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方 李孟璐 付耀霞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1]高校教師應該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但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分為課堂主渠道教育和紅色主陣地教育。即通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為主的課堂主渠道教育和通過紅色教育基地、各類事跡報告和專家講座等第二課堂形式的紅色主陣地教育。隨著當下大學生個體發展和精神需求的多樣性日益凸顯,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有35% 左右的大學生認為高校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收獲、有效果,而遠遠高于35%的大學生認為高校各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效果。[2]因此,新趨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中華”一詞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為我國通稱是從漢代開始。主要指的是我國全境,該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中華”名稱的由來主要源于文化與地域的角度。[4]體育精神是在體育運動中,不分民族、不分國家的參與者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向上、頑強拼搏等精神的體現,主要是指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中形成的,以公平競爭、健康快樂、團結協作、挑戰征服為主要價值標準的思維、意識和心理狀態。其內涵主要包括“團隊精神、公平競爭精神、頑強拼搏精神、英雄主義精神等”,反映了體育運動在“團結協作、公平競爭、自強不息、挑戰征服等方面的價值標準。[5]中華體育精神則是與英國體育精神、法國體育精神等并存的概念,每個國家或者民族的體育精神都有各自的特點,以足球的技戰術風格為例,英國足球風格為大刀闊斧,干凈利索;德國足球風格為穩重團結、重團隊、守紀律;法國足球風格為富有激情、瀟灑自如。[6]中華體育精神是融合體育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所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精神。中華體育精神在體育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融合作用下應該融合兩者的核心、兼顧兩者,既能體現體育時代性特征又能反映民族特征。綜上所述,中華體育精神是指中國人在體育活動中形成的,以公平競爭、健康快樂、團結協作、挑戰征服等為主要價值標準的思維、意識和一般心理狀態。[5]
從容國團勇奪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許海峰取得第一個奧運會冠軍,到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已躋身世界體育大國的行列。西方體育精神主要是建立在個體本位基礎之上的,顧拜旦曾說過:“創建奧運會是為了頌揚個人優勝者”。[7]薩馬蘭奇也說過:“在《奧林匹克憲章》中,奧林匹克主義被定義為一種崇尚個人精神升華的哲學”。[8]而我國在競技項目上更加注重集體本位,在每個成績的背后,不管是集體項目還是個人項目,更多的是集體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不管是從之前的容國團、鄧亞萍還是到新世紀的姚明、劉翔、李娜,他們也一直在傳承著中華體育精神。因此,中華體育精神不僅涵蓋有集體主義,也體現在個體本位上。通過相關文獻可知,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辯證的實用理性精神;公平公正的規范競爭精神;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團結信任的團隊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自信樂觀精神;自強不息的英雄主義精神。[5]

表1 不同年代的中華體育精神體現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為重點,作為一種綜合教育實踐活動,其目的在于幫助人們形成符合社會政治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活動。[9]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大學階段正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逐漸穩固的時期,可是在面對社會上不良信息的引導,大學生自身認識不足和甄別力不夠,都會給大學生三觀的建立帶來不穩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職責, 其中最主要的根本問題是樹立好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明白、說清楚的同時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 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論研究和解決問題。[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為:思想教育,主要目的是進行世界觀、方法論的教育,重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相適應的問題。使學生掌握人生觀、世界觀的概念及其有關的系統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獲得經驗和體驗,并使之轉化為觀點和信念,以此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形成具體的生活態度和理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進行政治理想、信念、方向、立場、觀點、情感、方法、紀律等方面的教育,著重樹立大學生對國家、社會制度等政治問題的態度和立場;道德教育著重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覺悟,樹立道德信念,鍛煉道德意志,培養道德品質,最終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高校思政課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同時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心理教育,著重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從心理各個層面進行積極干預,以培養大學生面對不同環境下以積極的心理素質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華體育精神是體育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融合,是中華民族在了解運動規律和探索自身自然規律的同時,去體現國家主體需要的一種反映。雖然不同時代中華體育精神偏向有所不同,但始終都在強調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都在激勵和鍛造著中華兒女樹立堅定的意志品質和精神面貌。中華體育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天然的契合性,有其內在聯系。“人是要有點精神的”。[11]精神能夠引導個體和社會的行為和發展方向,可以為行動提供動力之源。精神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決定著不同個體與群體的行為取向,甚至制約著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發展。[5]中華體育精神能體現有助于確立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完整價值體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以積極引導大學生在面對挑戰和風險時建立自尊、自強、自信的姿態;積極引導大學生在爭取自己的幸福和成功過程中遵守公平和對等;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時能夠展現出為祖國榮譽而戰的愛國主義精神。
3.1.1 中華體育精神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和自信
中國體育史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和獨立性,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中華體育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年代,中華體育精神所傳達的健康觀念、競爭觀念、教育觀念、民族觀念、國家觀念等都能夠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在不同的體育舞臺上,為了趕超強勁對手、捍衛民族利益、樹立名族形象而頑強拼搏、浴血奮戰的場面能夠把民族和國家意識體現的鮮明而強烈;不同的比賽項目中,不管是集體項目中五連冠的“女排精神”、“女足精神”、奪金最多的中國體操隊還是個人項目中劉翔的跨越,鄧亞萍、李娜的大滿貫、“體操王子”的李寧等,他們的奮斗的故事、拼搏的勇氣、奪冠的振奮無時不刻鼓舞和激勵著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和自信。
3.1.2 中華體育精神優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校體育在競技體育方面、校園體育鍛煉方面、校園體育文化方面等所展現的中華體育精神能夠優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表現在:能夠增強大學生適應環境、抵抗疾病的身體素質。中華體育精神中的“超越自我”“敢于拼搏”“自尊自信”等價值導向引導著大學生積極鍛煉,強身健體;能夠提高大學生承受挫折、不畏艱苦的心理素質。在體育鍛煉中所體會到的“意志堅強”“不怕挫折”“樂觀開朗”等中華體育精神可以磨煉大學生的心智、增強大學生的抗打擊能力,能夠提升大學生靈活多變、迎接挑戰的社會素質。在體育比賽中,要經常面對不斷變化的攻擊與防守、力量與智慧、整體與局部等情況,在時間短暫、關鍵勝負的情況下如何應對、如何轉換等都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
3.1.3 中華體育精神豐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主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教育, 艱苦奮斗與民族凝聚力教育,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與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等。[12]承載中華體育精神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可以極大的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主要有:(1)展現中華體育精神的體育比賽、英雄人物、先進事跡等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國體育從落后的“東亞病夫”到體育大國,從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到奧運會金牌最多國家,無數頑強拼搏、團結友善、為國爭光等先進人物和歷史事件,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中華體育精神體現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完整價值體系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資源。體現中華體育精神的“公平競爭精神”可以引導大學生學會公平正義、安定有序,“團隊精神”可以引導大學生學會誠信友愛、團結互助,“規范意識”可以引導大學生學會民主法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3)承載中華體育精神方式的多樣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施教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采用播放視頻、賽事、人物講解等進行案例教學;采用體育比賽、體育游戲等進行情景教學;采用參觀比賽、邀請著名運動員演講等社會實踐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和熏染學生,增強教育效果。
中華體育精神從體育運動中來,又超越了體育運動,通過看、聽感受中華體育精神,切身體會中華體育精神、形成了相互交織的精神網絡,只要參加體育運動就能夠從中受到啟迪。我們更應該體悟中華體育精神,并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從而打破死板抽象的理論教育,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神兼備。
3.2.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保障
習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中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3]要想發揮中華體育精神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作用,離不開體育老師和思想政治教師的配合,更離不開他們理論水平和政治素養的提高。一方面,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同時,應多參加體育鍛煉,觀看體育競賽、廣泛閱讀體育類書籍等,逐步加強自身體育素養,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領悟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進而能夠將中華體育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作為體育教師,不能僅局限于體育教育的功效,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借助中華體育精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通過體育課、體育比賽等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要加強個人理論知識儲備,不僅要有扎實的體育理論和技能,還要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時事政治動態,才能讓中華體育精神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體育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3.2.2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與實踐結合,為高校思政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我國體育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就是中華體育精神,它的思想來源、價值體現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通過靜態的場館設施、名人雕塑、宣傳標語、精彩畫面等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愛國情懷等;通過校園傳統的體育比賽,親力親為的參與其中,不管是個人項目與集體項目的有機結合還是在組織比賽、競技比賽等多種形式下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團結互助、奮勇拼搏等優秀品質。在整個過程中,體育的精神、道德風尚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把體育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到體育實踐中,使學生在技能學習、課余鍛煉、競技比賽中得到教育。學校要支持開展各項體育活動,通過課堂教學、運動會、單項比賽、課余鍛煉、陽光長跑等方式為學生創造參與體育鍛煉的條件。同時教師要積極的進行正確的引導,把體育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鮮活的實例、激烈的比賽、刻苦的訓練等進行融合。最終實現校園體育文化與體育實踐的動靜結合,讓學生處處能夠感受到體育精神帶來的鼓舞,不斷的塑造自己的意志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3.2.3 推進課程改革,為高校思政教育開拓育人思路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為課堂主渠道教育,過于單一的思政教育形式迫使課堂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同時還要積極拓寬多種教育方式并行的途徑保障學生能夠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將以中華體育精神為代表的精神、文化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主渠道中,教師充分挖掘代表中華體育精神的事件和比賽,能夠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中;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內容編寫中融入中華體育精神內容和章節,將愛國主義、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等進取精神輻射到愛國教育、理想信念、社會公德、個人素養等內容。其次,體育是教育的實踐形式之一, 它的目標與教育的整體追求始終要保持一致, 因此學校體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要完成教育“培養人”的使命。只有在教育如何“培養人”的基礎上探討, 體育才有教育的價值可言。[14]通過多種途徑在體育課程改革中加入思政課程。在理論課中,將本就有本質聯系的中華體育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相互融合和促進,通過教材的編寫、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進等形式把兩者逐漸的灌輸給學生;在體育實踐課中,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等品質,通過比賽讓學生體會頑強拼搏、團結友愛、規范守序等品質,通過升國旗、唱國歌以及各種口號、標語的宣傳、吶喊等讓學生體會到愛國情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中華體育精神,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