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提出的概念,旨在通過學科融合、重組、跨界與交叉,利用新技術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新文科視域下,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如何轉型發展、凸顯特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首先厘清了新文科視域下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特色發展的內涵,奠定理論框架,明確新文科建設對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特色發展的要求,然后分析了英語專業面臨的學科危機、時代挑戰、供需失衡、專業壁壘等發展困境,最后從跨學科融合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和師資隊伍建設四方面,提出了英語專業特色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新文科;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特色發展
引言
在國家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契機下,作為文科重要組成部分的英語專業該如何發展?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至2019年6月,我國共有新建本科高校693所,占我國1265所本科高校的56.88%,這些高校的英語專業在新文科背景下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立足校本特色,探索轉型發展路徑?這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新文科視域下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特色發展的內涵
英語專業以培養專門英語人才為目的,包括學習研究該語種的學生和教師、以英語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活動。“雙萬計劃”中對一流專業的審核主要涵蓋專業定位、專業管理、教學改革成效、師資建設和學生質量等方面。因此,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建設應充分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專業特色優勢以及辦學條件,建設內容包括科學調整培養方案、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拓展實習實訓基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
二、新文科對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特色發展的要求
1. 新文科“戰略性”的內在要求。新文科建設要服務國家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服務經濟社會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表達能力。應用型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內容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本質是為區域經濟提供智力服務,根本是培養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人才。
2. 新文科“融合性”的本質要求。新文科強調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英語學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由語言學科、教育學科以及專業知識學科等共同構成的內在子系統,從學科屬性上決定了英語專業具有融合的條件。高校文科專業的建設是新文科建設的基礎,英語專業是典型的文科專業,同樣需要傳承發展創新,推動傳統文科的改造升級,才能實現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的改變。
3.新文科“創新性”的客觀要求。新文科建設需要對傳統學科進行轉型、改造和升級,以尋求新的學科增長點。應用型本科院校介于職業技術型院校和學術研究型大學之間,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要在“夾縫”中加快內涵式發展,就需要在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實踐環節等方面大膽創新,在人才培養質量以及服務地方效用等方面轉型發展、錯位發展,與其他兩種院校形成差異化,實現應用型特色發展。
三、新文科視域下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特色發展的瓶頸
1. 學科危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界對英語專業的質疑不斷。1997年,時任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外語教育處處長的岑建君指出“外語教學的滯后性與我國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隨后關于英語專業“人文性和工具性”“英語專業只是學英語的專業”的討論不絕于耳。2018年,蔡基剛撰文提出了“英語專業為對不起良心的專業的四條標準”。教育部更撤銷了部分高校的英語專業,英語專業一時成為紅牌專業。
2. 時代挑戰。2013年,慕課開始在中國迅速崛起。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9年4月,我國上線慕課總數已達到12500門,學習人數已超過2億人, 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居于全球第一。可見,慕課已悄然開始從根本上觸動傳統高等教育的根基,將引起高校格局的重新洗牌。形勢如此嚴峻,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將如何發展?
3. 供需失衡。從供給方角度來看,應用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調整專業設置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轉向“英語+專業”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由于缺少合格的跨學科師資,英語教師和非英語教師分別負責教授語言技能模塊和專業知識模塊,出現“兩張皮”困境。從需求方角度來看,用人單位對持有英語四六級證書的非英語專業畢業生更為青睞。英語專業人才出現供需不平衡、發展不對稱。
4. 專業壁壘。應用型本科院校對英語專業重視不夠,教育資源所有權界限分明,各學科專業之間壁壘森嚴,英語類專業教師在科研和職稱評審競爭中處于劣勢,導致英語教師隊伍存在專業認同感不強、教師教學信念弱化、科研凝聚力不強、深層次跨學科交流合作無法實現等問題。
四、 新文科視域下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特色發展的對策
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應平衡英語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應立足自身辦學定位,結合區位優勢和特色,助力區域教育教學、跨境貿易、涉外旅游等行業的繁榮發展,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應用型英語人才。
1. 明確跨學科融合的理念。新文科視域下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專業內涵建設, 提高專業質量。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通過學科外部的延伸交叉和學科內部的融會貫通,積極探尋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合作。跨學科是以關聯學科為依托、以整合研究思維來推動新認知的出現,以解決現實問題為最終目標的概念,有其自身的內涵特征和運行規律。對于應用型高校的英語專業而言,學科交叉融合的起點是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的跨學科應用型英語人才。然后尋求英語與其他相近學科契合的切入點,借鑒跨學科的教育理論和研究范式,來更新傳統英語學科教育的理念,豐富英語跨學科教育方法和手段,建構新型的跨學科理念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最后將其落實到課程教學中,這是實施英語專業跨學科融合發展的基本前提。
2. 打造人才培養的共同體。專業特色建設的核心是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堅持人文學科建設理念的同時,應將學科發展邏輯轉化為市場邏輯,以市場需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充分調動不同利益主體,形成育人共同體,通過政府統籌、行業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區域聯動和國際合作等方式,利用高校、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建立動態靈活和適時調整的培養機制,突出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開拓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育人渠道,培養與企業生產需求對接的應用型人才。
3. 組建多層次的交叉課程群。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以培養跨學科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為目標,以教學的整合創新為著力點,以課程體系的優化為專業教學整合的關鍵,以搭建多層次的交叉課程群為有效路徑。第一類為基礎類通識課程群,主要由英語語言基礎性課程和通識性課程組建構成,建立學生寬厚的人文知識結構;第二類為跨學科專業課程群,由與英語學科相近的學科專業課程經與英語專業課程整合形成跨學科課程體系,使學生掌握跨學科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第三類為跨學科專業核心課程,包括英語實踐課程和自我拓展類課程,將語言技能實踐和專業學科知識實踐有效結合,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
4. 完善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優化、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基本保障。英語專業教師僅有英語語言教學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必須具有將語言與學科知識深度融合的教學能力、跨文化思辨教學能力等。應用型高校必須依據學科融合的英語人才培養需要,改革校內組織結構,整合英語及其交叉學科的資源,構建以英語學科為主體的各種靈活的跨學科教育平臺,同時從組織制度上明確跨學科教育平臺的地位,保障實施跨學科教育教學的自主權,為實現跨學科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結語
新文科是對人文學科內涵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舉措,是社會發展賦予英語專業的新使命、新擔當,是傳統英語專業自身發展完善的實際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建設不是學科疊加的橫向發展,而是將自身的內涵建設與國家命運、社會進步甚至世界發展聯系起來,與區域行業的需求緊密結合,探索學科融合規律,構建跨學科教育體系,提升教育質量,打造復合型師資隊伍,為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行業”的英語人才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郭英劍.對當下英語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國語言文學,2019(3):241-249.
[2]郭英劍.對“新文科、大英語”時代英語教育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1):4-12.
[3]彭青龍.論外語學科方向變化新特點與內涵建設新思路[J].外語電化教學,2018(3):3-7.
[4]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思考與探索——兼談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6):1-7.
[5]張永懷.“新文科”視域下外語學科新形勢與新進路——以H市地方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建設為例[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0(2):39-44.
[6]鐘焜茂.“新文科”建設下的地方院校外語專業發展路徑[J].龍巖學院學報,2020(3):112-116.
[7]左義.全人教育視域下的地方高校“外語+”人才培養[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