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
【摘 要】在如火如荼的創業、創新潮流的驅動下,我國的小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然而小微企業由于體量和規模較小,很難設立獨立的財務管理部門,即使有專門部門負責財務管理工作,其大多也是管理混亂,違規行為層出不窮,這也是代理記賬行業應運而生的客觀基礎。當前代理記賬行業在我國還屬于新興行業,行業的法律法規建設還不完善,行業內亂象叢生,魚龍混雜。在新興信息技術的背景下,我國亟須規范代理記賬模式,為行業的發展鋪平道路。本文即分析了小微企業代理記賬的現狀,并詳細闡述了基于財務云共享中心的代理記賬模式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財務云共享;代理記賬;創新
小微企業一般員工人數較少,絕大部分都在10人以下,較少的人數使得其形成了較為集中的產權和經營權,產權和經營權的一體性是小微企業的重要特征。另外,小微企業生產的商品品類較為單一,一般會是固定的一種,而其所能提供的服務方向也通常是固定的一個方向。小微企業的經營方式導致其經營呈現出兩種顯著的特征,一是由于產品和服務較少,其市場占有率也相應較小;二是小微企業經營范圍較為固定,因此在細分市場上占據較大的占據率。在我國,規模組織小的小微企業類型主要有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小微企業體量較小,如果聘請專業人士來做企業財會工作,那么就會給企業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借助專業的代理記賬公司來處理企業財務問題,則是最適合小微企業的且最為經濟有效的辦法。
(一)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和業務流程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為財務云共享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小微企業得以實現云點集合,再通過財務共享形成財務云,這個系統不僅僅能夠滿足會計基本處理,還能夠對行政和供銷存進行有效管理,進而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然而小微企業分散性較強,要想采集齊全的基礎財務數據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此必須通過統一標準和操作流程來進行標準化管理,這樣才能保證小微企業數據的真實性,最終保證財務管理和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1]。
(二)完善法律規定,加強政策導向
一是代理記賬行業當前缺乏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這方面的法規體系,特別是合同中的法律責任歸屬問題,必須要通過立法加強明確。二是對法律法規尚未規范的“實質審核”問題,可通過司法解釋或政策導向,針對代理記賬中存在問題,提供一個操作性強的標準,實際中很多小微企業由于欠缺業務能力出現違法違規的現象,進而致使委托雙方發生推諉問題,如果有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標準,那么這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應合理設置代理記賬行業的準入門檻標準,根據該行業發展階段的差異合理調整。因為如果準入門檻過高,那么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行業的發展,而準入門檻過低則會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導致行業魚龍混雜。四是基于“互聯網+”的代理記賬模式屬于新興的代理記賬模式,當前這方面的立法還很不完善,特別是針對軟件和數據的信息安全問題,是亟需立法完善的。
(三)實現共享中心工作與客戶對接的實時性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很多業務實現了無縫銜接,使得業務處理更為流暢和準確,這樣即使處理大型的復雜事物,也不會出現人為的誤差。例如對財稅政策進行在線學習時,可搜集整合學習資料,進而形成知識庫,保持知識庫的不斷更新,有效防止外來風險。另外,還可實時記錄和處理各種業務票據,保證業務處理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大大強化了代理記賬工作與信息技術的融合[2]。
(四)中小企業共建財務共享服務平臺
提到財務共享中心,便聯想到大型企業,這類企業由于分公司和子公司眾多且分散各地,尤其需要借助財務共享中心來強化財務處理的統一性和集中性。而中小企業,甚至是小微企業,體量較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如果獨立開發企業的財務共享中心顯然是不合理的,還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經濟負擔。而如果想利用財務共享中心的優勢,那么就可以采取共建的方式,即由多個小微企業組合進行開發,而開發建設的成本和技術成果都是可以共擔和共享的。需要注意的是,財務共享中心的共建不是盲目的,首先要考慮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和對財務共享服務需求,一是講求財務工作的效率,減少重復性工作;二是對財務管理流程進行優化調整,使其更趨于標準化和規范化。之后還要對共建的小微企業進行經營狀況和財政狀況的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小微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共建方案。
綜上所述,經濟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給代理記賬行業提供了發展機遇,然而發展中呈現的問題也需引起高度重視。由于小微企業數量多且服務方向繁雜,而將財務共享中心應用到這類企業中還存在不小的難度,這需要社會的認可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隨著互聯網技術和財務理論發展,財務共享中心不應再是大型企業集團專有產物,建設滿足中小企業發展需要的社會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一種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王慶.“互聯網+”背景下在線會計代理記賬發展建議探析[J].商業會計,2018,(06):69-72.
[2]苗淑娟,崔東慧,劉曉培.新常態下會計代理記賬業變革研究[J].會計之友,2018,(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