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內容摘要】初中要面臨中考,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格外重視,但限于有些家長的教育水平未能跟上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導致家長在孩子教育上出現各種問題,引發家長的過度擔憂,產生教育焦慮。本文主要從教師的角度,深刻分析教育焦慮形成的原因,幫助家長緩解這種教育焦慮,給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
【關鍵詞】緩解 教育 焦慮 策略
一、研究源起
近幾年班主任工作中經常會碰到家長訴說孩子難管,不知道怎么管;易與孩子發生強烈沖突,心里恐慌。其實這種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心里矛盾和擔心就是教育焦慮的體現。教育焦慮的定義是對孩子未來學習的不確定而產生的心里問題。這種不確定性引發家長過度擔憂孩子的學習情況,誤解孩子的需求,以及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暴力傷害孩子,以及產生不合理的教育觀念等。此類問題發生在中學家長中尤為凸顯。
二、形成原因
初中家長容易形成教育焦慮,主要原因如下:
(一)中考壓力傳導導致的升學焦慮
一句話形容的很好:“不學習母慈子孝,一學習雞飛狗跳”。這就是學習帶來的壓力,而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考上好一點的高中,因此家長特別重視,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在這個階段掉鏈子,害怕孩子丟失有利的學習機會,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最終考不上高中,害怕導致焦慮。
(二)“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交流焦慮
恰恰與家長的擔心相互交織的是:孩子的青春期到了,青春期的孩子精神世界在迅速成長,自我主義,叛逆行為,否定態度等等都是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他們不愿意聽家長的“陳年爛調”??墒羌议L沒有意識到,于是他們就在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等等產生了分歧。家長口中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就是家長不能完全控制孩子而感到迷茫。
(三)獨生子女 “優生優待”的管理焦慮
獨生子女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控制欲強,比較有主見。現在初中生的家長基本上是80后,是第一批計劃生育下的獨生子女,而他們的孩子則是后一代獨生子女,性格的碰撞會更強烈。再加上物資豐富,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度更高,重視度更強,本來是好事,但過分的干預就加強矛盾的產生,使得家長陷入無線的擔憂和自責中,痛苦不堪。
總而言之,社會環境逼迫著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產生過多的壓抑和痛苦,有些家長快撐不住了。而我們的孩子顯然也承受不住家長的這種幾近瘋狂的家庭教育,不知不覺中親人變“敵人”。家長們需要更好的辦法解決它,他們非常需要幫助。
三、解決策略
針對以上原因,在教師層面上研究了緩解教育焦慮的一些策略。
(一)利用教育平臺傳授教育理念,改變家長教育觀念
這里的教育平臺是指學校為我們搭建的家校聯系平臺。
1.家長會開設微型教育講座
家長會上以微型講座的方式,直接高效的給家長傳輸教育理念。專題微型講座也要順應孩子的學習階段,順序而上:
七年級上的專題微型講座是《讓孩子快速適應初中生活》。
七年級下的專題微型講座是《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試分數》。
八年級上的專題微型講座是《父母應正視教育焦慮》。
八年級下的專題微型講座是《如何做懂孩子心聲的父母》。
九年級上的專題微型講座是《做一個智慧型的父母》。
九年級下的專題微型講座是《如何正確陪考》。
2.社交平臺轉發家庭教育經驗
方便實用是符合現代家長高效快速學習的正確方式,不耽誤家長的工作時間,最關鍵是能用到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去,不再是碰到問題一籌莫展。
(1)微信轉發優秀的家庭教育經驗。經常轉發教育短視頻到班級微信群里,供家長們參考。讓家長慢慢掌握一些有用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2)鼓勵家長參加正規家長培訓學校。這個需要教師洞察信息,有些活動是街道辦的,有些是社會上長期開辦的家長培訓學校,效果好的培訓學校家長還是很樂意參加。
(3)研究新的家校聯系方法促進交流。最近才開始使用的釘釘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溝通交流平臺。一些微型教育講座可以在釘釘上完成,還可以線上溝通,既不影響家長的上班時間,隨意性還是很大的。
(二)多角度展示學生特長優點,增強家長教育信心
現在的調查顯示初中生的心里問題99%都是與家長之間矛盾無法解開而產生的,而家長的教育焦慮迫使家長不斷嘮叨、不斷埋怨、不斷批評孩子,導致雙方都不能自解。所以多角度評價孩子,矯正家長眼中孩子單一的模樣顯得尤為重要。
1.建立獎勵卡制度,讓家長看到努力的孩子
班級中設立的獎勵卡有兩種。圖案是“你真棒”為小卡,記為1分,如圖一,可以某一課作業優秀獎勵,可以語文聽寫過關獎勵,可以好人好事獎勵,可以在學校活動中表現優秀獎勵,可以考試優秀獲得,根據任課教師的統一標準發放。滿10張小卡換取金卡1張,如圖二。
獎勵卡使用效果:獎勵卡對大部分學生都起著激勵的作用,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家長通過獎勵卡可以及時獲知孩子的學習表現,給予鼓勵,解決無法細知孩子每天表現難題,調動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努力。
2.建立特色榮譽墻,讓家長看到優秀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只是文化課考試讓特長顯得不突兀。班級特色墻上可以粘貼每周書法優秀作品,美術教師推薦的美術作品,學校德育獲獎的黑板報作品,以及運動會的精彩照片,學校文藝活動照片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順帶為優秀作品搞一個小小的活動,記住美好瞬間的同時,學生還有十足的優越感和自豪感的。
也許改變學生的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牽動她的是她后面的整個家庭。孩子變得優秀,家長何嘗不欣喜、不感動。大多數家長都感覺自己孩子不優秀而不愿意與別人分享孩子的點滴,通過各種活動,讓家長知道原來自己的孩子還是很優秀的,會增加他們的教育信心。
(三)組建家校聯誼活動,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隨著學業壓力的不斷攀升,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并非向小時候那么親近,他們都沒有時間、沒有合適的機會一起參加活動,也沒有共同的話題聊一聊。教師則可以幫助家長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1.請家長參加班隊活動
班級活動是豐富多彩的,當然不可能讓每位家長都參加每次活動,我們只能適當的鼓勵家長參與,有些特殊家庭可以單獨邀請家長參加。讓家長參與到孩子日常學習中來,慢慢找回與孩子的親情。
案例:班隊課《爸爸媽媽,我和你們一起長大》
這是一節班隊課,我邀請了班級里幾位親子關系較差的父母一起過來旁聽,緩解家長教育焦慮首先也要改變孩子的觀點,讓孩子知道父母其實是愛他們的,只是他們是第一次當父母,他們也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要學會寬容,學會接納,學會糾錯。父母也要理解孩子思想上的不成熟,雙方理解,才能建立和諧的生活。
2.幫助家長建立溝通平臺
親子之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家長的反饋是孩子不愿意與自己說活,一回到家就躲到自己房間寫作業去了。
(1)書信活動。其實改變這種狀況很簡單,書信就可以解決。但現實中與孩子的交流用到書信是很少的,針對這一現象由班主任統一讓學生寫信給家長,并且要求家長必須正式回信,在少隊課時大家統一看回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孩子與父母的話語明顯多了,學生也變得更輕松,更開朗。當然也有些小小的遺憾,有幾個家長說自己不識字,不能給孩子回信,后來我建議他用語音發給我,我幫他翻譯成文字。
(2)德育作業。我校德育處有一個德育活動作業手冊,每個年級內容不一樣,每個月基本上有兩次活動。每個活動都要填寫活動過程和家長評價、教師評價,意義重大。可以有效利用其中的親子活動,幫助家長提升親情關系。
九月份開學的后半學期恰好碰上中秋節,我們的德育作業就是給父母買一個月餅,感恩團圓,禮輕情意重,拉近親子關系;十一月份的德育作業是為父母表演一個節目(唱歌、朗誦、說笑話),展示自我,娛親悅己,盡享天倫;十二月份與父母約會1小時,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鞠躬、擁抱父母,學會愛父母,舍得花時間陪父母。第二個學期的六月,了解父母的童年、少年時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憶苦思甜,福中知福;七月給父母洗一次腳,感恩父母;八月在父母的陪同下進行一次遠足或旅游,親近自然,增長見識。每一次活動都應時節,而且內容豐富,做起來比較容易,受到學生的喜愛,也受到家長的好評。
四、收獲成效
通過筆者多年的觀察操作和近一年的針對性實踐,在緩解家長焦慮方面漸漸取得一定的成效,提升親子關系的同時,也促進了班級管理。
(一)家長管理能力提升,形成有效“督管”
經過微信、家長會、釘釘等不斷地給家長送去優秀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方法,家長具備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識,家長的教育管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并在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大大提高了與孩子的溝通能力,孩子也變得更聽話,更懂得父母的苦心。溝通有效,矛盾減少,孩子陽光,懂得感恩,提升班級品質。
(二)家校共建形成合力,降低班級管理難度
教師和家長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自從與家長不斷溝通,信息來往頻繁,與家長成了朋友,有些家長還幫忙管起班級來了。例如:運動會期間,家長早早就準好水、相機、零食等,運動會項目也是立馬就報名了,前期思想工作早早幫我完成了;文藝匯演,有特長的家長組織笛子演奏,幾個學生帶回家親自培訓,演藝那天獲得一等獎;還有家長分享學習資料等等。作為班主任的我確實很感動,也減輕了我的不少工作量。這是一個良性的、健康的發展狀態。
(三)親子關系得到改善,同學相處融洽
初中的學生已經能感知父母的焦慮,能接受父母傳遞過來的教育壓力,但不能有效的化解這些負面因素。當幫助他們解開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后,學生的身心壓力得到釋放,內心恐懼不安得到緩解,會變得更加陽光,更加自信,并且會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方法;在與他人相處時,也會善解人意,溫文爾雅,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漸漸減少不開心,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長。
教育焦慮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也不是難以化解的問題。雖然有了些許的成就和收獲,但由于時間比較短,涉及的面還不是很廣。還需要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家長和學生。相信,通過不斷的努力,肯定能夠緩解一部分家長的教育焦慮,讓每個孩子都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唐芳.家校合作,深度共融[J].中小學班主任,2019(11):50-51.
[2]保羅·麥吉,錢峰(譯). 如何才能不煩惱[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3]王娟.疫情期間,家長如何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9):78-79.
[4]沈磊.創設關鍵事件,巧抓親情教育[J].班主任之友(小學版),2019(1-2).
(作者單位:杭州市臨安區錦城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