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復雜嚴峻的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大多重背景影響,財政支出對于經濟社會保運行、促發展作用越發凸顯,而且隨著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影響力不斷提高,龐大的財政支出不僅僅促進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著國際社會。正是立足于此出發點,本文重點研究如何運用財政支出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運行,同時對世界產生溢出效應,助力世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關鍵詞:財政支出;社會經濟;國際影響
一、前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穩健增長的同時,中國與國際市場的連接也越來越緊密。在這段發展時期中,財政政策作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經歷了多次調整和更新,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長遠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改革過程是從財政政策開始逐步在全社會進行的。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并不成熟,并且政府傾向于使用財政資金調節國家宏觀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財政政策與財政支出對于調節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社會總需求會調節財政支出的規模,并且通過結構化調整來實現中國社會經濟運行的穩步發展。改善和調整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變化,也是實現國家經濟戰略發展的重要途徑。由此觀之,財政支出規模及其結構調整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財政支出對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間接影響
(一)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增長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中國GDP在近十年以來發展迅速,從2010年的6.09萬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14.34萬億美元,占比也從9.21%增長至16.34%。美國GDP占比世界GDP則從22.68%增長至24.42%。
通過梳理世界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發現世界人均GDP整體呈現增長的趨勢,且大部分國家的人均GDP在2015年-2019年均呈現增長的趨勢。除了韓國、日本、文萊、哈薩克斯坦、蒙古、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阿根廷、巴西、意大利、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GDP在某些年份出現下滑的趨勢。而GDP排名前列的國家中,美國和印度與中國經濟發展保持相同步調。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并且已經超越了許多發展中國家,成為新興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以上理論適用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并且有助于推動世界經濟穩定發展。1978年,全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GDP僅占整體GDP的21.3%,說明幾乎有80%的GDP都是由高收入群體提供的。201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35.3%,中國GDP與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的GDP占比從5.3%提高到36.0%。在這個時期,按不變價計算中低收入國家的GDP之和增加四倍,中國貢獻了43.6%左右的GDP增量。顯而易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定,規模逐漸擴大,中國在經濟增長中穩定世界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自本世紀以來,在世界經濟發生巨變的幾年中,全球經濟發展的波動率顯著下降是由于中國經濟的穩定作用帶來的。
(二)提高世界各國福利水平
2002年至2020年,世界經濟的增長水平達到2.7%,福利水平提高5.3%;發達國家經濟平均增速為2.0%,福利水平提高0.1%;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速平均為4.6%,福利水平提高中國經濟增速平均為7.6%,中國占的份額將增長為現在的兩倍以上。由于中國勞動密集型工業品出口以及初級產品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品進口額的擴大,中國貿易條件將惡化,下降7.0%,但其整體的福利將大大改善,提高126.1%。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與致力發展,中國已經逐漸由人口大國、政治大國,逐漸步入世界經濟大國的陣營。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各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中國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它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不容小覷。
由于中國經濟格局不斷變化,對外貿易的占比加大,觸角延伸至東亞、東南亞各個國家,它將為這些領域帶來可觀的商機和收益。同時,中國有十分充足的低價勞動生產力,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傳統勞動生產力不具備競爭優勢,使得大陸勞動密集產業向鄰國轉移,如老撾、越南等。它將極大地促進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變。即使是經濟一度陷入低迷的日本,在中國市場的影響下也會對其經濟發展產生拉動作用,逐漸恢復日本的經濟地位。由此觀之,東亞和東南亞的整體經濟實力已大大改善,亞洲的國際經濟影響力逐漸凸顯,經濟形勢持續改善,隨后的世界將慢慢發展。相當于美國和歐洲之外的第三大經濟體。
三、財政支出對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路徑
(一)通過貿易渠道影響世界經濟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財政支出不僅對中國產業鏈的供應能力產生影響,同時在需求方面,中國市場近年來增長迅速。在零售額、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等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美國、印度等國家是中國進出口的主要國家,從這個層面來看,進出口貿易是中國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我國進出口迅速增加,尤其是對外貿易業務的快速增長將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提高對外貿易國家的就業率。其次,中國出口迅速增長,在美國、印度等主要出口市場的份額不斷上升,入世之后,我國加強了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往來,不僅打開了更多貿易空間,同時,也應當不斷推進世界經濟穩步發展。
(二)通過金融渠道影響世界經濟
主要通過以下方式:一是中國擴大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不僅主要通過促進貿易增長使中國受益,而且使外國投資者形成了多種投資方式,使中國能夠獲利。二是全世界將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一些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爭奪有限的國際資本,但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中國,流入其他國家的資本自然就少了,但是,隨著東亞新的分工的出現,整個地區的外國投資以及各種東亞經濟機構都在增加。三是通過對華投資促進東亞與中國雙邊貿易關系的加強。據統計,東亞是中國吸收外國投資的最重要來源,例如日本、韓國、臺灣和東盟。因此,中國對外投資的最大受益者將會是這些國家及地區。
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變相地會增加他國的投資收入。一方面,雖然這是緩解國際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中國對外投資領域不斷擴大,在東亞,中國是未來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它在吸收投資的國家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同時進一步促進貿易發展。
(三)通過世界貿易和金融渠道產生動態效應
這些動態效應雖然無法定量分析,卻非常重要。財政支出是推動中國經濟崛起的重要手段,可能不僅僅會刺激要素積累和生產率增長,還會借助一定的貿易條件來改善當前的競爭格局,同時刺激他國改變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形成一種互動的動態促進效應。從當前的經濟周期來看,中國經濟發展與發達國家相關性較小,對于緩解世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風險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中國經濟于世界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其經濟周期會更與世界相貼切。
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來考慮,其財政支出作為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最直接的工具,對內擔負著通過調控措施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任務,對外則是通過一系列稅收、補貼、投資和預算等財政政策安排,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匯率、國際收支、金融穩定、經濟增長以及國家主權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上述財政政策和工具將會與社會在成立共同構成財政政策的調解手段。
四、結論
我國財政支出和GDP在2010年-2019年呈現整體增長的趨勢,由于我國GDP占全世界的比重較大,僅次于美國,說明我國財政支出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發展。特別是在世界經濟異常變化的年份中,正是由于中國經濟的穩定作用,全球波動性得以顯著降低。未來,我國財政支出可以通過增加科教文衛支出,幫助中小企業提升技術實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國外的貿易壁壘制裁,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稅收、補貼、投資和預算等財政政策安排,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渠道產生動態效應,以此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更質量發展,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常在.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規模和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全國流通經濟,2020,(08):109-110.
[2]李曉東.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
[3]李立春.財政支出及其結構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作用[J].產業科技創新,2019,(31):109-111.
[4]胡麗麗.政府財政擴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0(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