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康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四聯小學 廣東深圳 518100)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小學生中多數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應和心理障礙,近少數人出現中度心理障礙,目前這種狀態在不斷惡化,病態心理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如何預防小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已是教育界密切關心和迫切解決的問題。而當前校園籃球文化的正在興起,且有研究指出籃球運動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心理健康進行深入探討,旨在研究籃球運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為籃球運動在小學更好地開展提出建議[1]。
以深圳市四聯小學五年級學生兩個自然班1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用籃球運動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對籃球運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研究。參加實驗的學生均身體健康且從未接受過任何體育訓練。
1.文獻資料法
查閱中國期刊網、全國高校聯盟網、市教育局、市體育局網站,搜索關于籃球運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資料和數據。
2.訪談法
針對此次研究,對體育局和部分小學開展籃球項目的實踐者進行訪談,根據各專家學者的意見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有效實施建議。
抽樣對學生進行個別或集體訪談,了解當前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3.實驗法
依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籃球運動的特點,將籃球運動加以創新化,結合籃球游戲的方式用于體育課堂上,制定適合學生群體的籃球運動健身方案。
時間:每周兩節體育課,均采用籃球類游戲。利用其中一節體育課對學生進行籃球動作的練習和籃球比賽的進行,且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每周三次四分之一場籃球賽。為期一個學期。
方法:選取1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實驗過程中統一安排運動內容和運動負荷。采用《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HRSP)對研究對象做實驗前后測試,對其進行實驗前后的心理變化進行研究。按照嚴格要求進行問卷的發放與填寫,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對問卷問題進行作答,確保問卷結果信效度。
4.數理統計法
采用計算機統計分析軟件SPSS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
《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HRSP)是由心理學工作者和小學教師協同研發出來的,對篩選、診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定的成效。綜合評定小學生心理健康,探討籃球教學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情緒穩定性、社會適應性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促進作用[2]。
當代對心理健康的評判標準為以下幾點: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識正確;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平衡積極;社會適應良好;情緒樂觀向上;意志行為健全;人格完整統一;心神特征意志。社會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目前教育觀念未從應試教育中真正脫離。大多數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偏重于智力因素,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現在,僅有少部分學校設置心理健康咨詢室或者開辦心理健康課程,且多為流于形式。加之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以及課余為孩子報名為數不少訓練班的做法也增添了孩子的許多壓力。因此,當代小學生同時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引起許多心理不良反應,但又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嚴重者出現心理疾病。本文就此次調研結果對深圳市四聯小學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作出以下四點總結。
1.小學生智力發展水平不足
素質教育的推行,目的在于不斷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提供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必要條件。而素質教育推行至今,已有一定的顯著效果。從小學生的諸多創意比賽中,可發現現代學生的智力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從總體而言,當代小學生的整體智力發展水平出現不均衡現狀。表1中“學習障礙”這一單元的實驗前均分雖顯示該校學生未出現學習障礙的心理問題,但當前教育界中“學困生”這一名詞的頻繁出現,也證明著當代小學生的整體智力發展水平相當不均衡[3]。

表1 深圳市四聯小學學生心理健康評定表
2.小學生人際關系出現危機
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其交往對象為家中成人居多。小學生長期處于不協調的交往中,加之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寵溺更是造成孩子“以自己為中心”的個性。使其長期在“順境”下生活。因此,學生進入一個新的集體中后,在集體中的位置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呈現唯我獨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怕吃苦,缺乏自信,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范心理,拒絕參加社交活動,導致封閉自己,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4]。
3.小學生情緒穩定性差
由于學校學習壓力、父母期望過高、人際關系不良等諸多因素,小學生經歷情感情緒上的苦惱,孤獨、失望、焦慮、憤怒、嫉妒等不良情緒不斷侵襲。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不良的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的調整,導致了不良情緒轉變為嚴重的情緒障礙。小學生情緒障礙的發生率僅次于行為障礙。在對情緒障礙者進行治療中發現,若及時診治,多數痊愈后表現良好。但如不及時矯治,有可能會發展為慢性,甚至遷延到成年,對小學生個性的形成及智力的發育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5]。
4.小學生行為問題頻繁出現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各種錯綜復雜的知識與信息都能夠被小學生輕而易舉地獲取,但是由于小學生辨別能力較差,認識水平有限,心理健康極易受到外界影響;導致小學生表現出厭學、抑郁、孤僻、消極甚至自殺等一系列心理問題,與之相生的便是一些問題行為的出現,種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相關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結果,大部分研究認為我國中小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比例不小;王鑒在深圳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中,1739名中小學生,心理有問題的為230名,占到了13.23%,且心理問題隨著年齡增加有加重的趨勢。同時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群體中有問題行為檢出率和稍有問題行為檢出率呈現逐年攀升狀況,且檢出年齡也越來越小[6][7]。
經過為期一個學期的籃球運動課程和課余鍛煉,四聯小學學生在參加籃球運動學習和練習前后的心理健康評定調查結果顯示:學習障礙、品德缺陷、特種障礙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性格障礙、不良習慣p≤0.01,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情緒障礙、社會適應障礙、行為障礙p≤0.001,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
1.籃球運動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展
表1可得,學習障礙實驗前后標準差幅度呈現下降趨勢,這表明整體之間差異減小,證明籃球運動可以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展。且有研究表明:人進行運動的各種動作,基本都是在短時間、甚至是一瞬間完成,并有一定質量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肌肉活動產生的刺激越強,動員工作的神經細胞越多。這有利于提高大腦皮層細胞活動的強度,有利于增強靈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綜合能力,使整個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得到加強,為智力增強靈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綜合能力,使整個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得到加強,為智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籃球比賽中,籃球動作為一項運動技能,其必然有運動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密切關系[8]。
2.籃球運動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維持
籃球運動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良好維持,特別是團隊精神、集體精神。籃球比賽中全體隊員為了取得勝利,有意識地將集體利益放置在個人利益之上,通過球隊的各成員的相互配合,不爭鋒,不“獨食”,使整體潛能得到發揮。其本質上也是團隊精神的體現且在實驗結果中明顯可以看出,學生在經過半年體育課籃球游戲訓練。學生在社會適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特別提出,在此次調查中明顯發現,量表中D32(在集體合場適應困難)的分值實驗前后進行對比,更是下降了多達80%。
3.籃球運動促進情緒穩定
籃球比賽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在觀看比賽的人的心理上都會產生懸念和期待,同時也意味著情緒的波動。而它更是要求在場上進行激烈競爭的隊員們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運用技術動作和戰術配合與對手進行激烈的爭奪。比賽分數的領先落后更能培養學生應對突發情況,培養良好的心態,使學生有較好的心理調節能力,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控制情緒,提高心理素質。且對小學生進行籃球運動的訓練,學生通過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安多啡,從而提高血液中的安多啡水平含量,以達到心情舒暢的運動效果[9]。
4.籃球運動幫助改善行為問題
從表1可得,在情緒、性格、社會適應、品德、行為等方面的障礙,研究對象在實驗前后都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中,情緒、社會適應和行為障礙更是具有高度顯著差異。這幾方面的障礙都影響到問題行為的產生。在本次實驗中,充分利用了課余時間對小學生的課余生活進行有益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在課余時間接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可能性,有益身心健康的籃球運動同時也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還可以在運動進行潛移默化的正面心理健康教育,最終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的品質,達到防止和改善行為問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10]。
1.深圳市四聯小學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人際關系出現危機,情緒穩定性差,行為問題出現頻繁。
2.實驗結果證明籃球運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HRSP)各部分中絕大部分起到減少得分作用,由此證明心理不良現象的減少,且對各部分實驗前后具有顯著性差異。
3.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學期的籃球運動鍛煉后,得到了以下結果:籃球運動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展、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維持和情緒穩定,籃球運動幫助改善行為問題。
1.政府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嚴格監督各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兩課三操”。(“兩課”是指體育課、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每天堅持1小時;“三操”是早操、課間操、眼保健操)必須保證各學校按質按量完成,對于不達標者應進行批評并監督其改正。另外,應當建立完善的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保障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完成,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好保障。
2.學校除按教育部門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按規定完成“兩課三操”之外,還應當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將體育運動運用在活動中。建立有利于開展體育運動、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形成運用體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
3.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要轉變“應試教育”的傳統觀念,不能以成績定終生。應當為學生進行“減負”工作,學生家長及科任老師應當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做到預防為主、及時發現、及時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