,登記了60萬個村級單位,村落數量縮減的趨勢沒有改變。但是鄉村的存量仍然處于高位。
(二)鄉村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相對滯后
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交通物流、能源供給、信息網農村基礎設施相對城鎮仍然滯后,存在很多典型問題。例如:鄉村道路建設質量較差,養護投入嚴重不足;農村電網設備差,電力設備陳舊落后;農村互聯網普及情況遠低于城鎮:國家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6月,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農村地區35.6個百分點,城鄉差距仍然較大。
(三)農民老齡化且受教育程度低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給出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數量和結構表格顯示,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構成中年齡35歲及以下僅占19.2%,年齡55歲及以上占了33.6%,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此外,據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構成表格,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僅占1.2%。這從側面說明農村技術人才匱乏。農業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人力要素無論是在年齡結構上還是職業素質上都不足以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甚至是傳統經營模式都有可能陷入后繼無人的窘境,農業面臨誰來種地和如何持續經營的雙重難題。
二、國際通行鄉村振興經驗
(一)重視鄉村基礎設施與生活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開發鄉村比較優勢
現代城市的兩大功能是社會功能和服務功能,同時這兩大功能也是城鄉差距的直觀表現。社會功能與服務功能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的滿足感幸福感。而鄉村的居住優勢就在于其親近自然的生態環境。若能補齊鄉村基建設施、生活設施短板,再加上自身天然的生態環境優勢,能夠很大程度上彌補兩者等級不如城市的缺陷。用生態宜居對沖城市便利,體現出鄉村的比較優勢,為“留住人”甚至“吸引人”創造條件。美日歐韓等國家的政策演進也表明,在鄉村衰落階段,政策應著眼縮小城鄉在基建、生活設施方面的差距。如韓國在“新村運動”初期,政府工作重點就以改善農村道路、水利灌溉、房屋改造、公共浴池和飲用水設施、廁所等生產、生活性基礎設施作為突破口,到20世紀70年代末,韓國平均每個村落道路和橋梁建設2.1個,所有農民都住進了磚瓦房。歐盟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行“貧困地區計劃”,制定“農業—環境—氣候”保護制度體系,約占CAP20%~30%的資金用于改善鄉村基礎設施、保護生態環境。
(二)重視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治理熱情,培育現代化新型農民
農村是農民的農村,因此要重視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治理熱情,培養土地主人翁般的責任感與自豪感。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日本和歐盟都采取了“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在政府進行頂層設計引導的同時,注重發揮村民、村民自治組織、農協等鄉村主體作用,培養鄉村人才。同時,農業發達國家有一套完整的農業人才培養體系:美國制定了許多針對農村人才培養的法律法規,建立了完善的農業教育體系和多元化的農村人才輸送通道和多樣化的農業教育形式;德國則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村人才等級認定制度與雙元制教育模式,以及提供優厚的農村福利待遇;日本的特色模式是制定農業生產者國內外研修制度,即將青年農業生產者送往歐美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并不斷制度化,形成了國外研修制度。
(三)建立農民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經營專業化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全國農戶重新分割成了一個一個小的家庭生產單位,適應了當時逐步將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時代要求。然而時至今日,家庭的獨立小規模經營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規模農業發展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達國家的統一經驗是把新型農民吸納進各種合作組織,進而產生了各類農協、合作社等大型農民互助合作組織。日本、韓國和歐盟各成員國有各種不同類型農協,如日本擁有1個中央聯合會、47個縣經濟聯合會和3547個基層農協。荷蘭擁有643家農業合作社,歐盟在食品生產各環節中有超過50%的企業是生產者合作社。作為獨立的農民合作組織,農協在農產品生產、流通、貿易、穩定價格、農技推廣與培訓、金融服務、國際交流合作、規劃制定、政策咨詢等方面發揮重要“橋梁”作用,促進了農業經營專業化。而我國的許多農民合作社存在“只掛牌,不運作”的狀況,無法和農戶建立起信任有效的合作機制。
三、國際經驗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發
(一)調整鄉村布局,有選擇性、針對性地加大鄉村基礎設施投入
根據第一部分的數據可知,中國村落數量縮減的趨勢沒有改變,也就意味著未來依然會出現大量空心化農村。如果不考慮其他條件,沒有配套的振興措施,就在這些地區貿然加大基建、生活設施投入,但是沒有更進一步的產業、人才,資金,政策的支撐,最終實現的就是表面上的振興,浪費了前先投入的財政資金。為了避免振興政策的盲目性,提高其針對性與選擇性,需要調查清楚各鄉村人口密度情況,將它們劃分成不同的級別。針對一些人口少、基建差的衰退型村莊,從中選擇一個區位、基建等條件較好的村莊作為中心,將其他比較凋敝的村莊合并成一個新的大村莊,同時將原來那些村莊土地重新科學規劃,劃分不同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投資大,公益性強,回收周期長等特點,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若完全依靠財政資金,壓力很大。因此,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創新投融資機制,聯合社會力量以保證投資效果。例如海南省計劃在2020年全部完成農村改廁工作,為此瓊中縣率先在海南省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方式統籌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和糞便污水,該經驗已在海南省得到了大力推廣。這是將城市公共資源的投資建設方式引入農村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