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星 梁俊山 王文學
摘要:元好問是中國金元之際文壇的杰出代表,是忻州市重要歷史文化名人,對元好問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可以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可以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地方文化產業競爭力,助力忻州古城“古城活化第一品牌”打造,為山西轉型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元好問;文化資源;策略
元好問文化資源是指以元好問人生軌跡為中心的個人品行、人生理想、人價值觀以及貫穿其終身的思想、行為特質,也包括與其相關的建筑遺跡等。元好問是金元之際一代宗工,是文壇盟主、北方文雄,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史學,文化活動等方面,他金亡不仕的氣節觀、國亡修史的使命感和正本清源的詩才歷來受到后人推崇。同時,元好問也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是孝敬父母的好兒子、有情有義的好丈夫、關愛兒女的好父親、尊師重長的好學生、情真意篤的好文友、憂國憂民的好官員和誨人不倦的好老師元好問是忻州區域文化資源的重要來源,涉及與元好問有關的歷史遺存,元好問在文學藝術、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等方面的成就等,探究元好問文化內涵及影響,加強對元好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樹立元好問文化品牌,對促進忻州古城歷史文化建設,真正把忻州古城建成“古城活化第一品牌”,推動美麗忻州、歷史忻州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元好問文化資源研究背景及現狀
(一)研究背景
2018年國家旅游局與文化部合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原文化部、國家旅游局。國務委員王勇表示,調整旨在“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十四五”時期如何建設文化強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是文化旅游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元好問故里忻州擁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但以上文化資源卻散布在城市之中呈現碎片化狀態。長期以來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放與利用問題未得到有效重視,特別是如何有效對碎片化的元好問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以彰顯忻州歷史文化底蘊,打造忻州專屬的歷史文化名片,還未形成有效舉措。近年來,忻州市政府大力建設忻州古城進行古城活化改造,以此為契機加強對元好問故里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利用,使忻州古城既成為滿足忻州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好去處,也成為全國游客感知忻州歷史文脈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忻州市名人薈萃,游客對貂蟬、傅山較為熟知卻不知此處也是一代“情圣”元好問之故里,市區內雖修建有遺山公園,也有道路命名為元遺山路,但對元遺山、元好問的相關信息知者甚少。忻州古八景中有石嶺晴嵐與東巖映月二景;古城北大街緊鄰北城門樓 “拱辰門”建有遺山祠;城南十里有銘刻著一個朝代興衰的野史亭;系舟山脈還有遠近聞名的讀書山都與元好問緊密相關。比如元好問逝世96年后由元氏八氏孫籌建,在乾隆60年經刺史汪本直同元氏后人重建的遺山詞至今仍然留存在忻州市內,2010年3月重修后遺山祠總占地面積720m2,主體工程共投資326萬元。有大大小小的房屋29座(間),其中主祠5間,碑廊10間,展廳6間,辦公接待室6間,牌樓大門1座,儀門1座。還有梅山1座,LED顯示屏1個,多媒體互動儀1個,磚雕石雕木雕百余處。2020年忻州古城二期改造,遺山祠被納入古城,已經開始敞開大門迎接游客,但忻州古城要想打造成“古城活化第一品牌”,對元好問文化資源的“活化”部分挖掘不夠,尤其是還沒有形成以特色文化品牌為主的引領力。
(二)元好問研究現狀
忻州古城南4.5公里外的韓巖村是元好問晚年著述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在這里有許多與元好問相關的歷史遺存,如:野史亭、元好問墓和讀書山等,這些遺存蘊藏著元好問豐富的性格特質與人文精神。但目前忻州古城并沒有把這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尤其缺乏對元好問成就、思想及影響力的深入挖掘,從而提升文化競爭力。
中國知網收錄元好問相關文獻共1299篇,大多是從文學方面對元好問的著作進行探討,而研究元好問人格內在的只有34篇,從文化資源內涵角度進行研究的成果尚缺。有學者關注元好問詩歌的藝術成就,深挖“問世間情為何物?”的藝術價值,也有學者將其與其他詩人進行比較研究,如樊煥章《遺山記》評云:“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一稱有似李者,有似杜者,有似蘇黃者,而似杜者較多。蓋遭值喪亂,流離困苦,其境遇似杜;眷懷君國,每飯不忘,其性情似杜;且挾幽并之氣,出筆即辟易萬人;與生長襄漢之間,轉徙秦蜀,得江山之助以昌其詩者,亦無不同。故其為詩,不必斤斤與杜合而自無不合也。”但討論提升元好問文化資源內涵意義及策略的就相對缺乏。
可見,對元好問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與實踐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忻州市建設實踐中也僅在建筑命名上使用了元好問的名號作為公園道路名稱,如遺山公園、元遺山路。忻州古城對文化名人資源的利用目前主要體現在對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的開發,如在忻州市忻府區頓村口修建貂蟬故里、在忻州古城內宣傳貂蟬文化進行舞蹈表演等,卻忽視了對元好問這位“集金之大成,開元之先聲”的金、元間“一代宗工”文化資源的全面開發和利用。也未樹立起良好的元好問品牌意識,現在大多數人提及忻州多聯想到美女貂蟬并觀賞貂蟬拜月舞蹈演出,而對元好問這位國亡史作的擔當、民為貴君為輕的大節并不了解,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元好問故里在忻州。而詩人元好問之墓就位于民間流傳貂蟬墓所在木芝村的鄰村韓巖村,兩位名人相距不足二里。可見,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實踐領域對元好問文化資源的研究和挖掘嚴重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元好問文化資源對提升忻州古城文化內涵建設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元好問文化資源內涵的重要性
(一)提升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
元好問作品是金代文學界的一座最高峰,“其詩文出于漢魏晉唐之間自成一家,名震海外”,他的詩被趙秉文稱道為“少陵以來無此作也”,詩、詞、文、小說、散曲等各體文學都取得了杰出成就。通過深挖詩詞內涵,感受在國家危亡之際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揭示大動蕩時期錯綜復雜的深刻矛盾和人民的深重災難歷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