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內容摘要】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往往被師生忽視,而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至關重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或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與組織者。為全面培養學生能力,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當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在該堂課中學到東西。基于此,本文主要從信息素養、創設教學情境、學生的協作能力、結合講解與實踐、聯系日常生活教學五個方面來分析信息技術教學的方法,從而給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提供教學方案參考。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 ?教學方法
從目前的初中教育情況來看,學校最為重視中考的文化課,對于信息技術課學生的重視程度比較低,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沒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未參與到中考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這導致學生也對這節課不夠重視,進而導致這一學科成為可有可無的一門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節課的優勢,在給學生講授知識的同時也能夠調動學生們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從而學習到一些信息技術知識和基本技能。
一、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信息素養將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的工作與學習,它是現在中青年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能力。因此,在日常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首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三點內容。第一,培養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主動地去發現信息,并通過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在上課時,教師可以留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用來自由獲取信息,如學生在做地理題時,遇到了困難,那么學生就應當通過信息技術上教授的網絡的使用,打開搜索引擎百度、搜狗等去有目的地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第二,培養學生信息分析的能力。如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告訴學生,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因此在上網的時候應當善于分辨信息的真假。這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舉一個比較熟知的熱點:2018年的重慶公交車事件,剛開始各個媒體報道的內容是該事件是由于公交車旁邊的一輛紅色轎車引起的事故,而紅色轎車的車主是一名女司機。而接下來的網絡風向,就由著網友辱罵女司機的方向發展。但經過調查,該輛車在事故發生時屬于正常行駛,此次交通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公交車上的乘客對司機的正常駕駛進行了干擾,從而導致的。這時教師應當通過這次事件告訴學生,在自己獲取信息的同時,一定要善于分辨真假,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所獲取的信息。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師在上課時給學生介紹電腦最基礎的按鍵的功能,比如刪除鍵,回車鍵,大小寫鍵等,然后可以給學生一篇簡單的文章,讓學生通過自己所學的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對這篇文章加以修改,這樣就有利于培養學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二、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
信息技術教學從整體意義上來講,屬于理論課。而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往往都是概念、意義、因素等內容。如果教師只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將這些知識直接教授給學生,那么這節課在學生看來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中尋找樂趣,創設教學情境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教師在上這一門課時,可以給學生設定情境,如“最強大腦”爭奪賽。教師可以將學生視為“最強大腦”的參賽人員,在講完本節課知識點時,給學生出幾個當節課所學到的內容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搶答。比如教師這節課講的內容是信息與信息處理的相關知識點。那么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問題,如:CapsLock的意思是什么?小組搶答率先搶到的學生,回答“大小寫字母鎖定鍵(切換大小寫英文字母)”這一正確答案則該小組加十分。若有學生搶答了并未回答正確,那么該小組不加分、搶答繼續。再繼續問第二個問題:信息技術的硬件包括哪些?然后有學生搶答回答“輸入設備,輸出設備,中央處理器CPU、內存儲器、外存儲器”這一正確答案,該學生加十分。若搶答到的學生并未回答正確答案,那么該學生扣十分,搶答繼續。這樣以此類推,最后評選出得分最高的一名同學,這名同學為本次課堂的“最強大腦”人員。在日常的信息技術課程中,為了避免學生上課玩與學習無關的游戲或其他的東西,教師一般不開放互聯網,而學生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通常不能接觸互聯網。那么這時如果將“下節課可以上網”作為本次“最強大腦爭奪賽”的獎勵,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驚喜,而學生也會為了得到這次獎勵認真地聽講,積極地參與課堂。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在上課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認真聽講,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使呆板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三、引導學生加強學生間的協作學習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課堂模式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聽,然而,這樣的課堂模式一般是枯燥無味的,不同于日常的其他學科的課堂,機房的座位也不同于日常的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師可以為了調動課堂氣氛給學生設置小組任務。小組任務除了活躍課堂氣氛以外,主要是為了考驗學生間的學習協作能力,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掌握程度。
比如教師已將PPT、Word文檔、Excel表格及一些日常寫東西時會運用到的格式符號等內容講授給同學。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結合起來制定小組任務。如這次的小組任務為:小明的生日快到了,他想開一個生日會,邀請同學和朋友們來參加,但是她想用PPT來作為生日會的背景板,也想設計一個邀請函,也想做一個表格來清算一下生日會所需要的東西。那你作為小明的朋友,應當幫助他完成這些內容,另外,還需要給小明寫一封生日祝福電子郵件。這時小組任務就出來了,分別是制作一個生日會的PPT設計,一個邀請函封面做一個生日清單的表格,給小明寫一封電子郵件生日祝福信。這些任務就包括了PPT、Word文檔、Excel電子表格等信息技術知識。比如,在“設計邀請函”的封面時,小組成員可以通過協作利用圖畫或者Word文檔進行制作,這時學生不僅能夠鞏固填充藝術字,符號,頁面布局等信息技術基礎知識,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們的想象力和鍛煉文筆能力,將邀請函設計得更加獨特。教師可以給學生兩節課的設計時間。在每個小組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讓每小組派出一個代表來分享一下自己小組的作品,包括設計這個作品時,所涉及的信息技術知識點和其獨特的含義。這樣制作小組合作任務可以使小組之間優差搭配相互幫助,各小組的學生就會緊密配合,自覺主動地去探索知識,發現問題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更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四、結合形象講解與實踐
信息技術這一學科在很多學生看來是一門“玩”的學科,尤其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對信息技術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成熟,思維還停留在小學水平,在教師講授知識的時候,學生參與度不高。為此,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用形象的講解與實操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有興趣加強了解。
信息技術這門課的知識本身就偏理論和抽象,有很多的概念,學生都難以理解,如果這時教師用形象的講解,結合實操來進行授課,會讓學生的理解程度大大提升。比如,在“如何使用資源管理器”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這樣說使用資源管理器時,一共分為三項內容。第一項就是要學會“新建文件夾”,文件夾是用來放文件的一個綜合性的文件管理的東西。就好比在日常學習中,將所學的知識綜合到一個筆記本上。那么在新建文件夾時,首先單擊右鍵,然后將鼠標移到新建的位置,從后面單擊文件夾。第二就是“重命名文件夾或文件”,重命名文件夾,俗話來說,也就是給這個文件夾起個名字。文件夾重命名的方式為單擊右鍵選擇重命名,然后進行文件名字更改。如:這個文件夾是用來放平時學習的資料的,那么可以將它重命名為學習資料。如果這個文件夾里的文件都被更換了,那么可以通過重命名來更換這個文件夾的名字。為了更清晰方便地去查看這些學習資料,可以將這些學習資料分為好幾個。比如英語資料,數學資料,語文資料等。文件的重命名方式與文件夾相同。第三就是“選擇文件”,選擇文件可以分為選擇多個連續的文件,選擇多個不連續的文件,復制文件,移動文件等四個內容。教師可以根據選擇文件的四個內容,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來給學生進行講解。在講解的同時,讓學生利用電腦進行實操。這樣的講解加實踐的形式,不僅會使學生更充分地理解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更能夠讓他們掌握實際操作的方法。
五、結合生活展開教學
信息技術在日常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講課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日常的生活中離不開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
比如,學生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會有黑板報設計比賽,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比賽,讓學生去掌握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利用電腦來設計黑板報,學生在利用電腦信息技術,在設計黑板報的時候就會運用到Word文字輸入、頁面排版、頁面填充、圖片填充、藝術字等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比如:學生設計的黑板報的主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么這個黑板報肯定要有綠水青山的圖片。學生需要上網去查找綠水青山的相關圖片,并下載到電腦上。可以利用Word文檔將所找到的綠水青山的相關圖片插入到文檔當中。而“綠水青山”這個主題也應當突出出來。因此,學生可以利用藝術字設計主題的字體。包括對這一主題的內容的介紹,學生都需要整理文字的格式和圖片,與主題與文字的排版。這樣學生在設計黑板報的同時,也可以學習信息技術,也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就是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生活息息相關。初中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相關內容也是為以后生活的需要打好基礎,所以說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對于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日常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有趣味性。教師更應當注意的就是信息技術的實操性,應當將講解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另外,生活中離不開計算機,教師也應當讓學生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參考文獻】
[1] 王雪梅. 談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術實施有效教學[J]. 大觀周刊,2012(25).
[2] 任彥平.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淺議[J]. 教育教學論壇,2011(19):63-64.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新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