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紅色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認為高校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論述紅色文化價值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實現的路徑:以紅色文化作為校園景觀的底色,塑造校園精神;以紅色文化豐富課程教學,提高教學實效;以紅色文化作為第二課堂重要內容,提升教育成效;以紅色文化結合信息技術,創新傳播方式。
【關鍵詞】高校 紅色文化 校園文化 建設路徑
高校是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紅色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融合,使大學生吸取紅色文化的精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對堅定文化自信、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推動高校立德樹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紅色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傳承紅色文化,夯實文化基礎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了獨特的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最生動的象征。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并結合新時代特點多形式、多維度進行宣傳,激發大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與認同。
(二)傳承紅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立足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這個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就是紅色精神。紅色精神能提高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同,形成富有本土紅色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育人環境。
(三)傳承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
紅色文化蘊含和彰顯的無數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大量真實感人的素材,影響著學生思想價值體系的建立。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校園文化中得到熏陶,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努力變成行動自覺,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凝聚青春正能量。
二、紅色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紅色文化的元素,但是在有機融合方面的理論研究、路徑探討、效果呈現等方面還不夠,特色不明顯,育人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一)紅色文化的價值作用有待挖掘
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運用紅色文化時以物質形態表現較多,例如建設紅色展館、紅色標語、紅色校園景觀等。但是,對這些紅色展館、景觀和標語背后的文化價值作用發揮還不夠,有的高校豎起了紅色雕塑但是沒有對雕塑的內涵進行全面詮釋,有的高校建起了紅色展館但是沒有把展館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有的掛起了紅色標語但是僅作為口號喊一段時間便消散。要讓紅色文化厚重的精神內涵在大學生心中留下持久且深刻的印象,還需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不斷挖掘紅色文化的價值,使紅色文化精神內核真正與大學生的思想發生強烈的碰撞和共鳴,自覺引導大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大學生真正傳承好紅色基因,弘揚好紅色精神。
(二)紅色文化的融入方式有待創新
當前多數高校在運用紅色文化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形式單一,創新不夠。例如,有的只側重于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建設,有的只側重于課堂教學中融入紅色元素,有的局限于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黨員參觀紅色遺址。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充分認識紅色文化資源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載體,使紅色文化的運用僅停留在淺層次,沒有真正把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景觀、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削弱了大學生對紅色革命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接受效果。
(三)紅色文化的綜合利用有待加強
校園文化是展現高校價值體系、育人理念的重要載體,因此,紅色文化的利用需要高校各部門、院系形成合力,讓紅色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最大作用。而有的高校僅是承擔思想政治教學的院系開展紅色文化建設,參與紅色文化教學,有的高校只有學工部門在宣傳中提倡學習紅色文化,有的高校只是在黨員活動中有紅色元素,甚至有的更多是在校園景觀中呈現紅色文化??傊t色文化的綜合建設和利用,不應該是學校中某一院系、某一部門或者某一次活動的任務,應做好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把紅色文化充分融入,綜合利用,這樣才能全面呈現紅色文化的整體價值。
三、紅色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實現路徑
(一)以紅色文化作為校園景觀的底色,塑造校園精神
用紅色文化優化大學校園,激發學生愛國愛校的熱情,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重視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用紅色文化美化校園,提高校園景觀的文化品位,優化育人環境,突出高校辦學特色,形成辦學優勢。將紅色校園景觀與學科專業文化建設相結合,將校園環境和建筑相結合,建設獨具特色的紅色空間,創造濃郁的文化環境,實現潤物細無聲,使學生感受紅色文化氛圍。如校園場館標識、校園校道名稱、辦公場所或班級的標志牌、宿舍等用紅色故事、革命遺址、黨史人物為主要元素進行設計。師生每天行走在“紅船路”“復興路”上,到“古田教室”“遵義教室”上課,宿舍“半條被子”溫暖的故事和紅色家書等,讓學生靈魂受到洗禮,感受什么是共產黨,激發愛黨、愛國情懷,培養奉獻擔當、睿智進取精神。以建筑和植物等自然景觀為主,以少量雕塑等人造景觀為輔,營造“綠色校園”,使師生感受崇尚生態自然。
(二)以紅色文化豐富課程教學,提高教學實效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充分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改進教學方法,講好紅色精神,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高校的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也應該融入紅色文化,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一是以紅色文化為內容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內涵,使理論的認識不空洞,從而厚植大學生的理論認識,以理論認識的系統性、生動性保障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二是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建設有紅色文化展館和虛擬仿真室等,利用“VR+紅色教育”的全景沉浸式的體驗,讓思政教學變得可視、可聽、可感,使課堂變得鮮活。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教學與紅色文化的魅力,解決傳統的實踐教學主題不鮮明、教學指向空泛、學生覆蓋率與參與度不高、考核不規范等問題,增強實踐教學育人效果。
(三)以紅色文化作為第二課堂重要內容,提升教育成效
把紅色文化融入學生第二課堂,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是塑造校園軟環境的重要途徑,打造紅色校園品牌文化,凝練校園文化特色。一是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場館的文化氛圍,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高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二是開設紅色文化專題報告,舉辦紅色故事分享會,讀紅色家書,唱紅色歌曲,學紅色人物等“講、說、讀、唱、傳”,把紅色文化融入校內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實現由理論向實踐、由教化向內化的轉型。三是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多形式的參觀學習實踐活動,例如,到革命舊址學習,尋訪當地老紅軍,關心關愛老紅軍,發揮廣播站、宣講團等社團優勢,擔任革命遺址、博物館等場館志愿講解員,讓大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文化內涵和意蘊,激發他們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愿,自覺增強服務本領。
(四)以紅色文化結合信息技術,創新傳播方式
紅色文化與信息技術結合,發揮融媒體傳播優勢和數字化仿真技術等高科技結合,吸引學生的注意,提升紅色教育的實效性。一是以數字化校園建設為基礎,構建紅色文化VR仿真虛擬體驗中心等,將紅色文化資源制作成圖片、影像或聲音的形式,以更為立體和直觀的形象展現給大學生。二是搭建紅色文化網絡傳播平臺,建設智慧校園,建好用好紅色文化特色網站,通過建設紅色官網(微),開發紅色App,主動向學生推送紅色文化相關知識與信息,開辟網上交流學習等互動性、參與性活動,打造多元化、立體化的紅色文化宣傳格局。三是重視校園輿論的價值引領,打造紅色文化融媒體傳播品牌。依托校園網絡平臺,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使紅色文化與精神永續傳承。
總之,高校應深刻認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從校園景觀、課程教學、第二課堂、信息技術方面,探索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的路徑,創建特色校園文化品牌,讓紅色文化引領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價值觀,實現文化育人功能,讓紅色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延光.高校思政課要善用紅色文化資源[J].紅旗文稿,2020(20).
[2]呂春艷.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6).
[3]李靜.“大思政”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路徑探究[J].智庫時代,2019(42).
[4]楊艷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4).
【作者簡介】農凱雯(1982— ),女,漢族,廣西貴港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