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壽

如果有學校在為安排臨時性工作感到頭疼的話,東川二小的“工作量化”管理可能是一劑良藥;如果有學校在評優評先、晉級評職、績效分配等方面還存在種種矛盾的話,那東川二小的“工作業績積分制”值得參考;如果有學校在為迎接各種檢查準備材料忙得不可開交的話,那東川二小的“共享電子檔案平臺”可資借鑒。此外,東川二小的“非統考科目課堂教學月考核”“走課”“活動與教學并重”“兩段制”等師訓和教育教學工作上的創新做法,均讓人耳目一新,彰顯了教育的多種可能和無限精彩。
相逢是首歌 同行你和我
東川二小建于1972年,原址位于新村路南段原東川師范校園內。起初,學校僅有十余位教師,兩排教室和一些石桌石凳是學校的全部家當。全校師生在第一任校長董志安的帶領下,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一邊上課,一邊平場地、種樹、栽花建設學校。1985年,學校整體搬遷到春曉路29號。2002年,張文貴校長提出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開展豐富的學生喜愛的活動,辦“快樂教育”,東川二小快速發展成為云南省一級示范小學、云南省文明單位。2010年后學校陷入發展瓶頸,辦學質量出現下滑,學科教學成績和信息化建設都落到了城區直屬小學的末尾。2014年8月李正兵受命成為東川二小校長,提出“黨建引領,辦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2018年提升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齊心共建幸福校園”,開始了東川二小的新征程。
此前,李正兵雖然沒有在小學工作過,但她的工作始終和教師培訓聯系在一起。1985年李正兵從東川師范學校畢業后,被推薦到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系學習。1989年從云南師范大學畢業后,她先后在東川師范學校、東川教師進修學校、云南省廣播電視大學東川工作站、東川區職成教中心任教,兼職負責全區師訓工作。2010年,李正兵被調入東川區教育局,任師訓科科長,負責全區的師訓工作。
帶著解決“提升教學成績和改善辦學硬件”的重任,李正兵走進了東川二小。上任后的李正兵只做了三件事:聽課、整理檔案盤點資產、只聽不處理地接待絡繹不絕的來訪教職工。一個月后,頭腦中逐漸清晰地顯現出一系列問題:領導安排工作刷臉卡、講情面;教師不備課就走進課堂、非統考科目的任課教師猶如“貴族”,教學隨心所欲;文印室不僅隨時排著長隊,外聘的臨時文印員還隔三岔五威脅不漲工資就辭職;每月上萬元的代課費、臨時工薪資無法籌措;中層管理崗有副職和專干卻矛盾重重工作推不動……一系列問題樣樣棘手、件件困難,該如何破局,從哪里抓起呢?
教師的發展就是學校的發展
多年的師范教學和師訓工作實踐,使李正兵堅信:教師的發展就是學校的發展。要提高教學成績,要促進學校發展,首先得確保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過硬,只有教師發展了,學生才能發展,學校才能發展。李正兵認識到,要解決東川二小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是破局的不二抓手。
基于學校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后的現狀,李正兵帶領下的學校班子決定從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著手,逐步帶動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
2014年10月,學校多方籌措資金,為每位教師配備了電腦,更換桌凳,開通網絡,配置打印機,辭退文印員,實施“課本案”,同時組織為期一年的全員專題培訓,從文檔編寫、格式規范、表格制作、上網查閱資料等計算機基本應用學起,通過一對一培訓、逐一過關考核等方法,打牢了全校教師信息技術的基本功。2015年元月,為所有教室配備了白板或一體機,實現“班班通”,隨之又進行一年的“一體機使用”專題培訓,教師的信息化素質得到快速提升。隨后,學校堅持緊扣教師的基本功,板書、普通話、硬筆書法……一直到今年的“三個一”(一個好的經驗、一本好書、一個好的教育策略),每年重點推進一項提升教師教學業務水平的專題學習,做真做實教師培訓,極大地夯實了全校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為學校各方面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每年一個專題學習,東川二小在提升教師隊伍素質上還采取了許多常規和創新的做法。如辦公經費“按需分配”“自下而上”組建學科工作坊,創新實施“走課”“一課四磨一精品”“課本案”“非統考科目課堂教學月考核”等。“非統考科目課堂教學月考核”是東川二小在提升教師隊伍素質上效果較為顯著、做法較為創新的一項舉措。
非統考科目是指音樂、美術等沒有納入全區或全市統考的科目。因為沒有統考,非統考科目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如教學管理、教學任務的完成、課堂管理等比較隨意,備課不充分、不認真的現象比較嚴重。針對這一現象,實行月考核。即,利用教室中的音視頻監控設備,錄制全體非統考科目任課教師的課,每人每月隨機調取一節常規課,由考核小組按學科教學課堂標準進行考核。同時每個月在全體非統考科目任課教師的常規課中隨機調取一節課,在教職工大會中請全校教師觀看、評議,最后每位教職工打出考核分。這樣,每節非統考科目課堂都可能成為考核課、形象課,并決定自己一學期的教學成績,所以,每位老師每節課都會嚴謹認真對待。自實施非統考課目月考核以來,非統考科目的課堂教學質量有了快速提升,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管理逐步呈現了“齊抓共管,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有人說“統考科目成績的大幅提升,非統考科目任課教師有三分之一的功勞”。
經過多方面努力,東川二小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學校106名專任教師中有區級骨干教師、教壇新秀67人,占全體教師的63.2%,位居全區前茅;2020年5位優秀的中層領導被區教育局提拔為校領導。
均“量”提“質” 優化校園治理
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李正兵帶領東川二小圍繞工作“量”多少和“質”高低如何衡量,以及評優推先、晉級評職時如何將“質”“量”進行考核、評價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改革管理機構,確保優秀教師留在教學崗。一是采取“攤薄餅”“化整為零”的方式,設置了15個管理崗和多個教輔崗,除校領導外,全部由任課教師兼職。二是清晰劃分崗位職責,責任到人。三是撤銷副職或專干,每個崗位只設1位負責人,有應急任務時抽調臨時工作人員。四是實行“雙向選崗”,每學期進行崗位量化考核,獎優罰劣,不適應的交流換崗。五是在校長、書記的領導下,采用“劃片包干”“自主經營”和“縱橫聯動”的模式進行管理,實現“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2.工作量化核算。以學科教學課時為參照,擬定《工作量化標準》,將上課、教輔、管理工作、校內外活動,甚至教師生病或退休前的照顧等所有工作,全部量化核定為考核課時。同時開發了工作量化管理軟件,每月定時自動核算每個人的工作量,當月公示。動態和精細化管理工作量,有效解決了代課問題、二孩生產問題、工學矛盾問題。
3.實行工作業績積分制。學校所有工作全部實施積分管理,積分有加有減。對工作量、教學成績、教輔和管理崗、校內外活動、各類榮譽、工作失誤和特殊貢獻等按相應《獎罰標準》進行積分管理;對黨員、班主任、骨干教師的工作、師訓和教研活動等以學期為單位按專項“量化積分細則”進行積分管理。當每位教職工有了“有憑有據、隨要隨取、過程積累”的考核積分時,評優推先、晉級評職、績效分配等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隨之程序完備,透明公開。例如,評優推先、崗位晉級、評職推薦時,就按“積分”高低順序推薦候選人,最后由教職工大會差額選舉產生。
4.共建共享電子檔案平臺。針對學校檔案管理不規范、調取困難、丟失嚴重等問題,自2014年10月開始,李正兵親自帶領喜愛鉆研計算機應用的陳文毅老師大膽嘗試,認真鉆研,借助Windows的“映射網絡驅動器”功能,安裝足夠容量的NAS網絡存儲服務器,將學校所有檔案全部實行電子化管理,搭建起“共建共享電子化檔案平臺”。全體教職工共用一個容量足夠大的數據存儲器,每位教職工都能按照崗位職責要求,使用個人電腦或手機作為收集和備份的終端,隨時隨地將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放入指定的檔案庫,及時建檔歸檔。需要時,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通過網絡快捷方便地調閱所需檔案。
5.強化措施保障。為配合一系列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東川二小結合原有制度和改革的需要,收集整理教職工意見建議,建立健全了以“履職考核、績效分配、職稱評聘、工作失誤”為核心的28項制度,精準明確崗位職責33份,并成立考核處負責執行。這些制度在執行中隨時收集存在問題和教職工的意見建議,及時修改、修訂相關制度,修訂后經全體教職工大會通過后次年執行……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學校在不知不覺中悄悄發生著改變:校領導由“權威者”變為“服務者”,學校治理基于制度,有條不紊。
繼承創新 辦好幸福教育
自2002年起,東川二小便確立了活動與教學并進的辦學方針。多年的實踐讓“生活即教育,活動即育人”的理念在東川二小深入人心。李正兵擔任東川二小校長后,大力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
早在2004年,東川二小便在全校開展籃球活動,發展至今,籃球運動已成為東川二小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川二小的學生從入學開始,便開始上游泳課,畢業時“人人會游泳,人人能掌握一種泳姿”。2016年,學校開始探索足球之路,引進專業足球教師,設立足球課,組織“春曉杯”足球賽。在多年的耕耘中,學校先后榮獲“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云南省游泳傳統項目學校”等榮譽稱號。
此外,東川二小還將四大活動節日化、五大活動生活化。芳菲四月,讀書節如約而至,紛呈的活動延續一月有余;已舉辦十二屆的數學文化節,以“與數學共舞,與智慧同行”為主題,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思;一年一度的藝術節豐富多彩;科技節的“種養殖展”精彩紛呈,熱鬧非凡……“刮土豆”“系鞋帶”“釘紐扣”“勤巧手”等活動培養了孩子們勤創造、樂實踐的精神;“低碳互換,誠信為先”的舊書舊玩具交易會,為孩子們搭建了生活實踐的舞臺;“到廣闊的天地中去,聆聽大自然的教誨”,綠色環保行活動,孩子們與老師一起聆聽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小河云朵的絮語;“尋味春曉”美食活動,“小名廚”們大顯身手;校園直播,讓孩子們釋放活力,玩出精彩。
用活動點燃激情,用活動啟迪智慧;用活動凝聚力量,用活動陶冶情操;用活動凈化心靈,用活動提升素質。東川二小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充實了東川二小“辦幸福教育”的辦學內涵,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
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東川二小的“兩段制”。
所謂“兩段制”,是指將小學6年的教學過程分為高、低兩段,1—3年級為低段,4—6年級為高段。三年級結束后,全年級師生全部打散,依照均衡原則重新編班,重新分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
問及這樣做的原因,李正兵說:“我大學專業主要學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告訴我,小學高低段的學生年齡特征和教育教學規律是有區別的;另外,在深入研讀小學各學科《課標》時發現,小學課程目標基本上是分段設置。從兒童的認知發展來看,三、四年級也是從直觀到抽象的一個分水嶺。結合國內外一些國際學校經常打散年級重新編班和分配教師的做法,我分析了‘一段制的利弊。利:一是利于家校聯系,教師、學生及家長彼此熟悉,不需要在中途重新適應對方;二是學校管理難度低,一次分工,六年延用;三是教師管理成本低,只要在低段打好基礎,形成一種默契即可。弊:一是六年不變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往往在不經意間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二是師生之間的暈輪效應,即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三是容易造成師生矛盾或家校矛盾的累積;四是不利學生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
基于這樣的認識,李正兵本著“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年齡特點開展教學”“學生到學校不僅是來學習的,更重要的是來與人交朋友的”“學校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尤其是學習上暫時落后的學生創造轉變發展的機會”等樸素的想法,在2015年底提出了在學校實施兩段制的構想。她多方“游說”,向主管部門匯報、請示獲得支持,向學校教師闡述原因,向家長征集意見——經過多年的籌劃、準備,兩段制于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
“兩段制”實施以來,成效顯著。幾次學習質量檢測,6個實施“兩段制”的班級教學成績均排在全區第一,且班集體建設、班風學風轉變巨大、各類文體活動表現出色。
在李正兵的帶領下,東川二小突破了發展瓶頸,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榮耀。現代化教學條件由2014年直屬小學末尾到全區一流,率先實現了教職工人手一臺電腦和“班班通”,成為昆明市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示范學校和昆明市現代教育示范學校;近5年的小學畢業考成績,由2015年前直屬小學中的末位變為連續4年區第一名;2015—2020年的行政目標和黨建目標考核中,連續6年獲區教體局一等獎;2017年學校被評為“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省級平安校園;2018年學校被評為“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昆明市籃球和游泳傳統項目學校;2019年學校被中共昆明市委組織部授予“五星”黨支部、被云南省教育廳評為“云南省中小學黨建工作示范學校;2020年學校獲“昆明市心理健康示范校”,近5年來,學校在各級各類活動比賽中,獲獎100余項。
回顧擔任東川二小校長的歷程,李正兵說:“7年的實踐,讓我更加堅信:只有從問題出發,結合形勢發展需要和教師需求,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主動創新探索,依靠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才能理順學校管理問題。在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只有客觀透明、說服力強的‘量化‘數據決策科學評價機制,才能真正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學校也才能穩步成長為高質量的好學校。堅持教師發展就是學校發展的基本認識,以教師隊伍建設引領學校發展,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辦好我們的‘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