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大學教育的幾點思考

2021-09-14 02:50:29謝和平
大學教育科學 2021年4期

摘要: 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育管理者可以從對教育的認識、目前大學教育的缺失、“課堂+課程”的作為、大學教育的好老師、一流大學與教育強國的方向等五個方面對我國的大學教育進行深入的思考。深化對教育的認識,首先應對教育的本質、責任及生命進行深入的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啟迪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自身的潛在力量,把學生的創造力誘導出來,激勵學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鼓勵學生有知識、有文化、有智慧、有責任,讓每個學生都能身心健康、勤奮陽光。教育的責任,可以從黨和國家、社會、家長、大學功能、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等多個不同的視角來認識,其根本宗旨是把每個學生培養成才。教育的生命在于愛心的傳遞,在于教與學的互動,在于情感的投入。換言之,教育的生命就是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當前大學教育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學術殿堂”之環境。大學只有堅持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讓大學校園成為神圣的學術殿堂、社會的精神家園,才能真正建設好一流大學。二是對“錢學森之問”的認識。深層次回答“錢學森之問”,在人才培養問題上必須更加關注學生的素養、境界、視野的培養。對于大學“課堂+課程”的作為,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只有課堂進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在課程設置方面,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藝術科學人文相融合的多學科知識面和廣闊學科視野,充分實施個性化教育。培養一流人才,實施教學改革,關鍵在老師;只有好老師,才能培養出好學生。教師的水平就是一個大學的水平。高等教育承載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和夢想,其中一流人才的培養是最重要的。辦最好的本科教育,是中國一流大學和教育強國建設的方向和根本所在。

關鍵詞:大學教育;一流大學;學術殿堂;錢學森之問;本科教育;課堂革命;個性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1)04-0004-08

一、對教育的認識:本質、責任和生命

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注滿一桶水,更應該是點燃一把火。教育不能是一刀切,而應該讓每個學生能夠獲得適合自己的教育,允許每個人有個性,允許每個人有特殊的需要,教育應該盡可能地滿足每個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并在多次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1]。教育的本質是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啟迪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自身的潛在力量,把學生的創造力誘導出來,激勵學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鼓勵學生有知識、有文化、有智慧、有責任,讓每個學生都能身心健康、勤奮陽光[2]。

就黨和國家而言,教育的責任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社會而言,教育的責任是造就拔尖人才、創新人才;就家長而言,教育的責任是望子成龍,讓孩子有好工作、有高薪酬;就大學功能而言,教育的責任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就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而言,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準確地理解教育的責任,應該從教育的責任角度出發,不僅要把課講得好,還要讓學生學好,使優秀的學生更優秀,使落后的學生成為優秀,把每個學生均培養成才。學校有本事把差生培養成優秀學生,那才是教育的宗旨。

教育的生命在于愛心的傳遞,在于教與學的互動,在于情感的投入。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普及,“慕課”等網絡課程(特別是疫情期間網上課程)迅速發展,很多人提出大學還需要存在嗎?認為大學也會像紙質報業一樣破產。我認為教育永遠都不會破產,因為教育是有生命的。學生在大學校園通過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是任何網絡課程都代替不了的;教育的生命在于師生之間的情感傳遞、智慧啟迪,也是不可能被新技術、新手段、新媒體所代替的。

在我看來,教育事業不同于其他職業,教育的對象是充滿生動活力、富于個性的學生,這決定了教育的生命在于教與學的互動,在于情感的投入,在于“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每個能夠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都不會缺乏知識的教育、技能的培養,但往往所缺失的是一個青年學子最需要、也是最寶貴的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既要體現在教了他們多少知識,更要體現在教會了他們多少知識、教會他們如何創造知識。教育的生命就是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二、目前大學教育的缺失

目前大學教育的缺失主要在兩點,即“學術殿堂”之環境和“錢學森之問”的認識。

(一)“學術殿堂”之環境

任何人都向往大學,因為任何人對大學的第一感覺和認識是大學是“學術殿堂”;然而“學術殿堂”是什么?我們又如何來打造大學的“學術殿堂”?學術殿堂包括軟環境(思想、靈魂、精神)和硬環境(熏陶、感悟、體會)。軟環境即學術精神、學術氛圍、學術自由、學術責任等;硬環境即學術課程、學術設施、學術條件等。學術精神是學術殿堂的軟件。大學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學有精神,大學是矗立不倒的道德圍墻、人類價值理想的精神家園、引領先進文化和社會文明的燈塔,大學的生命在于教師傳授給學生新穎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學生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學術環境是學術殿堂的硬件。一所大學所有環境、氛圍和支撐條件的建設,都應為師生服好務,為師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研究和工作的學術殿堂式的環境和條件。一流大學不僅僅需要體現在科技上的領先,關鍵更在于擁有獨特的人文藝術與科學交匯的環境、完善的道德修養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只有堅持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讓大學校園成為神圣的學術殿堂、社會的精神家園,這樣的大學才能真正稱得上一流大學。比如牛津大學通過定期舉行“科學與藝術沙龍”,組織藝術家和科學家開展研討,營造一種能夠促進每位師生藝術想象力和科學創造力互相啟發、感悟和碰撞的良好氛圍;MIT的教學樓和實驗樓里,常常都能聽到優雅的鋼琴聲,都能看到優美的雕塑,形成了一種陶冶情操、啟迪心靈的人文氛圍和學術環境。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哈佛的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后,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哈佛的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

那么如何構建“學術殿堂式”校園環境?要把校園打造成處處都可以交流互動、學術討論、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學術殿堂,首先要從觀念上進行轉變,要充分認識到:教學樓不只是用來上課的,宿舍不只是用來睡覺的,食堂不只是用來吃飯的。教學樓除了上課的教室,走廊、通道都應有方便師生交流、討論的公共空間,讓每個師生隨時隨地能夠討論問題、推導公式、交流互動;學生宿舍(四川大學設計的學生宿舍是三室一廳,住12位學生)不只是學生睡覺的地方,而是要給學生留出能共同活動、能討論問題的公共區域;教職工食堂也不只是就餐場所,而是要成為師生飯后交流討論、茶歇的場所。四川大學從2012年開始實施了教學環境建設六大工程,包括小班化、互動式教室改建工程,教師休息室建設工程,教學樓公共空間改造工程,學生宿舍研討空間建設工程,教師獨立工作空間建設工程,食堂交流區域建設工程[3]。工程投入經費2億元,建成互動式智慧教室,包括“靈活多變研討教室”“雙創專用研討室”“多屏研討教室”“手機互動教室”“多視窗互動教室”“遠程互動教室”“網絡互動教室”等500多間,達到了“老師進入互動式教室里上課,不互動都不好意思”的效果。師生在走廊、大廳等公共區域都可以交流互動、討論問題、推導公式,真正打造了學術殿堂式的校園環境。2021年4月,麥可思研究指出,多所高校宣布教室升級,教室改造成為大學“潮流”。

(二)“錢學森之問”的認識

2005年7月29日,溫家寶總理去醫院看望錢老,向他匯報科技發展規劃。錢老說:“你說的我都同意,但還缺一個。我要補充一個教育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

就在這次談話中,錢老尖銳地提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就是“錢學森之問”。

在我看來,“錢學森之問”的原意,是關于教育的根本問題,是質疑大學教育的問題。人才培養應立足于人文、科學、藝術為一體的多學科全面的教育,而不應是單一專業的教育。目前的大學教育是關注知識、能力、創新的培養,而學生更是熱心關注學習分數、學分績點、評獎推免、考研出國、就業。所以,深層次回答“錢學森之問”,在人才培養問題上更應關注學生的素養、境界、視野的培養。什么是杰出的人才?“杰出”體現在哪里?“杰出”不只是要有知識、能力,核心是要有素養、境界和視野,品行和素養比知識、能力更重要,決定著學生未來人生的高度、寬度。素養即品德、胸懷,核心是人文藝術底蘊、美學品質;境界即認知的境界、人文的境界、科學的境界;視野即有國際視野,有社會責任感、社會情懷,不僅要關注中國,更要關注世界和人類。一流的人才,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文化,更要有素養、有境界、有視野。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最大的短板是:科技與人文藝術的融合教育還不夠,理工醫的學生缺少人文藝術熏陶,人文藝術的學生缺少科學素養。所以,我們不僅應高度重視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教育,而且應高度重視人文藝術與科學相融合的多學科知識面教育。

1.關于一流人才的素養

素養即素質與修養。素養是什么?就是在迷茫與痛苦之中,仍能永葆初心堅持窗明幾凈,仍能保持自我反省,仍能力求每天學習與進步,仍能對他人表示尊重、懷有親善。素養是讓一個人擁有自信、獲得他人尊重,堅持一生把優秀作為習慣,化為性格,最后成為社會棟梁之才,即大師級人才。四川大學就人才培養提出了如下新目標: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力爭真正把川大深厚的人文底蘊優勢,轉化為學生的素養、境界和人文素質,讓學生的談吐、氣質打上“川大烙印”[4]。川大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中華文化》必修課,包括文、史、哲、藝術4大板塊,計3個學分,通過“小學生,大人物”的教學方式,講詩詞名篇、講歷史經典,使理工醫學生多一些人文知識與人文素養、多一份人文精神和人文境界;構建了“必修課+選修課+講堂講壇”相結合的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開設了《中國詩歌藝術》等6大類、400多門文化素質教育公共選修課;開設了人文大講堂,精選出10~15位學術水平高、特別是講課效果好的老師,每年面向校內外開設“川大人文大講堂”。

2.關于一流人才的境界

一流人才的境界包括認識的境界、人文的境界和科學的境界,而境界需要通過人文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以及多學科知識面與交叉學科來培養。關于認識的境界,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在演講中指出:“走出去認識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一個見過世界的孩子,自然會立志高遠,不愿意當那“井底之蛙”。眼界的提高,會促使人想要認識更廣闊的世界,所以更加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文的境界給人以啟迪和教育,人文內涵和藝術欣賞體現精神境界。人文藝術的本質和核心,不在于外在的表達形式和單純的表現技巧,而是植根于人文藝術作品本身的精神內涵和人文藝術境界,啟迪和教育人們,使人得到文化的熏陶、人文境界的陶冶、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有人工智能研究專家預言,未來人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由智能化機器人來完成,但是有兩項工作是無法被取代的:一是音樂(音樂創作),二是書法繪畫(書法繪畫創作)。2011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時談到:“如果我不學書法,就不會有今天的蘋果”,“當我們第一次設計蘋果電腦的時候,書法課所學到的東西完全影響了我。而且我們把書法中的一些元素用到蘋果電腦中。”多年后,有記者問喬布斯:“書法對您事業成功的作用,是不是印證了中國的古話——藝多不壓身?”喬布斯同意,但強調說:“我學書法,證明了一個道理:靈魂一定要飛翔。”自由大膽的靈魂才能求真求索。古人“問道”“量天”,其中的“問道”就是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是探究宇宙的本質及其規律。“問道”是求真,就是對內在規律性的求索和認知;“量天”就是天有多高,要看心中的那把標尺有多大(羅中立解讀)。“問道”和“量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求真、求索之精神,表明我們敢于挑戰不可能、敢于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從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來看,許多優秀的科學家都在人文藝術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美國人羅伯特·魯特-伯恩斯坦(RobertRoot-Bernstein)對世界上的150位著名科學家的傳記進行了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大科學家、發明巨匠同時也是詩人、提琴手或者是作家、業余畫家。數學家高斯擅長詩詞,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擅長小提琴,導彈、宇航學家錢學森擅長繪畫,數學家吳文俊擅長話劇,半導體學家王迅擅長京戲......綜上,我認為,人文的境界就是思想要自由、想象要大膽、學術要嚴謹。

我國大學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學生綜合性科學素養的系統性教育缺失,從而導致學生想象力、創造力、戰略思維能力不強。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先生為什么能擔任全球空間站暗物質研究首席科學家?他強調指出,“最優秀的學生不是分數高的學生,而是會提問題和有多學科知識面的學生”;“分數高和有動手能力并不一定能創新,創新思想和多學科素養奠定了創新的兩大支撐”。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醫學院紹斯塔克教授談到哈佛的創新人才培養體會:“要重視跨學科、跨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哈佛醫學院鼓勵其學生到天文學院及其它跨學科學院學習、生活三個月或半年,對學生的思維啟迪和創新能力培養至關重要。”根據《科學時報》統計,百年諾貝爾獎中,有41.02%的獎項屬于多學科交叉領域;在近30年間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多學科交叉研究獲獎比例接近70%。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多學科交叉的典范,三位科學家將數學中的拓撲學概念應用到物理學領域,利用先進的數學方法研究物質的特殊相或狀態并最終獲獎。這些事例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知識面已成為我們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徑。

3.關于一流人才的視野

一個國家的視野,能夠決定他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一所大學的視野,能夠決定他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一個人的視野,能夠決定他的事業和成就,更能決定他人生的高度。大學教育應當做到關注國家、關注社會,更應關注全球、關注人類;一流人才應當做到做最好的自己,讓人類更好,讓世界更好。我們國家正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中國培養的大學生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必須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必須有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必須有關注和參與中國未來發展、關注和參與全球人類進步與發展的能力。從2012年開始,四川大學每年投入1 500萬元開展“國際課程周”(UIP)(見表1),目的正是為了使每個學生都有一次國際交流的經歷,都能夠在川大的校園直接聆聽一流大學一流大師的課程,都具有參與、影響和引領未來全球事務的能力和膽識,讓每個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感受和共享世界一流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

三、大學“課堂+課程”的作為

(一)課堂教學

通過對中美高水平大學教學方面的對比(見表2)不難看出,辦好本科教育面臨的共性問題主要包括:一是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問題。傳統學業評價“期末一考定成績”,學生死記硬背、“60分萬歲”,不能真實反映學生能力和水平,無法驅動有效教與學。二是如何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問題。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收,課堂教學以單向的知識傳遞為主,交流互動嚴重不足,難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三是如何真正實現個性化教育的問題。當前的教育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難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愛好、特長和潛質。四是如何解決“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研究型大學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本科投入不足以支撐一流本科人才培養的問題。破解這些共性問題,突破口在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只有課堂進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小課堂也可以有大作為,一堂好課就是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育人才、出思想。一堂好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好老師、好課程、好手段、好環境,真正實現小班互動、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最終達到塑造品行、傳授知識、啟迪思維、培養能力、提升境界的效果。高校應當抓住“45分鐘課堂”主戰場,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模式、學業評價、師生角色等六大轉變。①課堂教學改革要以教室“革命”為抓手,實現小班化、面對面、點對點,具體有三種主要做法:一是開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二是推進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三是實施全過程學業評價改革。

1.開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

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的目的是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知識,更注重啟迪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每堂課45分鐘的教學環節,真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社會擔當能力。要通過這項教學改革實現三個轉變:以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促進學生思維與能力的提升為主;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啟迪學生“異想天開”、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想象學習”教育;從應用知識學習轉變為創造知識學習。四川大學從2011年開始,把新生按照25人左右規模編班,最少的11人一個班,由此學校教學投入要翻一番。截至目前,川大開設小班課程9 024門次、占總課程的70.5%,并且全面實施了互動式教學、啟發式講授、批判式討論,讓學生真正“把頭抬起來、坐到前排來、腦筋動起來、課后忙起來”。實際上,推行這項改革需要下很大決心,因為實施這項改革以后,全校的教學工作量就會翻一番,學校的教學成本也要翻一番。但我認為,大學最核心的職能就是培養學生,我們把這個成本用在學生身上是最值得的,也是最應該的。

2.推進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都是實施標準答案的考試,很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雖然大學的一些學科考試應當有標準答案,但考試本身應著重考查學生想象力、獨立思考能力,重在推理過程和思考過程,而不只是用標準答案考察大家的記憶力[5]。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改變考試題目的問題,而是打破傳統的學生學業考核評價標準;不是簡單地去看學生背了多少,記了多少,而是要看學生想了多少、思考了多少[6]。要通過這項考試改革,使學生從靠死記硬背拿高分的學霸轉變為獨立思考、善于想象創新的高水平“學霸”,真正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學生。實施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要強調“四個結合”:標準與非標準考核相結合、靈活考查與基礎考核相結合、動態與靜態考核相結合、個人與團隊成績相結合。其命題要求是重在啟發思維、激發智慧、培養創新能力;參考答案應是開放式、非標準化的;成績評定方面,應重點關注學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

3.實施全過程學業評價改革

在傳統的學業評價模式下,學生平時可能存在逃課現象,考試時還可能冒險去抄襲、舞弊。特別是,個別學生在考試中抄襲舞弊被發現,按學校規定就可能要被開除學籍,這就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實施全過程學業評價改革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真學、真想、真領會,促使學生去主動思考、獨立思考問題,真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要使學生把功夫下在平時,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從源頭上杜絕學生逃課、考試作弊抄襲等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不可能靠期末考前突擊就得高分。實施全過程學業評價改革,在具體舉措上,一是要強化課堂教學過程評價,每門課從開課到期末考試,將每次課堂討論、每次科研訓練、每次作業都按一定比例計入期末總成績,把期末考試成績權重降低到不超過50%,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二是取消“60分及格”制,實行動態及格線,根據課程難易程度、學生評價正態分布情況,動態確定及格線,從而改革“60分及格”的傳統評價模式。總體而言,實施全過程學業評價改革,就是要實現學業考核全程化、評價標準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樣化、考核結果動態化。

(二)課程設置

從全球范圍高等教育教學理念來看,香港高校實行全人教育,傳授整全知識,形成健全人格;前蘇聯高校實行專業教育,強調專業化,培養一技之長;歐美高校實行通識教育,培養具備全面知識并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我國大陸高校實行通識教育基礎的專業教育。這些課程設置的核心是培養學生藝術科學人文相融合的多學科知識面和廣闊學科視野。

在課程設置方面,近年來,四川大學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使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教育,以期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育。學校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10 000門左右課程,其中人文科學藝術結合型課程5 000~6 000門左右;多學科交叉滲透型課程500~1 000門左右,在開設“數學-金融”“數學-管理”等交叉學科復合課程的基礎上,鼓勵更多學科專業組建交叉學科課程,構建多類型、多層次學科交叉滲透的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型課程2 000門左右,教學生如何當高管、如何去創業;實踐應用型課程1 000~2 000門左右。除此之外,川大嘗試打通本碩博課程體系,讓優秀的高年級本科生能夠選擇相應的研究生課程學習,讓交叉學科的研究生也能選擇相應的本科專業課程學習。通過這項措施,聚焦和強化“厚通識、寬視野、多交叉”教學理念,啟動了首批30門跨學科通識核心課程建設。

四、大學教育的好老師

做一名好老師,首先要品德高尚、學術卓越。社會各界都把大學教師當作知識的化身、智慧的源泉、品格修養的典范。大學校園除了可以看到有形的圍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有著無形的道德圍墻,大學是價值理想的精神家園,是社會文明的燈塔。老師是學生認識社會、認識問題的鏡子,也是學生成長的最直觀、最生動的榜樣。大學老師日常的言行舉止,都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學生未來的價值觀、人生觀,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師德尊嚴還來自于豐富的學識。大學老師應該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自己對學術前沿的探索與課堂相結合,使學生對于所學的學科領域有直觀的感受并產生強烈的興趣。

做一名好老師,一定要搞好課堂教學。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好老師,就應該不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要啟迪學生思維,教會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懂得如何運用知識、創造知識,教會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僅僅是傳授知識,那無論你把知識點背得多好、課程講得多好,可能最多也只適合做一名優秀中學老師。

培養一流人才,實施教學改革,關鍵在老師;只有好老師,才能培養出好學生。不管是校長、院長、院士、教授,老師是第一身份,上好課是第一要務,關愛學生是第一責任。大學老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有品德修養,要有扎實學識,要有理想氣質和境界情懷;當大學老師只能去奮斗,不能懈怠、更不能偷懶;在大學里不僅要有知識、有智慧,更要有夢想、有情懷、有追求。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大學教師對學生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正確人生觀的職責。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要研究真問題,著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7]教師的水平就是一個大學的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老師具有學術、教學“雙身份”,要在學術和教學上都達到高標準、高要求,而不是做簡單的教書匠;學術好不是最重要的,品德好、學術好、教學好才是真的好。

五、一流大學與教育強國的方向:本科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承載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和夢想:1088年,博洛尼亞大學誕生,吹響了文藝復興的號角;1150年,巴黎大學誕生,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技術和藝術支撐;1810年,柏林大學誕生,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國家;美國人把德國人創辦研究型大學的經驗和早期英國人的博雅教育融合在一起,產生了屬于自己的研究型大學,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最主要發起者。國家的強盛依賴于大學的強盛,哪里是世界大學的中心,哪里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哪里就成為世界教育強國、甚至是世界強國[8]。一流大學一定是關注世界、關注人類、關注國家與區域發展的大學,也一定是有一流的人才培養、一流的科學研究、一流的社會服務的大學。這其中,一流的人才培養是最重要的,是首當其沖的。因此,大學教育關鍵是本科教育,這是一個大學的根本,是一個大學的品牌;一流大學首先應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哈佛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哈瑞·劉易斯2006年出版了《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一書,其中提到“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大學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學科是忘記了根本的一流”[9]。辦最好的本科教育,是中國一流大學和教育強國建設的方向和根本所在,這項工作永遠在路上。只要學校重視,無論地處東南西北,都能實現,關鍵是要用心來想,用心來抓,持之以恒來推進。辦最好的本科教育是一把手工程,特別是校長應當作出如下轉變:從可以不分管到要親自管;從可以不具體抓到要用心去抓;從可以不方方面面投入到要舍得教學投入,因為我們投在學生身上,就是投在黨的未來事業上,就是投在國家的未來發展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應當讓學生、家長、社會都能真正感受到中國的大學都是重視本科教學的,都是重視人才培養的。我堅信中國高校只有通過辦最好的本科教育才能引領中國由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教育強國的愿景是全世界學生都想要中國大學的文憑,科技強國的愿景是全世界學者都想投中國的期刊。

(本文根據謝和平院士在湖南大學所作專題報告的錄音,由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李泓達整理,并經謝院士本人審閱。)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21-06-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謝和平.教育是有生命的[N].科學時報,2011-08-09(A01).

[3] 謝和平.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17-23.

[4] 謝和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西部特點的世界一流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55-57.

[5] 張華,王國武,藺洪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培養一流本科人才[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9(03):67-70.

[6] 耿欣,張文靜.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打造“金課”[J].教育現代化,2020(31):101-103.

[7] 新華網.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EB/OL].(2020-04-19)[2021-06-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4/19/c_1127348921.htm.

[8] 汪明義.大學與大國崛起[N].中國教育報,2013-11-22(05).

[9] [美]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A Reflection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XIE He-ping

Abstract: As educators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can be best understood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he cognition of education the lack of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classroom + curriculum, good university teacher, the directions of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education power. First of all, we should think deeply about the essence, responsibility and life of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also to enlighten students' minds, awaken students' potential strength, induce students' creativity, encourage students to have ideals, beliefs and pursuits, encourage students to have knowledge, culture, wisdom and responsibility, so that every student can b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 and diligent.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can be understoo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society, parents, university functions, educators, and educational objects.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every student to become a talent. The life of education li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lo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emotional input. In other words, the life of education is love, and without love, there is no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lack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 environment of academic palace, and second the understanding of "QIAN Xue-sen's question. First,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spirit may help the university campus to become a sacred academic palace which works a spiritual home of society, and this leads to build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Second, in order to answer QIAN Xue-sens question,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quality, realm and vision. As for the action of ?"classroom +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we must deeply realize that classroom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nly when classroom is revolutionized, can education be truly innovated. 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broad disciplinary vision, and fully implement personalized education. The key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and implement teaching reform lies in teachers, as good teachers can cultivate good students, and the level of a teacher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a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carries the hope and dream of the nation and country, thus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talents is very important. The bes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ay set the direction and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educational power.

Key words: university education;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cademic palace; QIAN Xue-sen's ques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lassroom revolutio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責任編輯 ?李震聲)

收稿日期:2021-06-01

作者簡介:謝和平(1956-),男,湖南婁底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院長,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原校長;深圳,5180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青青操视频在线| av在线手机播放| 88av在线播放| 色天天综合|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三级成人|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激情综合五月网|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综合网| 嫩草在线视频|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丝袜91|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99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www|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日韩a级毛片| 人妖无码第一页|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9啪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欧美国产三级|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永久色| 99在线小视频| 成人亚洲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日韩美一区二区|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日本在线国产| 在线毛片免费|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色图第一页|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色综合成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欧美日本不卡|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噜噜噜久久|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亚洲手机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