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紅
【摘要】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提問,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幫助他們養成提問的習慣。我們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提出問題、探討問題中理解課文內容,從而發展知識,發揮他們的潛能。
【關鍵詞】提問;氛圍;方法;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創設提問的氛圍,敢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就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心中有了疑問,然后去探討,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從而發展知識。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總是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在課堂上不敢隨便發言,一旦提出問題,特別是讓老師難堪的問題,就會受到訓斥。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一直以自我為中心,就一定會形成緊張沉悶的課堂氣氛,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者不敢開口問。因此,我們只有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以引導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交流,創設尊重、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學生才敢提出問題。
課堂教學開始時,我喜歡先帶領學生玩一些小游戲來進入新課,有了歡樂融洽的氛圍,就為新課的提問開了一個好頭。教學中我會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發問,即使學生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我都會給予鼓勵。我常常送給學生真誠的微笑和激勵的話語。
二、培養提問的興趣,樂問
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兒童有了熱愛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首先,我在課堂上給學生講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問的故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比如:愛因斯坦從小愛問奇怪的問題,最終走向科學研究的最高峰;瓦特觀察到當水燒開時茶蓋會被沖開,他問婆婆為什么,后來經過幾百次失敗,終于發明了蒸汽機。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一頂發明和每一頂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從不例外。 其次,課堂上想要讓學生樂于提問,還要為學生預設提問的時間和空間。當學生對課文內容難以理解或者理解出現偏差時,我們可以放慢教學節奏,為學生適當地預留出思考的時間,讓他們互相提問,共同討論交流,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給提問的方法,善問
“學貴有疑”,這充分說明了質疑能力的重要價值。但如何圍繞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大難題。因為他們不清楚問題從何而來,提出問題多是關于字詞意思方面的。他們不清楚自己所提的問題與課文內容的聯系,亂問一通。因此,我們必須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一)讀文題時提問題
文題,猶如人的眉眼,是文章最精采、最醒目之處,它那精練的文字有著無比深刻的蘊含。課文的題目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精煉的概括,有些題目每字每詞都有它的作用。如《呼風喚雨的世紀》就抓住“呼風喚雨”這個詞,指導學生提問。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選擇最有價值的幾個問題:呼風喚雨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的世紀呢?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反復讀課文,從而理解了課文內容。當然,要讓學生掌握看課題提問的方法,還要在其它課文的學習中不斷訓練、鞏固,使這種本領不斷地提高。
(二)圍繞重點段中的重點詞提問題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所謂重點詞句,指的是那些能夠直接反映課文中心內容的詞語、句子,它于課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能。抓住它,對于把握整篇課文十分重要。像《白鵝》中的“高傲”一詞,《白鵝》整篇課文都是圍繞白鵝“高傲”來寫的,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白鵝的高傲的呢?當學生懂得從鵝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三個方面理解“鵝的高傲”,也就是把握了全篇課文的關鍵。。從這些重點詞句提問題,也就抓住了整篇課文的中心。
(三)圍繞中心句提問題
對于有中心句的課文,我是這樣子教學的:⑴找出一段話的中心句。⑵根據中心句的意思提問題。如課文《貓》的第一句話就是中心句: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學生發問:為什么說貓的性格古怪?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回讀課文時提問題本著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我們在回讀課文時,要指導學生再提問。將這些問題歸納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一目了然了。有例可學,有例可依,學生學會了提問的遠一點,對質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問題從學生中產生,由學生合作探索去解決,這樣子的課堂教學樸實又高效。
四、養成提問的習慣,勤問
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提問,讓學生“以能夠提問為榮,以善于提問為榮,以提得有價值為榮。”,要想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提問”的好習慣,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教師示范指導——優秀生帶路——中下學生逐步上路”的過程。提問也經歷了 “多而雜——有價值——創造性”的過程。根據觀察,我發現一般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邊閱讀邊提問。問題的質量逐步趨向有價值、有深度、有創意。學生逐步學到一套提出問題的方法,養成了邊閱讀邊提問的好習慣,提高了學習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論及教師的“教”時曾說過:“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因此,我一直都努力地朝著促進“反三”這個目標細細地聆聽學生的提問,慢慢地引導他們討論交流,精練地講解重點內容。
總之,我們教師要順應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在學生的思維發展內設計情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組織參與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他們的潛能,逐步敢問、樂問、善問、勤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