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葉平
[摘? 要] 人教版教材在每個章節都安排了幾個有一定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數學活動”,供教師結合相關知識的教學或全章復習時使用.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81頁的數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通過與他人的合作,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學科素養. 文章以此活動為例談談筆者對初中“選學”內容的實踐與反思.
[關鍵詞] 選學;數學活動;反思
人教版初中學段教材增加了“選學內容”,其中“閱讀與思考”26個、“觀察與猜想”3個、“實驗與探究”8個、“信息技術應用”11個、“數學活動”60個,共計108個內容. 選學內容對提高學生的興趣、對本章節或者后續章節的學習、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以上內容在考試中幾乎不會直接考查,并且在實施時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教師對其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章的其中一個學習目標是:能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描述物體的位置,體會平面直角坐標系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離刻畫兩個物體的相對位置. 結束課程學習時,筆者拿著一張建房子的紅線圖問學生是否看過,是否會看,是否知道其是怎么繪制出來的,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結合課本安排的兩個數學活動“制作平面圖表示古樹的位置”及“表示景點的位置”,筆者決定讓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
活動過程
1. 準備工作揚思維
數學活動需要學生分工合作,需要提前規劃,需要提前準備器材等. 為了使活動的開展更順利,筆者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動員,做了一些必要的引導工作,讓學生思考需要做什么準備工作. 筆者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能力不可小覷.
首先是分組.
師:把全班分成多少組,與每組多少人有關. 是不是每組人數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
師:你認為怎樣分組是最好的?
生1:每個人都有事情做. (學生這個回答令人驚訝,筆者認為學生會回答具體的人數)
師:回答得真好!那請同學們思考:每個小組有哪些工作需要完成?每項工作大約需要多少人?
經過學生的討論,得到每組6個人比較合適的結論:1個人負責統籌也就是做組長,2個人負責測量,1個人負責記錄,1個人負責計算,1個人負責繪圖;拍照的同學不固定,誰有空則誰負責.
其次是組長的產生. 學生討論后決定通過自薦與推薦的形式產生組長,最終全班46名同學分成8個小組,有兩個小組是5人,其余每組6人.
再次是組員的產生. 同學們都贊成組長自主“招兵買馬”,班長負責統籌,確保每個同學都在其中一個組內.
最后是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 學生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1)可以上網查找學校的平面圖,然后按照比例畫在圖上即可. 大家商量后覺得該方法可行.
(2)根據學校宣傳欄中提供的學校平面圖畫出來即可.?搖?搖?搖
(3)有學生說,可以先航拍,然后再根據航拍的圖片畫出來. 學生們覺得這種方法不錯,值得嘗試.
(4)找學校要建筑圖紙來看,然后畫出來.
學生嘰嘰喳喳議論了很多,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想著如何可以快速完成任務. 但最后發現:學校在地圖上即使放大到極限也只是一個點;學校宣傳欄中的圖片不準確;航拍的無人機無法把學校的全景拍下來;學校的建筑圖紙不清晰(其實是學生沒有看懂圖紙),認為學校就這么幾棟樓,先測量再畫出來也不難. 最終討論的結果是:老老實實測量數據再畫圖,教師為同學們準備皮尺.
2. 實施過程
(1)實施過程展才能.
學生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展示了很多平時課堂中無法看到的能力:
①最晚開始工作的是廖同學那組,這一組全是女孩子,并且組員的數學成績都不怎么好,筆者開始挺擔心這組是否能夠完成任務或者出現很多工作都是組長代勞的情況. 驚呆筆者的是這一組居然是最早完成數據測量的. 原來廖同學能夠根據同學們的特點分配工作,測量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 在測量的時候,她們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測量,先外圍再中間,不遺漏,不重復. 一個平時只聊美食的女生,在測量時居然是主角,該如何操作她心中非常清楚. 一個數學成績非常不理想的女生居然承擔了畫圖工作,原因是她畫畫好看,并且她真的能夠勝任這項工作,問她是如何畫出來的,卻不會總結.
②班中一位很可愛的小男生,數學成績也不怎么理想,在測量時居然把皮尺一端綁在自行車后面,同伴拿住另外一端,他騎著自行車進行測量,大大節省了走路測量的時間,這一行動引得周圍同學對他刮目相看,全是敬佩的眼神,同學們都在懊惱自己怎么沒想到這個辦法. 更厲害的是,他在讀數的時候還記得要減去被綁住的部分長度,實在了不起!
③有的小組提前繞校園走了一圈,畫出大概草圖,所以測量時目的性很強;有的小組把學校宣傳欄不太準確的平面圖畫了出來,他們認為即使不準確,也可以作為參考.
④有些小組為了連續作戰完成測量工作,AA制買了一些食品作為午餐,吃完后還自覺做好垃圾清理的工作. 能夠自覺做到這一點也非常棒!
(2)實施過程現問題.
學生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同樣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①學生不會讀皮尺上的數據. 有一組學生在測量生物園的長時,讀數是3.74米,畫圖的時候發現不對,再次測量,還是3.74米. 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來問老師.
師:你現在多高?
生:大約1.7米.
師:1.7米的兩倍是3.4米,生物園的長是兩個你的高度多34厘米?
學生笑了,但還是不知道問題所在. 筆者建議他從0刻度的地方開始,1米1米地看,終于發現問題了:前面已經有了一個10米的標志!筆者繼續引導學生觀察皮尺的外層,學生才發現選擇總長更長的皮尺測量會更快地完成長度比較大的數據的測量,但讀數的時候要注意讀準確.
②有一個小組的同學在測量的時候,很快就說:“老師,我們測完所有數據啦!”筆者讓他們開始畫圖,但在畫圖的時候卻發現還有數據需要測量. 當他們再次對筆者說:“這次一定測完了. ”筆者笑笑,不久他們又說:“這次絕對測完了. ”反復多次,連學生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筆者請這一組同學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他們的回答是:沒有順序地測量導致了遺漏,不夠細心導致有些數據測量錯誤,考慮不夠周全……
③學生測量結束后,需要在B4尺寸的白紙上把學校的平面圖畫出來,由于學校是規則的長方形,因此畫圖不難,只需要把比例尺確定好就行,但學生們在確定比例尺時也遇到了問題. 有一組學生說:“老師,比例尺是1 ∶ 7. ”筆者讓學生想想比例尺的意義,學生終于明白問題出在哪兒了.
④活動中,也存在極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被動地按照組長的指令完成工作的情況,沒有自己的思考,還得繼續想辦法調動此類學生的積極性.
3. 活動后感顯期盼
本次活動完成后,筆者要求學生們寫活動后感,每個同學都表達了自己在本次活動中的收獲,摘錄如下:
(蘇同學)每一次的實踐,都能從中收獲前所未有的感悟和自我反思,更好地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通過這一次的設計與實踐,我懂得了很多. 測量時的爭議、數學上的思考以及繪圖的規范都令我們吵翻了鍋,但這種活動氣氛讓我感覺很愜意. 看到精心設計好的平面圖,看著我們的成就,前所未有的自豪感藏在心里,我們會心一笑. 這次實踐,大大增強了我的領導能力,也讓我們之間的友誼更深厚,團隊的氛圍更和諧. 雖然我們組的作品不是很完美,但是可以看出我們的心血和努力. 同時,我也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沒有很好地指揮組員應該干什么,導致組員不知這項工作具體怎么開展;只是一味地想要完工,而沒有考慮平面圖的整潔;沒有提前制定好計劃,急迫地開始了測量,缺乏條理. 希望每一次的實踐,都能讓我成長.
(關同學)俗話說:人多力量大,我一開始還不相信,認為只要一個人堅持就會成功!但這次小組合作改變了我之前的看法,我覺得人多不僅可以提高效率,做事的準確性也會提高.?搖
(楊同學)我認為這種團隊作業可以常做,這樣不僅能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還能鍛煉同學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希望還有下一次小組活動.?搖
(林同學)這是我在學校里最開心的一天了!
活動反思
1. 堅定一個信念:選學內容要讓學生參與
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應當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課內外相結合. 數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四基”,即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而“數學活動”貼近生活,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能夠為學生積累活動經驗,增強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使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得到鍛煉. 因此,教學中要選取部分選學內容與學生一起學習、實踐.
2. 做到一個堅持:活動過程堅持陪伴學生
特別是利用課外時間開展的數學活動,老師要做到全程陪同與參與. 陪伴既是需要也是鼓勵,學生看到教師參與活動,能大大提高完成活動的信心,活動過程也會更投入,收獲會更大. 教師在此過程中也能發現學生更多優點,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3. 增加一個分享:活動后讓學生分享心得
學生每參加一次活動,都有很多話想與別人分享,由于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聽每個學生聊完自己的活動后感,因此通過學生的文字來實現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教師在活動總結時還可以選取學生的部分感悟進行點評,學生會深受鼓舞,下次活動會更加投入,寫活動心得也更加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