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宇
摘要:大學生是社會群體的新生力量,現代網絡技術對大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在大學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學習過程中,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的重要伙伴和重要途徑。但是隨著網絡信息爆炸,很多負面信息也對學生身心健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大學時代,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關鍵節點,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養成以及價值觀的追求等方面影響深刻。這些問題是網絡信息無法做到的,基于以上的了解,我們知道,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著重研究了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解決建議
1.大學生網絡使用特征分析
目前,我國大學生大多屬于“00 后”,是在網絡化、信息化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新生代。對他們來說,“數字化生存”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帶有鮮明的新時代網絡媒體的印記。借助互聯網的海量信息、高效傳輸機制和多樣化信息傳播途徑,大學生可以非常便捷地獲得所需知識,拓寬學習視野,開拓成長空間。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傳播的信息紛繁蕪雜、良莠不齊,隱伏著多元的甚至相互沖突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這對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來說,可謂是一把雙刃劍。從整體上看,大學生的網絡使用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1.1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強
調查數據顯示,從上網時長看,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的大學生占比達28.55%,每天上網3—5小時的大學生占比39.64%,只有7.27%的大學生每天上網不超過1個小時。盡管大學生學習、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但是在學習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上網占用的時間過多肯定會對他們的專業學習帶來不利影響。有少數大學生長期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對互聯網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有的甚至已經難以適應真實的現實生活,性格顯得內向孤僻,在生活中缺少主動與他人交往的意識和習慣。筆者在觀察、訪談中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在就餐時仍然不忘瀏覽網頁,半數以上的大學生有過通宵上網的經歷,其中晚上12點以后還在上網的大學生占比高達7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35%的大學生離開了網絡就容易產生焦慮煩躁情緒,而離開網絡后能夠如普通人一樣學習、生活的大學生,只占被調查對象總數的20%。這些數據足以證明,大學生的“網絡依賴癥”已經非常嚴重。
1.2大學生網絡生活娛樂傾向明顯
大學生的網絡活動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多個方面。根據調查顯示,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休閑、娛樂活動的,占比為77.27%,如追劇、聽歌、刷抖音、瀏覽小紅書等;通過QQ、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交往活動的,占比為69.64%;通過微信圈或電商平臺進行網購、網售等消費活動的,占比為42.73%;查詢、下載資料或者搜索新聞的,占比為60%。在調查中還發現,有57.27%的大學生認為上網可以豐富生活,而使用網絡學習功能的只占17.82%。在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中,網絡已經必不可少。網絡瀏覽、網上交流、網絡購物、網絡娛樂,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重要的生活方式。遺憾的是,盡管大學生的網絡利用率高,但是大多利用網絡交友、購物、娛樂,借助網絡開展學習活動的人數占比不高。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使用引導、幫助他們將網絡使用與專業學習結合起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課題。
1.3大學生網絡素養不高
針對大學生對網絡評論的認識與態度,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45.64%的大學生認為網絡評論主觀性強、情緒化明顯,這說明部分大學生對網絡評論的認識是比較理智的。但是,仍有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網絡上發表意見時很容易受其他網絡評論的暗示或誘導,而很少思考那些網絡評論是否客觀公正。在網絡素養自我評價方面,有64.22%的大學生認為自身網絡素養一般,希望能在教師指導下不斷提高認識水平。在網絡影響自我評價方面,有48.73%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對自己的影響利大于弊,有32.73%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對自己沒有什么重要影響。在是否沉迷于網絡的判斷方面,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普遍存在沉迷于網絡的現象,其中57.45%的大學生認為沉迷于網絡的行為是錯誤的,有31.64%的大學生對這一行為不作評價。可見,日益發達的網絡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素質的影響是雙重的。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2.1網絡負面消極信息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
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只要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等,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展。但網絡中存在著很多真假難辨的信息,一些負面信息或者消極內容的存在,極容易干擾學生的判斷,繼而促使學生做出不科學、不理智、不正確的行為。比如一些西方不良思想的浸淫,容易影響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得他們出現政治觀念模糊、民族意識弱化等問題,特別是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建設缺乏信心,這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新的挑戰。
2.2網絡環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際關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導者,應該充分全面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在網絡環境中,學生的心理極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學生的人際關系也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比如,在網絡環境中,學生很容易受到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也容易受到很多消極信息的影響,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在網絡環境中,若學生長期沉溺其中,就容易滋生人際關系問題,使得他們更愿意停留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使得他們更愿意尋求陌生人來進行傾訴,這勢必影響著學生的人際交流,也制約著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應該依托于網絡環境的特點,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優化學生的人際關系。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
3.1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理想信念的生成過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要直面網絡文化的影響和挑戰,注重發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功能,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首先,高校要不斷完善思政課教材體系。高校要整體規劃思政課程目標,調整創新思政課程體系,統籌推進思政課程建設,加強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其次,高校要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高校要從話語體系創新、媒體資源整合、網絡輿論引導,以及話語權掌控、信息精準傳播、群體效應、參與程度、認知評估、認同評估等方面探索優化路徑。再次,高校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與親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通過理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又要讓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歷練,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深化認識,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要根據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個性特點,針對他們的生活實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增強大學生群體的凝聚力;要著眼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幫助他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和養成堅定的理想信念。最后,高校要利用網絡空間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展教育方法、探索保障措施。高校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3.2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發展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網絡技術催生的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新形式,有利于高校建構多方協同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多方協同合作的機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身份限制被打破了,教師不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播者,學生也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因此,高校要尋找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平臺新的契合點,在課程目標、價值體系、核心內容和師生互動等方面做好整體設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高校要開發信息平臺,建設覆蓋廣泛且便利暢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課程,提升教師利用網絡空間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無障礙運行的規章制度,從考核評價、環境條件、隊伍建設等方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要不斷探索和創造新方法、新手段,運用案例式、情景式、互動式、沉浸式、自主式等教學方法,使教育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要建構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發揮其思想傳遞、價值引領、社會服務的意識形態功能,幫助大學生健全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3.3幫助大學生提高網絡素養
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發展還不夠完善。他們缺乏豐富的社會閱歷,對網絡信息的真偽缺乏辨別力,對網絡信息的解讀不夠準確,因此對他們的網絡活動進行監管的難度較大。這就需要高校創建健康的網絡環境,幫助大學生不斷提高網絡素養,形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首先,高校要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解讀能力。高校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典型案例或現身說法的方式,讓大學生學會理性辨別、區分網絡虛擬世界與社會現實生活,處理好虛擬自我與現實自我的關系,建立起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網絡世界之間的和諧關系。其次,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高校要從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入手,教育他們恪守法律法規,不在網絡上傳播有害信息和發表不當言論,使他們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或代表正能量的“意見領袖”。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幫助大學生實現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契合,從而真正履行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最后,高校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要針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表現出來的新思想、新特點和新需要,通過切實有效的宣傳教育、實踐引導和價值反思等活動,促使大學生在時代精神的統領下引領思想潮流。比如,高校可以創建集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網站,或者創建微信公眾號、開設微博、制作專題教育 APP 等,用于幫助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筑牢理想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4立足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網絡思政教育
校園文化活動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礎環節之一,也是信息資源的來源。其一,學校可以組織線上線下互動型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思政問題在線問答、社區論壇熱點討論等,通過這種方法,使網絡思政教育人員能通過互聯網和學生進行交流,疏導學生不良情緒,為學生解除生活思想上的困惑。互聯網交流相對于面對面交流能減少學生的抗拒心,學生更愿意傾訴和尋求幫助,思政教育效果更好。其二,學校可以設計思政教育軟件,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軟件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線上辯論賽、網上征文、社會調查等,這些校園文化活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潛移默化中可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4.結束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很多高校和學者已經開始重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在新形勢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新的理念和教學模式,對整體大學生的情況掌握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傳播和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并將這種教學方式變得更加科學、規范和合理,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滲透和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是通過網絡技術,運用網絡信息平臺和軟件來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內容的教學。網絡思想政治教學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開放性,時代背景下產生新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效和科學規范地利用網絡技術平臺,為我國培養出綜合素質高,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有為青年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5.
[3]閆艷.對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再認識[J].理論導刊,2013.33.
[4]王學儉,魏泳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探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3.25.
[5]王斌.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概念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
[6]楊增崠.論生態分析方法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識的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