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長青 張建民 徐志紅 郭靈芳 方正武 章松柏
摘 要:專業碩士教育旨在培養高層次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在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實踐環節。該文以地方綜合性高校長江大學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植物保護方向全日制農業碩士培養為例,闡述地方綜合性高校全日制農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采取的改革措施、解決思路與發展成效,以期為提高同類高校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體系;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6-0198-04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1]。因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究生教育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任。為適應農業經濟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1999年起,我國面向在職人員設置了農業推廣碩士,招收在職人員在職攻讀農業碩士學位;2009年又進一步調整培養目標,招收應屆本科生全日制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學位,加強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前,專業碩士的數量已占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量的50%,多數省屬高校的專業碩士比率超過60%,已實現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學術型和應用型人才并重”的戰略性轉變[2]。另外,全日制農業碩士規模隨著研究生教育迅猛發展而快速擴大。在此情況下,高校如何有效應對,如何滿足社會和企業需求,如何保持或提高農業碩士培養質量,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長江大學植物保護學科借助湖北省綠色農業優勢學科群、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等項目的支持,創建并逐步完善農業碩士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即升級校外實踐基地,貫徹雙師制,落實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保證了農業碩士的培養質量。本文以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植物保護方向的全日制專業碩士(簡稱植保學科農業碩士)為例,闡述了農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成效,以期為提高同類高校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1 長江大學植保學科農業碩士教育發展的背景
近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猛,農學類研究生教育發展也是如此。自1999年我國首次設立“農學類專業碩士”后,其專業名稱、招生方式、招生對象、招生規模、培養單位數、培養目標和定位等均發生較大變化。“農業碩士”前稱是“農業推廣碩士”【3】。199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農業推廣碩士”,從每年10月份舉行的在職研究生考試中進行招生。2010年之后嘗試在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簡稱全國統招)中招收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2014年“農業推廣碩士”更名為“農業碩士”。2016年廢除在職研究生考試,“在職農業推廣碩士”并入“非全日制”碩士,與全日制碩士并軌,報考學生需要參加全國統招,形成了統一的招生方式。農業碩士培養單位隊伍不斷壯大,最初只有20余所大學,主要是農林類高校,到如今,農業碩士培養單位已達9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除了農林類大學,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在內的很多綜合型、師范類、理工類大學和國家級科研單位也設置了農業碩士學位,培養單位遍布全國各地。農業碩士的覆蓋領域從最初的4個領域(種植、林業、養殖、漁業),到目前的涉及養殖技術、農業與食品工程、農村發展與服務三大類別8個領域,達到了農業領域全覆蓋。2010年之前面農業碩士是面向在職人員的,規模不大。2010年之后,特別是”在職農業碩士”并軌至”非全日制碩士”后,其規模發展迅速,不僅面向在職人員,而且面向非在職的應往屆本科生,其規模已經占了農學類碩士的50%??傊?,20年來,農業碩士的培養為各地的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提供大力支持和幫助,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做出杰出貢獻。
長江大學是一所涉農省屬綜合性高校,2004年開始招收農業推廣碩士。涉農學院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瞄準湖北江漢平原“三農”問題及研究前沿,為江漢平原培養高層次應用人才為目標開展農業碩士的培養。經過16年的建設與發展,在農業碩士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優勢,從最初種植1個領域發展到農藝與種業、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牧畜、漁業發展、食品加工安全、農業管理、農村發展等7個領域,為湖北區域農業發展、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農業教育和產業升級培養了大量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復合應用型高層次人才。
2 長江大學植保學科農業碩士點概況
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是長江大學農業碩士7個領域之一。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是之前的農業資源利用領域和植物保護領域的合并。早期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植保方向是掛靠種植領域下的農業推廣專業植保方向,招收在職研究生。2011年植保一級學科碩士點獲批后,即設置植物保護農業推廣專業碩士,招收在職和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2016年后變更為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農業碩士中的植保方向。招生規模方面,2010年之前,農業推廣專業植保方向碩士較少,每年3~8名,皆為在職碩士;2011—2016年設置植物保護農業推廣碩士后,增長較快,每年維持在20名左右招生規模,以在職碩士為主;2016年之后,農業碩士轉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碩士。因為并軌需要參加全國統考,在職人員報考難度增加,招收的植保學科農業碩士以全日制碩士為主,招生數量從2015年的8名發展到2020年的44名。另外,專業碩士占比方面,從2011年起,一直維持70%左右,說明專業碩士已是植保學科主要的研究生培養群體。培養目標方面,植保學科農業碩士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瞄準湖北江漢平原“三農”問題及植保學科研究前沿,強化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培養,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區域農業發展、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農業教育和產業升級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復合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做到“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
3 長江大學資植保學科農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改革
長江大學植保學科農業碩士碩士數量經歷了從少到多、從在職到以全日制為主的發展過程。之前在職的農業推廣碩士多來自農業系統,如農業局、農科院、植保站等,他們的實踐能力培養大多數在原單位進行,植保學科當時也無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實踐平臺。2016年以后,農業碩士變成以全日制為主,數量也增加至2020年的44名,占植保學科當年招生總碩士人數的70%。為應對這種新的變化,植保學科對農業碩士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協同育人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改革的措施具體如下:
3.1 優化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側重于實踐教學 植物保護學科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注重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而專業型碩士則是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主,更注重實踐。因此,針對農業碩士,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突出對植保生產技能及技術集成能力的培養,將植保學科與地方農業特色和創新發展結合起來,如公共課中設置了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計劃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中技術類、實踐類課程的設置比率超過70%,另外設置6個學分的實踐實習??傊r業碩士的培養方案側重于實踐教學,著力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和創新能力。
3.2 多種教學方式融入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化 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實踐教學的比例,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如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自主教學式教學等融入實踐教學中,通過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過程,為專業碩士研究生提供培養專業實踐能力的機會。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對企業、行業等實務部門的真實案例進行必要的開發和研究,融入到實踐教學環節,將案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在該案例中詳細闡述并作出詳細的引導和分析,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所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并通過對于案例的分析討論,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啟迪學生的專業思維,增強學生的專業素養,形成“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型教育模式。通過與30余家事/企業單位建立合作交流平臺,采用研討式教學,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時效性,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全面推進教學改革,促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同時,鼓勵教師將編寫教學案例與基于案例的科學研究相結合,編寫過程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開發和形成了一大批基于真實情境、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高質量實踐教學案例,并通過案例評優的形式構建各類案例庫。
3.3 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建立多層次的校外農業碩士實踐基地 自2000起,長江大學農學院創建了農科類專業三段式實踐教學模式,其中第2個階段專業綜合實習是在校外實踐基地即國內高層次研究院所進行,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4,5]。為適應植保學科農業碩士規模的快速擴大,植保學科升級“本科生專業綜合實習校外實踐基地”,選拔校外兼職碩士生導師,積極開展有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到目前為止,建有21個植物保護學科農業碩士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保證了每位研究生至少有1名實踐指導老師。升級后的實踐基地的層次多樣,有國家級的科研院所如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中國農科院煙草所等,有省級的研究機構如江蘇生農科院植保所、浙江省農科院植保所、湖北省農科院土肥與植保所等,有地市州生產一線的基層單位如荊州市農科院、宜昌市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站、宜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有高新技術公司如湖北百米生物實業有限公司、宜昌正大有限公司等,其中有些單位還與植保學科共建和設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實踐基地實踐實習的模式也多樣,包括參觀交流、短期實習、承擔項目研究、聯合培養等。
3.4 建立并實行雙導師制度 教育部要求農業碩士的培養必須實行雙導師制度。因此,植保學科從21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選聘了30位校外導師,這些導師均是植保行業的佼佼者,生產實踐經驗豐富,均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其中研究員10人、副研究員16人、高級農藝師4人。校外導師和校內導師協同育人,保證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如長江大學貴州省煙草科學研究院聯合實訓基地,聘請汪漢成研究員為校外導師,負責培養農業碩士掌握煙草病蟲害綠色防控方法及新技術,既有4~6個月的短期實踐選項,又有2年半的聯合培養選項。2016至今,在該基地進行實踐實習的農業碩士有10人,發表了與實習內容相關的科研論文10余篇,參與品種研發2項,參與技術規程1項,參與專利申請3項。
3.5 實施有效的實踐監督和考評機制 為有效提高研究生實踐質量,植保學科建立了有效的實踐監督和考評機制。在實踐單位為每個學生至少指定1個實踐導師,并簽訂《長江大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書》,在協議中規定了實踐導師的責任與義務。實踐開始前,實踐導師、學生、校內導師3方商討確定學生的實踐內容、實踐計劃、預期成效等。實踐進行過程中,開展中期檢查,并對學生實踐的效果、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溝通和解決。實踐結束后,對學生的實習成效按實習計劃進行考核,由3~5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組成評議小組,對學生的實踐情況做最終考核評議結論,考核通過者方可取得相應學分。
4 長江大學植保學科農業碩士實踐體系改革的成效
2016年以來,為應對農業碩士招生規模的快速擴大,植保學科對農業碩士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協同育人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經過5年的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主要體現在:(1)應對了農業碩士大規模擴招的形勢,克服了自身辦學資源不足的問題。盡管2015年之后植保學科所在的植保系獲得了一批項目的支持,包括中央等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設項目、湖北省綠色農業優勢學科群、博士點立項建設、省工程研究中心立項、卓越農林人才培養項目等,促使其從之前的教學型轉變為教研型,但是植保學科平臺、空間和在崗導師人數遠遠跟不上農業碩士實踐培養的增長需求。校外實踐基地的創建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2)擴展了農業碩士實踐的廣度和深度。公司和省級及以下科研機構提供的植保實踐,往往是綜合性的,圍繞著一種或多種作物病蟲害問題開展的綜合防控技術,可較好地擴展學生的實踐廣度,提高學生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而國家級科研單位提供的植保實踐,往往是學習引領性的植保問題或技術,具有一定的深度。(3)提高了農業碩士的培養質量,增強植保學科農業碩士招生的吸引力。改革之后,創建的眾多高水平實踐平臺或生產一線的實踐基地滿足了學生的差異化需求,促使報考農業碩士和愿意調劑至農業碩士的學生人數大大增加,在本科生規模減少而碩士生規模擴大的情況下,植保學科第一志愿碩士報考率從之前30%左右增加到75%,顯示實踐改革的成效。農業碩士的培養質量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近5年來,植保學科農業碩士發表論文130多篇,獲得授權專利20余項,參與制定標準6個,獲得獎項7項,特別是農業碩士為主體的植保研究生創新團隊先后獲得5項大學生“挑戰杯”國家級、省級獎項。這些成績顯示了植保學科農業碩士較強的競爭力。就業方面,植保學科農業碩士的個人品德、發展能力和創新精神普遍得到認可,常年有20家植保相關的用人單位來校招聘,95%的用人單位表示對畢業生非常滿意。(4)促進了校內外導師合作和校內導師轉型。改革之后,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每年都有共同培養的農業碩士,相互間的交流和聯系日益增多,逐漸產生了一批合作的高水平項目,如有15人次參加由校外導師主持的公益性農業行業專項或國家重大研發項目。很多青年教師從之前的“唯論文論”式的純理論研究逐漸轉向探究解決生產一線的植保問題。(5)提升了學科和專業厚重度,促進了植保系從教學型轉變為教研型。植保學科農業碩士招生規模的快速擴大,促使植保學科每年招生的本碩比從2014年的5∶1發展到2020年的1.2∶1,2021年預計達到1∶1,從而使植保專業學生結構更趨合理。實踐體系改革.后農業碩士實踐所取得的成績獲得了同行和用人單位的認可,提升了學科和專業厚重度,對學科2020年獲批植保國家一流專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5 長江大學植保學科農業碩士實踐體系存在的問題和下步改革建議
農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改革給植保學科帶來了諸多有利的影響,較好地解決了專業辦學資源不足、部分導師實踐缺乏、農業碩士實踐培養要求、專業認同度低等問題,促進了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但是在改革實施過程中,農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農業碩士的認可度不高。社會和部分師生依然停留在農業推廣碩士的概念上,認為農業碩士就是類似之前的在職碩士、混文憑而已。導師依舊存在優先招“學術型碩士”、學生依舊存在優先報考“學術型碩士”的氛圍。另外,有些農業部門招聘植物保護崗位時認可植物保護學術性碩士而不認可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植保方向的農業碩士。這些都導致學生不得已才報考或調劑農業碩士。所以無論社會、政府還是高校,都必須明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平等的概念,都是社會必需的高層次人才,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2)沒有嚴格區分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盡管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有所區別,但課題研究等實質內容上差別不大,有時候實踐實習還淪為形式。這可能與導師課題研究的側重點有關,有些導師偏重于理論研究,帶的學生無論學碩還是專碩都側重于學術型研究。所以,高校在導師招生資格認定上,務必加以區分。(3)農業碩士畢業的形式單一。目前,植保學科農業碩士畢業形式統一要求是畢業論文,沒有其它類型。這個勢必影響導師和學生進行生產一線實踐實習的意愿。因為在公司或基層生產一線實踐實習,存在周期長、任務重,且是示范性或應用推廣項目,不易形成系統性的論文。改革的這些年,農業碩士進公司或基層生產一線實踐實習的學生較少,大多選擇進國家級或省級的農科院系統進行實踐實習。所以,應參考國外高校成功經驗,以調研報告、新技術應用總結報告等形式畢業[6]。(4)植保學科科研側重點和碩士人才培養的目標還不明確。作為地方性綜合性院校,學科發展的側重點在哪兒?學校對學科發展的要求在哪兒?一直不甚明確。在國內“唯理論、唯論文”的氛圍下,植保學科多數教師逐漸轉向理論研究,特別是新引進的青年老師。這與國家破除“四唯”的精神相違背。建議植保學科加強與農業部門和生產一線的公司或基層的聯系,及時獲知生產一線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投入人力物力展開科學研究,切實貫徹習總書記“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發展寄語。(5)實踐實習的綜合性不夠。農業碩士是培養高層次復合應用型人才,對專業綜合知識和綜合技能的要求很高,但無論是留?;蚯巴〖壖耙陨限r科院開展實踐實習,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實習內容偏重甚至局限于植保學科下屬的某個二級學科的問題,綜合性不夠?;鶎由a一線的實踐實習綜合性較好,但無論導師還是學生選擇前往實習的意愿都較低。
6 結語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之中,農業發展要邁向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急需大量的高層次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7,8]。因此,國家適時提出“農業碩士”培養要求,鼓勵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根據時代背景做出相應的調整,主動作為,創立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張的農業碩士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長江大學植物保護學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順勢而為,擴大農業碩士的招生規模和結構比率,銳意改革,不斷優化和完善農業碩士的實踐體系,使學生能夠獨立從事高層次、綜合性農業技術集成推廣和農業農村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工作,滿足社會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植物保護學科師生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改革,實踐體系改革取得不了不錯的成效,得到了學生、同行和社會的認可。新的征程已經開始,國家農業升級、農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控、植物檢驗檢疫與生物安全、農藥管理及安全使用、綜合性農業技術集成推廣、農業高效經營與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對植保學科的發展和植保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植保學科高層次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將面臨新的挑戰。所以,構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順勢而為,不斷改革,將繼續是植保學科高層次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張冰,白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8-52.
[2]曹潔,張小玲,武文潔.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1:60-63.
[3]董維春.農業推廣碩士:一個沿用了十六年暫用名的專業學位[J].中國研究生,2021,5:24-26.
[4]王文凱,姚安慶,李傳仁,等.高校農科類專業三段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7,12:59-61,67.
[5]王文凱,姚安慶.農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9,11:55-59.
[6]唐仁華,胡承孝,汪華.美國農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特色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0,7:33-35.
[7]戴涵莘,高小惠.經濟轉型背景下高技能創新人才開發機制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23:20-22.
[8]殷明.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9:97-98.
[9]徐樹仁,劉萬才,曾娟,等.我國植物保護7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植保導刊,2021,4:29-32.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