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翼翼
摘要: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下面本文就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抑郁癥這三個字漸漸出現在各類新聞報道中,患病人數的逐年增加、發病年齡逐漸提前、因抑郁而自殺這些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些報道讓人們意識到,疾病從來不會因為被忽視而被賦予“免死金牌”。暫且不說生理心理兩方面孰輕孰重,在生命面前,倘若心理疾病不加以治療,照樣可以剝奪一條鮮活的生命。大學生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其身心健康狀況不僅影響著自身的前途,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進步。還處在“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在面對學業壓力、就業壓力、閱歷不足以及人際交往等問題時,難免會產生一些自身難以分解的負面情緒。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動態,抓好抓牢新一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其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在保證心理健康的同時,穩步提高心理素質,大力培養心理韌性,助其度過心理的這一重要關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
2.1 警惕互聯網對大學生造成的“思想反噬”
大學生在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時,由于其自身還處在認知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完全獨立的判斷能力,層出不窮的網絡觀點會左右大學生的思維,影響其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出現大量的“雷同思想”,這不利于大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其次,網絡世界充斥著多種聲音,其中也包括很多噪音雜音,很多學生并不能很好的將這種聲音過濾掉,甚至會因外界的這種聲音而迷失了主見。此外,面對一些負面的網絡報道,在其真實性存疑的情況下,大學生會受輿論的影響,對事件形成錯誤的認知,造成畸形的世界觀,不利于心理的健康發展。
2.2 過度沉迷網絡虛擬世界會造成“孤獨社交”的現象
正確使用網絡可以促進大學生的發展,但現實情況是常常在校園里看到學生們“機不離手”的同化現象,不管是上課時間還是空閑時間,很多學生都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手機上。虛擬空間輕松自由的網絡環境,給了大學生很好的使用體驗:駐扎在一個又一個搞笑的綜藝節目里,陶醉在一個又一個靈動的抖音短視頻里,奔走在一條又一條勁爆的微博熱搜里……看似是以用戶的身份在“免費”享受著各類 APP 文化,實則是被各類社交軟件禁錮在這種虛擬空間里。他們在用最寶貴的時間“無私”的去成就著一個又一個APP軟件,卻對自己的這種巨大損失渾然不知———無形的時間損耗不但影響了自己的學業,還讓他們淡忘了自己身處一個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更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這種現狀不僅大大地弱化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更會造成朋友的缺位。缺少現實朋友的陪伴會讓大學生覺得自己越發孤獨,網絡帶來的空虛感會日益被放大,接踵而至的便是各類心理問題的出現,嚴重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癥等疾病。
3.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3.1 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聯網平臺
根據院校自身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心理特征,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聯網平臺。在平臺上,大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識,還能及時、便捷地與心理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高校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與個別大學生的特殊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可以在互聯網平臺規劃“心靈驛站”板塊,讓大學生在該區域表達自身的心理疑惑,再由心理教師對其進行及時的解答與疏導。其次,可以在互聯網平臺設置大學生心理狀況測試板塊,鼓勵大學生主動進行心理狀況測試。這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心理問題,還能幫助高校全面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后,高校還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以趣味游戲、小故事等方式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通過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引起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視。
3.2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設
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設,在網絡環境中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突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大學生不需要與心理教師面對面交流就能解決心理問題。這能夠消除大學生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的尷尬心理,促使更多大學生敢于、樂于咨詢自身的心理問題,從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群體范圍,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高校必須充分認識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優勢和劣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到取長補短,促進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3 提高教師團隊信息化應用能力
心理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人物,高校必須加強心理教師團隊建設,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應用能力,使其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優勢。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水平,高校一方面可以積極引進專業能力強、信息化水平高的心理健康咨詢教師,另一方面可以對現有輔導員教師進行培訓,鼓勵其利用業余時間自學,考取資格證書,掌握更多信息化技術。同時,高校還需要轉變教師的工作思維,引導其適應“互聯網 + 心理教育”工作體系。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環境下的社會環境與大學生心理特征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意味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高校應當充分發揮傳統心理教育與互聯網教育的優勢,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效果,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塑造大學生的理想人格,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文韜.探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5):159-160.
[2]汪冠楠.手機媒體的應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8,(0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