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穆蘭 陳曉紅
【摘要】研究發現,良好行為習慣對成長至關重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起,就致力于這項工作: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在課堂上,課間,課后,教師的關注點不僅是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類,而應更多地花費功夫和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一位優秀的教育專家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笨梢姡己玫男袨榱晳T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尤為重要。
然而,6至11歲的小學學生受生理發展和心理特點的限制,他們對一些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不能完全理解,判斷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也還比較弱,往往會受身邊環境影響,加上父母忙于工作、忙于生計,缺乏陪伴、教育。身邊多為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等隔代陪伴,或多或少縱容孩子的各種行為。因此,孩子的身上也悄悄地滋長了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主要表現如下:
(1)言談舉止不文明。有:橫行霸道,打人罵人,欺侮弱小同學;性情急躁,蠻橫無理,粗暴地擾亂別人;爆粗口,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好主動出擊,喜歡公開批評他人等。
(2)學習態度不端正。有:學習被動,不認真聽講,課堂上說話、打鬧,書寫馬虎、潦草;作業沒及時完成或照抄照搬等。
(3)說謊、欺騙行為。有:為了逃避懲罰或責任,故意說謊;為獲得某些東西或肯定而不惜說謊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父母外出工作,祖輩溺愛,使孩子事事依賴,缺乏一定的獨立性,挑戰性,自信心,自制能力。
2.優越的生活條件,為學生學習和成長提供了動力和保障,但也使部分學生養成了懶于動手動腦,不肯吃苦受累等不良習慣,以致缺乏堅強的意志。
3.缺乏家長的引導和陪伴,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當,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4.日益上升的離婚率,造成了一大批的單親家庭,處在這樣家庭中的小學生,往往因父母離異留下很深的心理創傷,并在其成長過程中容易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礙。
針對以上種種行為及原因,怎樣才能讓他們有所轉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經過工作中的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我認為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應以課堂為陣地,以活動為引導,以愛心來感化。具體做法如下:
一、以課堂為陣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尤為重要。首先,要以課堂為陣地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l.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貫穿行為教育,可以聯系實際,通過實際案例,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讀書習慣、寫字習慣、聽講習慣、復習習慣、獨立作業的習慣、遵守紀律的習慣、尊老愛幼的習慣、熱愛勞動的習慣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習慣。如:現在的小學生很多寫字的姿勢都不正確,眼睛離書本太近,彎腰駝背的不少。我們老師一定要引導孩子們了解、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讓他們知道寫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同時也得告訴他們不端正的姿勢會帶來的后果,讓孩子們真正地提高寫字的意識,以達到“治本”之效。
2.養成“自己事,自己做”的習慣
班上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有一兩個不是忘記帶書本,就是忘記戴紅領巾。究其原因,要么是“我媽媽幫忙整理時遺漏了”,要么是“我奶奶幫我洗紅領巾,忘記幫我放進書包了”。到準備上體育課時,時常有孩子要打電話找家長,“有體育課,我忘記穿運動鞋了,我想打電話叫媽媽送來?!鳖愃七@樣的現象屢屢出現,明明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卻總是依賴大人。這是誰之過?為此,我利用主題班會課的契機,跟他們講述一些真實的故事,如:有一個學生因為成績優異被哈佛大學錄取了,可她面臨著一個大問題,不會自理。她平時的早餐都是爸爸媽媽準備,而且她也不會疊被子。她在哈佛待了兩個星期后,因實在不能離開父母,只好放棄學位回家。就是在這樣“潤物無聲”的教育中,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依賴身邊的人,只有獨立自主,才能立足于生活!進而改變自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3.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學習中,孩子們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學習現象層出不窮。本來一會兒工夫可以完成的任務,卻邊做邊玩,耗費許多的時間;或者放著,等到最后的時間里再去“開快車”。檢查學習任務時,一些學生的完成效果很糟糕,要么書寫潦草,要么不按時完成,甚至有的一字也不動。無形中嚴重地影響到學習態度,甚至削弱學習熱情。我會在課堂上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問題的難易度,分層設計適合每個孩子的作業,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完成優秀的,將進行口頭表揚、相應加分、每周一次優秀表現勛章、每月獲得一個小禮物......久而久之,學生們漸漸地養成了抓緊時間,專心做事的好習慣,“今日事,今日畢”的意識也隨之增強了。
二、以活動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開展“禮儀之星”活動,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小學生更是如此。特別是課間,學生們追逐打鬧的現象較為嚴重,對他們的安全管理是一個難題。為此,我在班里開展了以個人和小組結合的“禮儀小明星”評比活動。課間派兩名班干部協助老師管理學生,鼓勵同學之間相互督促,對于表現良好的同學,獲得參加每周一評的“禮儀小明星”的資格。這一活動開展后,在孩子們互相督促和協助管理下,課間追逐打鬧的現象明顯減少了。另一方面,我利用課間或放學時間,在教室和校園里走走,觀察學生的活動情況,發現不良現象及時制止并教育,每周一的班會課上,都會對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總結。對遵守紀律等良好行為的學生予以表揚,并當選為本周的“禮儀小明星”,對大聲吵鬧或野跑野玩,做劇烈運動的予以指正,并取消其“禮儀之星”的評比資格。漸漸地,學生們的文明意識增強了,行為習慣好轉了。
2.開展“有錯就改”活動,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常對學生們說:“老師允許你們犯錯,但不允許你們知錯不改,不管是言行還是學習態度。”的確,錯了就要及時糾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們變得更好。因此,我會特別關注孩子們的一舉一動,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習慣。如:學習方面,每一次的錯題,我都讓學生找出原因(知識點不掌握、粗枝大葉等)并收集,以警醒自己同類錯誤不可再發生。我還有一個作業情況記錄本,把當天作業優秀的學生記錄下來及時表揚,并當范本展示。每次作業工整無錯就獎勵一顆五角星并加操行分1分。作業不能及時訂正的,我也記錄下來,督促學生訂正。現在,我班學生在學習上基本養成了有錯就及時改正的好習慣。其他方面也在不斷地轉變,他們都在為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著。
3.開展多彩的課余活動,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我組織學生們積極配合學校,開展讀書比賽、手抄報比賽、講故事比賽,舉行跑步比賽、乒乓球賽、籃球賽等,“文明學生”評比,“日常行為標兵”評比,“三好學生”評比活動等,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從小養成愛讀書、愛學習、愛鍛煉的好習慣,爭取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及學習提供豐富的文化底蘊。
三、以愛心來感化,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一直堅信,“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生命”,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工作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呵護學生,感化學生,當學生的引路人。
李彤,一個總是找借口不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一塌糊涂、出口就是臟話的調皮學生。我沒有嫌棄,沒有放棄,而是想方設法接近他,找他談心,漸漸地他向我打開了心門。原來他的父母已離婚,且都有了新家庭。他上課期間寄養在別人家,周末回奶奶家。面對一個缺少父母愛的孩子,我的心一陣陣酸疼。從此,我在學習和生活上關心他,幫助他,在課堂上常提問他、表揚他,讓他冰凍已久的心慢慢融化,讓他陰暗的生活充滿溫暖的陽光。漸漸地,他的行為習慣不斷轉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而且成績也急起直追。升學考試時,他以優良的成績跨進了中學的門檻。
小豪,一個愛捉弄別人、調皮搗蛋、課堂亂說話,不良習慣一大堆的學生,教過的老師都說該學生很難管教。但在與他的接觸中,我了解到他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于是,我便跟他做了一個小約定,只要一節課認真聽講,就可以獲得一顆星星;別的科任教師課堂表揚,可以獲得二顆星星;成績有進步(考試及格),可以獲得三顆星星,每滿20顆星星,就可以換一個神秘禮物(禮物是一本書、一個擁抱、一張卡片或者一次與老師合影等獎勵)。通過這個小小的約定,小豪改掉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每次獲得星星時,笑容總是那么燦爛。經過他不懈的努力,成績也不斷進步,期末還被評為“三好學生”呢。
總之,每一位孩子就是一朵待放的花苞,只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它,培育它,給它溫暖,給它關愛,相信它們一定能美麗綻放!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勤于觀察,勤于思考,勤于反思,勤于研究,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我們不但要教學生掌握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李淑瑛.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2):1.
[2]馬麗,張寧.淺論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2:12-30.
[3]付新濤.淺論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