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麗含
【摘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筆者以執教的一節英語閱讀公開課為例,在“指向學科核心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引下,重新審視課堂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課程內容,優化教學設計,為學生設計有情景、有層次、有實效的英語學習活動,從而在語體構建,意義構建及語言實踐等方面科學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穩步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思維能力;遷移創新類活動;初中英語;閱讀課;活動設計
一、背景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工具。語言能力的提高應與思維品質的發展和文化意識的形成同步。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教師要在幫助學生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促進他們思維品質的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深入解讀教材,挖掘文本的思維價值,提升課堂的思維含量,體現英語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一的特點。
筆者對關于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英語學習活動觀三個層面的活動(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和遷移創新類活動)的設計實施進行了全面客觀的了解,發現很多教師主要針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和知識水平進行培養,在課堂上著重實施和創建學習理解類活動和應用實踐類活動,而忽視了遷移創新類活動的創設和探究,忽視了對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的創設和探究,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從低階向高階穩步發展。因此,筆者以執教的一節閱讀公開課為例,探索注重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穩步發展,以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為目標,設計實施適應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遷移創新類活動,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語言的運用與實踐,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核心概念
“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表現的能力與水平。”而在英語學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要引導學生分析和比較語言文化現象的異同,歸納語言及語篇特點,分析語篇特點、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斷、歸納、概括、創新等思維方式,增強思維的批判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提高思維能力。
遷移創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即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或作者態度進行推理與論證,賞識語篇的文體特征與修飾手法,探討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批判、評價作者的觀點等。其次,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在新的語境中,基于新的知識結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再次,讓學生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三、實踐課例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外研版教材八年級上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 主題語境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話題為保護瀕危動物。文章以大熊貓為切入點,提出了大熊貓處于瀕危狀態這一問題 (pandas are in danger),介紹了我國現有大熊貓的生存現狀 (1600 in the wild; zoos and research centers are looking after about 340; 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very difficult)、瀕危原因 (do not have many babies, and baby pandas often die; bamboo forests are getting smaller, losing their homes) 以及人們為保護大熊貓采取的行動 (doing a lot of research to help produce more babies and help baby pandas live; set up nature parks and developing other plans),并介紹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其存在的重要意義(protect all animals)。
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使人們了解瀕危動物如大熊貓的現狀和人們為了保護它們而采取的措施,從而激發起人們保護動物的意識,號召人們盡自己所能多關愛地球上的瀕危動物,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二)學生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是初二(3)班的學生,共48人。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熱情較高。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好,樂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但班級后進生比較多,有1/3的學生英語表達和英語閱讀能力較弱。本模塊的話題是動物,這是學生很熟悉也是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喜愛動物這一心理特征,設計各類活動,調動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但學生對瀕危動物的現狀和如何保護他們的具體措施還不太了解,需要通過本課進一步輸入和引導。
(三)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直接影響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效果。”筆者經過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和學情,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本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通過(掃讀、略讀、細讀等認知策略)匹配段落大意,梳理文章結構,提取關于大熊貓現狀、瀕危原因、保護措施等的細節信息;(獲取與梳理)
2.通過魚骨圖,基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梳理和整合文章信息,對課文進行復述;(概括和整合、內化和運用)
3.基于所讀文本和視頻材料,了解瀕危野生動物的現狀,明確保護動物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宣傳的責任感;(批判與評價)
4.通過制作海報,寫倡議書,號召人們多關愛地球上的瀕危動物,保護環境,保護地球。(想象與創造)
(四)教學思路
王薔指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王淑花也指出:“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概況的、間接的反映,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的反映。思維具有概括性、間接性、邏輯性、目的性、問題性、層次性和生產性等特點。”一節理想的閱讀課,一定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授課教師必須堅持基本原則,即課堂的教與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鍛煉。
本節課采用的是PWP教學模式,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層層遞進的語言、文化、思維相融合的英語學習活動,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指向知行合一,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根據學生學情設計了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閱讀課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Pre-reading)
“教師要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邏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動機,激活學生思維。”在此環節,教師可通過游戲活動,頭腦風暴,多媒體視聽,情景圖片,話題交談,懸念設計等形式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充分參與討論,互相啟發,實現思維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促進思維的快速發散。
(1)進入情境,感知文章主旨
〔活動1〕創設情境——拓展思維發散性
情景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某種教學效果,給學生設計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和背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本課開始,教師利用視頻和圖片引入主題,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想象力。在導入環節,教師通過播放一個迪士尼的動物視頻,提問學生:Do you like animals? 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y? 接著展示一張熊貓寶寶的照片,讓學生猜What are they? 接著問What do you know about pandas? 引入主題,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根據視頻內容和圖片內容提取出有效信息,創設真實的情境。通過提問,引導學生了解主題詞匯,拓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吸引學生投入課堂學習。
(2)細心領悟,預測文章主題
〔活動2〕創設問題——啟發思維的預測性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次發展,教師常常在教學過程中設問。教師提問后,學生就會主動觀察教學圖片和視頻內容,開展“頭腦風暴”活動,預測文章主題和文本內容,引出主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形成閱讀期待。教師讓學觀看有關Chengdu Research Base的一段視頻,預測視頻想告訴我們什么信息。提問:Are pandas in danger? Why?
課堂在“預測-驗證猜測-推測”的教學活動中層層推進。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由此可見,預測增加了懸念,對培養其邏輯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有積極作用。
2.讀中階段(While-reading)
(1)整體把握語篇,發展思維的層次性和邏輯性
學生通過對語篇的學習,探究語篇的語言知識和文化內涵而進行語言加工的過程也是一種理解和思維的過程。“學生所學的不是零散、碎片化式、雜亂無章的信息,而是有邏輯、有體系、有結構的知識。”從語篇的結構來看,外研版教材八年級上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 為說明文。作者采用了列數字(1600,340)等說明方法來說明大熊貓的現狀和人們采取的措施。文章共分為四段,第一段提出問題:pandas are in danger;第二段分析問題:why pandas are in danger;第三段解決問題:How to protect pandas;第四段通過介紹WWF表明保護動物的目的和意義。因此,在閱讀教學的While-reading 環節,筆者首先要求學生整體閱讀,歸納匹配段落大意,學生正確匹配文章每段的大意,是在整體把握語篇的基礎上經過文本研讀、理解、思考和概括后的結果。這有利于發展學生整合信息、審辯式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能力。
(2)根據細節深層理解問題,激發思維的深刻性
高階思維的培養不可一蹴而就。沒有對文本內容的了解,促進深度思考的推斷性和評價性問題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理解問題在多維問題鏈中必不可少。筆者根據語篇中的幾處關鍵信息提問:Why do we say pandas are in danger? What's their situation? Why pandas are in danger? What do people do to help pandas? What is WWF? What's the aim of WWF? 學生通過回答上述問題,獲取、加工并整理語篇。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筆者針對一些比較重要的詞句采取提示、引導和追問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加完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從而,學生對文章的框架結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發展了自身的提取信息能力,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為下一個層次的思維培養奠定基礎。
3.讀后階段(Post-reading)
“語言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的,如果學生能在相對完整的真實情境中接觸、體驗、理解和學習語言,那么他們就能更好地掌握語言,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在讀后環節,通過對文本的復述和創設與文本相關的真實語境,激發學生運用內化所學知識,將新學的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運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欲望,有利于實現學生能力向素養的轉化。本課的聽后活動為復述文章和寫倡議書。筆者為本課設置讀后活動,學生能夠根據給出的主線將魚骨圖補充完整,并分工合作。根據魚骨圖復述文章主要信息,培養學生內化與運用的思維能力。(如圖所示)
創設情景,遷移創新。學生利用視頻信息將關于老虎面臨瀕危的魚骨圖補充完整,并利用學習到的結構和語言匯報老虎相關信息。運用課時目標語言和結構,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來展開話題,將課文結構遷移到其它瀕危動物(tiger)上,對情況和保護措施進行匯報,并增強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而引導學生寫倡議書,保護瀕危野生動物,能讓學生樹立客觀綜合的評價觀,滲透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課尾,要求學生基于真實情境,將目標語言和對話推進的內在邏輯在新的主題易現中遷移運用,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對角色的演繹是由表及里地領會文本并進行拓展和超越的過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讀后活動中能得以發揮。
四、結語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加強語篇解讀能力,設置多層級的聽說課教學目標、多維度的問題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龔姚東.從思維品質到品質思維——芻議英文教學中的思維品質培養[J].英語學習,2015(12):4-7.
[4]林崇德,胡衛平.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9-36.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