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芬
《巨人的花園》(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一文主要講了巨人離家七年,孩子們都喜歡到他的花園里玩。巨人回家后,把孩子們趕出花園,并砌起高墻,花園就始終是冬天,直到孩子從小洞爬進花園,春天才來到花園,巨人醒悟就拆了墻,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巨人的花園》一文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1.結構清晰、人物豐滿。這個童話充滿著奇妙的想象,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結構清晰完整,緊緊圍繞“巨人的花園”展開故事:巨人離家,花園可愛美麗,是孩子們的樂園;巨人回家砌墻,花園始終冬天,是孩子們的禁地;巨人醒悟拆墻,花園復蘇,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從“樂園”到“樂園”,看似回到了原點,實則有了升華。花園自身經歷了三個重大的變化:可愛美麗——始終冬天——春天回歸(大部分復蘇——回到冬天——徹底復蘇);花園對孩子們來說,也有三重變化:樂園——禁地——樂園,這些都是伴隨著巨人對花園的態度的變化而變化:離家放任——回家砌墻——醒悟拆墻。究其根本,巨人的內心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堅硬變得柔軟,從冷漠、自私變得善良、樂于分享。
2.表達生動、畫面感強。《巨人的花園》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描繪出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創造出豐富奇麗的童話意境:大花園里生機勃勃、巨人斥責趕跑孩子、花園里雪霜肆虐、花園復蘇春意縈繞、巨人抱起男孩、孩子們在花園盡情玩耍。這些畫面讓讀者身臨其境,產生無比美妙的閱讀體驗。
3.對比突出、內涵豐富。對比,是本文最大的特色,全文多次運用對比來展開故事情節:花園前后變化的對比,巨人對待孩子前后態度的對比,巨人對花園采取的行為的對比,孩子對巨人的態度的對比;巨人自身形象變化的對比……這些對比讓讀者從多種角度獲得啟示: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孩子才是最美的花朵;分享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要及時認識并改正錯誤;內心友善才是真正的巨人……
不難發現,花園在變,巨人在變,孩子在變。故事發展靠“變化”,人物塑造靠“變化”,道理揭示靠“變化”。“變化”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根據文本特點、單元語文要素、課后練習、文本位置及學生特點,筆者對教學過程和要點作如下建議:
一、讀,發現變化,想象畫面,感受奇妙
1.初讀,掃除障礙,尋找變化。本文共有要識的字8個,要寫的字11個。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課上檢查的方式進行。要識的字里著重區分“縷”和“樓”這兩個形近字的讀音。要寫的字中有3個上下結構,8個左右結構,可以分類進行書寫指導,特別注意關鍵筆畫的提醒,如“牌”字右邊第二撇,“嘯”字最后四筆的筆順等等。掃除字詞障礙后,可以讓學生圍繞題目“巨人的花園”來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描寫了花園的景象,并試著用一兩個詞概括花園的特點:課文第二自然段——可愛、美麗、充滿生機……課文第七自然段:寒冷、蕭條、始終冬天、沒有生機……課文第十一自然段——春回花園、鳥語花香……從而明白花園在變化。當然,課文第十二自然段還出現了小小的變化:花園又出現冬天——春天徹底回到花園。
2.再讀,梳理變化,整體感知。這一層次的讀,主要圍繞“花園在什么情況下變的”這一問進行,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是如何推進的。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象是因為巨人離家,孩子們可以自由進入花園玩耍,花園是孩子們的樂園。課文第七自然段的景象是因為巨人回家后斥責趕跑了孩子,并砌墻禁止孩子進入。課文第十一自然段的景象是因為孩子從小洞爬進花園,坐在桃樹上。課文第十二段的景象是因為孩子逃走,花園又成冬天;孩子回來,春天回到花園。梳理了這些變化的原因,引導孩子明白“巨人”“孩子”“花園”三者存在著密切聯系:巨人變,孩子變,花園就變,并借助這些變化連起來說說故事主要講了什么。這樣既對《巨人的花園》這個故事有了整體的把握,也是對“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這一要素進行鞏固。
3.三讀,依據變化,想象畫面,感受奇妙。這一次的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花園描寫的朗讀,完成課后練習1的要求: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并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感受童話的奇妙。教師先引導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的這些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并感受覺得神奇的地方;再全班交流想象到的畫面,最后說說這些畫面中讓人感覺奇妙的地方,如,鄉下到處春暖花開,鳥兒歌唱,只有巨人的花園是冬天的景象。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學習讀童話的一個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同時感受童話奇妙的地方。
二、品,立足變化,咀嚼詞句,體會人物
巨人是本文的主要人物,體會人物是本單元語文要素之一。因此,可以憑借巨人的變化,來體會巨人的特點。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讀讀描寫巨人的句子,抓住關鍵字詞細細品悟,走進巨人的內心,體會他的特點,從而感受童話人物的真善美。
課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具體寫了巨人回家后發現孩子們在他的花園玩之后的所說所做。教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斥責”“不允許”“掛布告牌”等詞體會巨人的自私、冷漠,還可以觀察文中的第一幅插圖,了解巨人外形的高大,孩子的弱小,孩子逃跑時的慌張、恐懼,從而認識到此時的巨人只是外形“巨”,內心卻很“小”。
課文第八自然段主要通過巨人的語言寫出巨人內心的疑惑——為什么他的花園始終是冬天?這一疑惑與思考,為他后面明白原因作了鋪墊。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巨人內心濃濃的疑惑和對春天急切的盼望。
課文第十二自然段,“心也軟了”“十分后悔”表達了巨人內心的轉變,他終于醒悟了。從“我多么自私啊!”一句話中的“多么”和“!”可以體會到他內心滿是后悔。
課文第十三自然段中“他輕輕地走下樓,靜悄悄地打開前門,走進花園里”一句是巨人行為的轉變,“輕輕地”“靜悄悄地”都是怕嚇到孩子們,此時的巨人真是無比柔軟,這份溫柔足以融化一切冰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個巨人做出這樣輕柔動作的畫面,從而體會到這一切源于巨人心中對孩子的愛。“巨人悄悄地走到他后面,輕輕抱起他,放到樹枝上”是巨人用行動直接表達了他對孩子的友好、溫柔。“孩子們,花園現在是你們的了”這句語言描寫,充分展示了巨人內心對孩子們的敞開與接納。
課文最后一段中“我有許多美麗的花,可孩子們卻是最美麗的花”這一句反映了巨人對孩子的欣賞與呵護。至此,巨人不再只是外形高大,他的心靈也高大起來,巨人成為真正的巨人,可以包容,可以愛,可以分享。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巨人的形象從“外形高大”到“內心高大”的完美蛻變,感受巨人蛻變后心靈的美。
三、悟,依托變化,體味對比,明晰道理
《巨人的花園》一文的內涵很豐富,多處運用對比的手法,可以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悟出不同的道理。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先讀讀文中出現的多種變化,品品多處對比手法的好處,想想發生變化的原因,悟悟從中揭示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花園的變化:孩子在花園玩耍,花園充滿生機——孩子被趕跑,花園雪霜肆虐——孩子又回花園,春天回到花園。這一對比不難發現,孩子是花園變化的根本原因,從這個角度可以揭示的道理是:孩子是最美的春天,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
巨人行為的變化:斥責孩子(砌墻),失去春天——十分后悔——幫助孩子(拆墻),重獲春天。這一對比有兩大作用:一是突出巨人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是他能否擁有春天的原因,從而揭示美好需要分享,否則就會失去的道理;二是呈現了巨人的行為軌跡,告訴大家要及時認識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巨人形象的變化:自私冷漠——善良柔軟,讓人明白內心善良,樂于分享才是真正的巨人。
這個教學過程,可以啟發學生讀童話時,要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思考,這樣可以收獲更多。
四、寫,延伸變化,展開想象,描繪美好
課文第十四自然段寫到:“從那以后,巨人的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站在巨人的腳下,爬上巨人的肩膀,盡情地玩耍。”文后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發揮想象,把孩子們在巨人的花園里盡情玩耍的情景寫下來。這個小練筆是對課文第十四自然段的一個延伸。要注意的是,課文開頭也寫了孩子們在巨人的花園自由玩耍的情景,因此,要寫好這個小練筆,就要引導學生區分同樣可以自由玩耍的花園的不同:開頭,巨人離家,他的花園無人看管,孩子們是獨自玩耍。結尾,巨人愿意讓孩子們在花園玩耍,巨人自己也成了花園的一部分,此刻孩子們的玩耍是安心的、自由的、盡情的。孩子們是和巨人一起玩耍。在發揮想象時,要充分想象巨人和孩子們之間可能產生的互動,一個大而溫柔,一個小而活潑,呈現出巨人和孩子在花園里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