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董運常 羅偉聰 王佳嵩 江良為
摘 要:珠江三角洲地區林地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并有所緩解,但局部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林地退化的機理及原因進行分析,探討退化林地的生態修復與重建措施,旨在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全面解決林地退化問題及進一步改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珠三角;林地退化;修復;重建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5-0079-03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Degraded Forestland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HUANG Yong et al.
(Guangzhou Huayuan Landscape Co., Ltd, Guangzhou 510600, China; Guangdo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uangzhou 510600, China)
Abstract: The trend of forestland degrad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been curbed and eased somewhat,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some par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and causes of forestland degradati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forestland degradation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forestland degradation and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regional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Key words: The Pearl River Delta; Woodland degradation; Repair; Reconstruction
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也是全國經濟發達、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區之一。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急劇增長、經濟迅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利用,加上經濟粗放式增長和城鎮建設盲目擴張,導致人類活動不斷對周圍自然環境產生干擾,甚至致使大面積植被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繼而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林地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等[1-3]。2016年8月,珠江三角洲地區被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復為“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示范區”,正式開啟珠江三角洲地區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進程。2017年,廣東省林業廳印發實施《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2016—2025年)》。雖然珠江三角洲地區林地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并有所緩解,但局部仍然存在林地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等現象。因此,為防止林地生態系統進一步退化,需要修復和重建已受損的林地生態環境,同時加強林地保護,促進林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實現林地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發展。
1 林地退化機理及原因
1.1 林地退化機理 林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受到自然和人類干擾,或是在兩者共同作用下,影響各生態要素及其組成發生量變和質變,導致原有生態平衡被打破,致使原有林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朝著不利于生物進化與人類優勢共存方向發展,最終造成生態系統破壞性波動和惡性循環[4]。林地退化是指林地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固有功能的破壞或喪失,物種種群減少、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林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減弱以及系統生產力下降。其中,林地土壤退化尤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土壤酸化、土壤鹽堿化、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板結、土壤營養元素失衡、土壤有機質以及微生物減少等[5]。
1.2 林地退化原因 珠江三角洲地區林地發生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城市基礎建設項目征用林地逐年增加。為了推動大灣區建設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如鐵路、高速公路、水利樞紐、產業基地等)在珠江三角洲區域陸續開工建設,征用了區域內大量的林地、山坡地,對林地形成直接沖擊。二是大量開發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度假項目。這些項目抓住臨近森林的地理優勢,利用山邊、林邊的自然生態環境提升項目的價值空間,大量占用林地進行開發建設,如惠州地區小徑灣、巽寮灣等旅游度假開發項目,對林地原生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三是違法占用林地行為屢禁不止。在遠郊地區非法進行挖礦、采石,在鄉村毀林開墾、建房、修墳等現象普遍發生,以及在局部緩坡丘陵地帶進行大面積毀林開墾的現象依然存在。四是林地質量較低,造成生態功能脆弱。由于林地恢復建設不足、后期管理粗放,原生環境被破壞,造成林地生態系統不完善;樹種單一、群落簡單,系統多樣性下降,導致系統緩沖及反饋調節能力變弱;林地表層植被破壞、土壤裸露,在惡劣天氣的劇烈侵蝕下,松散的土壤顆粒逐漸風化、沙化,最終導致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林地生態惡化。
2 退化林地的生態修復與重建措施
2.1 技術措施
2.1.1 土壤改良 微生物作為土壤中的重要活動者,參與土壤中一系列的生理活動,轉移、轉化各種物質,對土壤肥力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也對土壤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合理利用高效優質的微生物肥料,發揮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改善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可以顯著提高土壤中有機質、氮磷鉀等營養物質含量,同時,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總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狀也能得到大大改善,土壤抗沖擊性和土壤抗剪強度也得到強化,為退化林地生物群落以及生物多樣性的重建奠定了基礎[6]。另外,合理使用化肥、有機肥,快速補充土壤養分,保證植被快速生長,也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條件的輔助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施用城市污泥可促進苗木生長發育,對林中的灌草層植被有促進和改善作用,同時還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7]。
2.1.2 植被系統恢復 林地退化的核心和關鍵是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和喪失,導致了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發生退化。因此,林地生態系統恢復的重點在于林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尤其是植被系統恢復,是建立穩定生態系統及生態鏈的基礎。在植被系統恢復與重建過程中,要遵循地帶規律,培育近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育原則[8]。因為地帶性植物是最適宜在當地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植物,可以正常完成植物生命周期,并與其他物種共同建立穩定的種群結構,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在大力推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過程中,應選擇適合的鄉土植物種類和適宜的種植方式,盡可能做到適地適樹,將喬木、灌木、地被以及草地等多種植物類型相結合,形成多層次的植被空間,建立穩定的種群結構,實現良好的自我演替,達到退化林地植被系統恢復的目的。
2.2 管理措施
2.2.1 實現林地分區域差別管理 根據廣東省對國土資源的管理規定,將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區域分為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要遵循分區施政、差別管理、統籌調控的原則,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林地實施差別化的管理措施,采用不同的林地保護方式及管控策略。具體表現在:對于重點開發區應實行區域發展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并行推進的策略;對于優化開發區應采用積極保護林地,同時科學、合理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對于限制開發區應落實合理保障措施,減少林地征用,增加生態用地;對于禁止開發區應執行嚴格的林地保護措施,確保林地資源完整性。此外,加強林地保護管理的執法力度,堅決依法查處破壞和遏制林地的違法行為;加強林地保護管理的審查力度,提高林地征用的審批標準,嚴格把好林地征用的審核關,從嚴審核,盡可能做到節約和集約使用林地;加強林地保護管理的監察力度,嚴懲在林地保護過程中出現的腐敗行為,端正林地保護之風,確保林地保護工作落實到位。
2.2.2 加強林地建設,提高林地質量 相比新的林地開發,對現有的林地進行有規劃、有目的的經營與建設,不斷提高林地質量,是保障林地生態安全的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重要舉措。尤其在自然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應優先加強林地建設與經營,不僅可以快速提高林地質量,還能進一步提升和改善生態環境。具體措施包括:一是荒山造林。針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零星荒地或趨于荒地,盡早開展荒山造林,降低荒地水土流失風險,將荒山造林規劃層層細分,落實到基層,具體到地塊,盡快消滅荒山狀況。二是林地改造。全面調研珠江三角洲區域內存在的針葉林、純林、殘次林等弱勢林地,在保證生態不受破壞、景觀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做好相關的林地改造,進一步提高林地質量,保障生態安全。三是林木撫育。林地恢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不斷加強對珠江三角洲區域內幼林、弱林的撫育,提高林地質量,確保生態的良性循環。
3 結語
林地既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料和戰略資源,也是森林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對調節和改善區域性氣候也具有重要作用。加速恢復和重建珠江三角洲地區退化林地的生態系統,已成為大灣區環境治理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退化林地的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是一項復雜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的生態環境工程,不僅需要環境自我調節與恢復,更需要人為干預與輔助恢復。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快速建立一個群落結構合理、生物功能協調與完善,且能進行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珠江三角洲地區林地面積占比超過總面積的50%,林地生態環境已占到主導地位,因此要高度重視林地保護,增加森林資源,防止林地退化,這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進一步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全面解決林地退化趨勢、提升區域系統整體功能以及保障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友國,呂立偉.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對中國的環境及環境政策的影響[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5(03):41-45.
[2]張龍,趙雅娟.珠江三角洲流域水土流失現狀與治理對策[J].水土保持學報,2002,16(6):20-22.
[3]黃顯東.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河流水生態現狀及修復初探[J].廣東水利水電,2016(05):16-19.
[4]李晶,王承義,劉洪佳.山地次生林退化生態系統診斷技術初探[J].林業科技,2006,31(5):16-19.
[5]張輝,宋琳,陳曉琳,等.土壤退化的原因與修復作用研究[J].海洋科學,2020,44(08):147-161.
[6]黃勇,羅偉聰,吳丹妮,等.利用微生物肥料進行土壤生態修復治理的研究與分析[J].環境科技,2016,29(4):74-78.
[7]姜惠武.林地土壤退化的預防措施[J].林業勘察設計,2009(02):69-70.
[8]陳澍宇,高美蓉,王秀云,等.退化林地生態恢復措施研究——以克拉瑪依市為例[J].林業勘察設計,2017,37(04):15-18,53.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