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蕾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同人作品突破了圈子的限制,向外廣泛傳播,受眾群體也逐漸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同人作品創作者和互聯網平臺、網絡出版商之間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同人作品的創作和利用與原著創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在這些矛盾不斷加深的情況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由于對同人作品沒有明確的規定,無法平衡同人作品創作者與原著創作者各自的利益訴求,尤其是無法妥善地保護同人作品創作者的創作勞動。因此,有必要對同人作品的性質進行更充分的研究,通過適當的途徑,在維護原著創作者合法權益的同時能兼顧同人作品創作者的利益,激發后來者進行二次創作的積極性。
關鍵詞:同人作品;著作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68(2021)12-0150-03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pyright of the Works
LI Penglei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an work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circle, spread widely, and the audience group has gradually expanded, what followed is a series of conflicts between the creators of fan works and Internet platforms and online publishers,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fan works and the creators of the original works. As these contradictions continue to deepen, because there are no clear regulations on fan works, the current "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nnot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creators of fan works and creators of original works, in particular, the creative labor of creators of fan works cannot be properly protect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more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fan works, through appropriate channels, while maintain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creators of the original works, the interests of the creators of the fan works can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e enthusiasm of the latecomers for the second creation can be stimulated.
Keywords: fan works;copyright;protection
同人作品是一種小眾作品,這個概念是從日本傳到我國的,以日語中的“同人誌”一詞作為這種作品的稱謂,在我國又被稱為同人志。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讀者和創作者自發組成了一個規模較小的群體,他們進行創作后將作品在特定的范圍內分享和傳播,這種行為一般是非營利性的,基本不在收費平臺發布,受商業因素影響較小[1]。就同人一詞來講,原本的含義是同志,這強調了同人圈的行為更具有自發性,而不是逐利性。同人作品創作者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不必為了市場的反饋而刻意迎合讀者的口味,這也保證了同人作品的內容更具有廣度,更能體現創作者的心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質量保證。在同人作品剛興起時,創作者的表達方式不夠成熟,選材范圍較為分散,內容具有隨機性,因而并不被認為是二次創作,但隨著職業作者的涌入和選材范圍的明確,創作內容形成體系,人們逐漸認同了同人作品具有二次創作的性質[2]。
對于同人作品這種二次創作性質的作品是否可以納入法律保護范疇,《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下稱《著作權法》)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同人作品的部分元素來自已有作品,且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原作品的二次發揮,這與《著作權法》中的改編權有契合之處,由此可以嘗試將同人作品歸于改編權范疇。而在合理使用規定的情形中,同人作品無法與之對應。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同人作品的創作對原作品構成侵權,但是考慮到相當一部分作者明示或者默許同人作品創作者的創作和傳播行為,同人作品處于一個比較模糊的地位。
1 同人作品的類別
同人作品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存在差別,部分傾向于基于原作品的元素進行創作,和原作品的世界觀相似;也有創作者只是借鑒原作品的部分元素來對自己構建的世界觀進行呈現。因此,有必要對同人作品的類別進行劃分,而進行分類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創作者在作品中加入了多少獨創的內容。獨創性的高低決定了其對原作品的模仿及影響程度。判斷同人作品和原作品的重合程度需要參考構成原作品的核心要素,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特有的能力、人際關系和故事的發展脈絡等。如果二者在這些方面高度相似,甚至使讀者難以區分,那么就可定義為演繹類同人作品。反之,如果不存在高度相似,在一些特征因素方面也存在充分的差異,讀者可以從中充分地感受到二次創作者的世界觀,那么這類作品就是非演繹類同人作品。
2 同人作品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帶動了同人作品的發展,參與創作的二次創作者和受眾越來越多,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因此必須通過法律手段對這個新客體進行規范和引導。隨著同人作品影響力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投入這個領域進行創作,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同人作品。對同人作品進行保護有利于促進讀者對原著思想進行深入理解,激發同人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與此同時也會保持原著的熱度,甚至擴大原著的影響力。但是,現實情況不容樂觀,雖然同人作品創作者在發布作品時大都做出了其創作不會用于商業用途和進行盈利的聲明,但由于利益的驅使,部分互聯網平臺和同人作品創作者會通過同人作品進行牟利,這就不可避免地會侵害到原作品著作權人的利益。同時,同人作品創作者自身的權益也需要得到保護。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2.1 與原作品的實質性相似難以界定
以金庸訴江南案為例,被告江南在未經原告金庸同意的情況下將大量金庸小說中的知名人物作為其小說《此間的少年》中人物的名字,如喬峰、令狐沖等。從整體上來看,雖然江南的作品使用了金庸數部作品中相當一部分人物名稱、簡單的人物關系、原著中人物的部分性格特征以及部分抽象的故事情節,但對上述人物的大體性格特征、簡單人物關系以及部分抽象的故事情節都屬于對小說類文字作品進行的一般表達,而且江南的作品是在明顯區別于金庸作品的故事背景下圍繞這些人物角色進行再創作的,發展出全新的故事情節,屬于校園青春文學作品,與金庸的武俠小說存在明顯的區別[3]。在這種情況下,江南的作品與金庸作品中的人物在名稱、關系、性格特征以及故事情節從整體上看僅達到抽象的形式相似性,不會使讀者產生與原作品相同或相似的觀感,所以江南和金庸的作品并不構成實質性相似。因此,《此間的少年》是江南獨立創作的文學作品,并不是基于金庸作品改編而成,也就無須署上金庸的名字,同時由于故事情節和敘事背景的設定與金庸的作品不同,讀者在閱讀時就不會在意識上對這些人物形象產生混淆。所以,《此間的少年》并未對金庸及其作品所享有的改編權、匯編權、署名權等合法權利造成侵害。
2.2 同人作品作者和相關平臺與原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同人作品發展還不夠成熟的階段,讀者依靠同人作品來對原作品進行進一步討論和造梗,這有利于更持久地維持原作品本身的熱度。雖然同人作品并不會給原作者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但是受眾群體的擴大和對作品的持續關注會給原作者帶來長久的熱度。由于同人作品從客觀上來講可以為原作品帶來一定的正面反饋,原作者對同人創作者通常持放任態度,從事同人作品創作的作者往往只需要告知原作者即可進行使用。
但是,現如今,互聯網逐漸傾向于對文學作品進行IP(知識產權)運營,許多當紅IP被制作成影視作品登上熒幕,即使很多情況下同人作品并不會與原作品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原作者在對著作權進行出售和轉讓時也會進行分析,判斷同人作品是否會對其作品的商業化產生不良影響[4-5]。此外,一些互聯網平臺也不再滿足于和其他競爭平臺分享用戶,為了盡可能地提高用戶黏性,互聯網平臺會選擇從原作者處買斷作品,由旗下的團隊根據反饋進行迎合市場喜好的二次創作。比如,近年來火熱的盜墓小說系列、南派三叔和天下霸唱的作品都被影視公司買斷,并基于原作品進行后續系列的創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時,同人作品創作者與原著作者之間也存在沖突[6-7]。同人作品創作者通過同人作品獲得經濟利益時更容易與原作者產生沖突。在金庸訴江南案中,雖然二者的作品之間并不存在實質性相似,但金庸的作品發表在前,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其作品元素已經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讀者心目中,這些元素與金庸的作品之間已經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特定的指代和識別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商業價值。金庸作品中的元素雖然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但在整體上仍可能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調整。雖然江南沒有通過收費平臺發布作品,但在吸引一定受眾的關注后就進行實體發行,其行為明顯具有營利的性質,這與金庸的作品就存在了競爭關系,因此江南和金庸都應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制。
2.3 同人作品鄰接權的保護較為困難
同人作品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促進了網絡文學和動漫等文化產品的發展。但是,同人作品創作者這個群體本身數量較少,仍處于弱勢地位。在意識到同人作品可以帶來可觀流量后,各種互聯網網站、平臺對于同人作品的不當使用已成為普遍現象,對于參與同人作品創作的創作者來說,勞動成果被竊取會對他們的創作積極性造成打擊。而最重要的是,原作者在將部分著作權授予同人創作者時,雙方已經達成了一種默契,同人作品創作者會自覺將作品用于非營利領域,但部分平臺并不會按照同人作品創作者的意愿進行發布。本已取得授權的二次創作者卻要承擔這些不利后果,從而導致原作品著作權人產生不安,收回授權。讀者也會因版權意識抵制同人作品。由于難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同人作品創作者通常會通過告知讀者,通過輿論方式維權,但收效甚微。
《著作權法》鄰接權設置的目的是要激勵創作和促進文學作品傳播,同人作品這一載體滿足了部分愛好者表達自身思想的訴求。但是,同人作品具有基于動漫和小說進行二次創作的特點,難以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只能通過鄰接權進行保護。由于這個群體并不具備廣泛的影響力,他們難以通過法律渠道維權,原作品著作權人可以對同人作品創作者行使一系列權利,而同人作品創作者難以用鄰接權來保護自己的智力勞動成果。同人圈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幫助,雖然并不涉及經濟利益,但對保護同人作品創作者的精神權益十分重要,社會需要進行合理的引導,而不是讓問題發酵,以至于打擊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
3 完善我國同人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建議
3.1 明確同人作品在《著作權法》中的地位
要明確同人作品在《著作權法》中的合法地位,不僅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也應對同人作品的有關內容進行補充。首先,應對同人作品進一步進行界定,明確其概念和適用條件,明晰同人作品與原創作品、演繹作品以及抄襲作品之間的關系,進而更好地保護同人作品著作權。其次,要對同人作品創作者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進行明確規定,例如,應當注明原作者名字。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通過司法解釋和案件指導意見等途徑來打破當前法律規范缺失的困境,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結果,又可保護同人作品的著作權。
3.2 放寬合理使用的范圍
同人圈是原作品的受眾自發形成的非營利性團體,對于他們的創作行為,不宜對鄰接權的合理使用做出過多限制,否則就會遏制其發展。因此,如果原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沒有受到明顯侵害,就可以對鄰接權的合理使用范圍保持適度的寬容。實際上,《著作權法》制定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鼓勵文學、藝術與科學作品的創作,推動這些作品的廣泛傳播。所以,既要考慮對同人作品創作者的權利進行保護,也要考慮是否存在合法權益保護過度的情況。比如,在非用于商業用途的前提下,轉載同人創作者制作的廣播劇、視頻、圖片等,只要對方沒有明確表示不許轉載,那么標注清楚作品的來源,就可以將其歸入合理使用的范疇。
3.3 提高同人作品創作者的法律意識
在面臨作品被抄襲或是非法演繹的情況時,同人作品創作者應該勇于站出來抵制這類不法行為,不讓侵權者逍遙法外。同人作品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應注意自己創作的援引成分,如果創作的是演繹類同人作品,那么在將作品進行大范圍傳播或出版前最好跟原作者進行溝通,獲得授權,同時要在作品中注明原作者的名字,必要時還應向原作者支付相應的報酬。只有智力勞動成果得到充分的尊重,并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才有利于激發創作者更大的創作積極性。同人作品創作者還要注意,不能對其中人物進行抹黑、扭曲的創作。
4 結語
同人作品的存在和發展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事實,與其消極應對,不如積極尋求解決措施,通過互聯網平臺、原作者、同人作品創作者三方的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合理的法律約束機制。這種機制既要滿足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也要保護原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還要激發同人作品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隨著法律約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未來,同人作品創作會得到良好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劉涵.同人作品的著作權法探究[J].法制博覽,2019(10):113-114.
[2]陳耀森.論同人作品的版權問題:以金庸訴江南等著作權糾紛案為視角[J].福建法學,2018(4):32-37.
[3]袁倩倩.論小說中虛擬人物形象的著作權法保護:由“金庸訴江南案”引發的思考[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8(4):97-103.
[4]胡曉,何知坦,羅弦.同人作品的版權爭議與侵權協調[J].出版發行研究,2019(5):60-65.
[5]江麗.同人作品著作權保護探析[J].法制博覽,2019(9):82-83.
[6]唐韻.網絡著作權的司法保護的研究[J].法制博覽,2015(8):170-171.
[7]郝鳳軍.論我國著作權行政保護的完善路徑[J].中國出版,2014(1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