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針對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問題,以《呼蘭河傳》閱讀為例,提出應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自主探究,在導讀課引導學生挖掘書中的深刻內涵,在鑒賞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在交流課分享感悟深化交流內容,在混合學習中強化教學成果,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享受審美熏陶的同時,體悟人生、發展人生,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思維導圖 閱讀教學 《呼蘭河傳》 應用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一直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部分教師往往過于重視書本上的知識梳理,反而忽視了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獨特感受,最終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不足、審美能力下降、創新能力難以提升等問題。此外,部分教師觀念陳舊也是阻礙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大原因。很多語文教師將閱讀教學的目標確定為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以及閱讀感受的生成,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閱讀思維上受到“標準答案”的禁錮。
本文選取的閱讀教學案例《呼蘭河傳》一書,通過簡明的語言、靈活的結構,從小城的角度展現出當時中國傳統社會的面貌。閱讀《呼蘭河傳》,能夠讓學生從語言、文化、思維、審美等多方面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面貌,感知中國傳統文化,讓根植于中華民族心底的傳統文化再次綻放光芒。通過名家的點評與剖析,不難發現《呼蘭河傳》并不是大眾眼中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基于其獨特性,本文嘗試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帶領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呼蘭河傳》具有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價值
《呼蘭河傳》是一本承載著作者豐富的精神創傷和情感記憶的小說,其中展現了饒有意味的鄉土情結、形象各異的世俗眾生,這些豐富的元素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文學巨匠茅盾先生認為:《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情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著名文學評論家楊義先生認為《呼蘭河傳》整部小說揚棄了傳統小說的框架,寫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有聲有色的世俗畫和風俗志。著名作家、評論家司馬長風則認為《呼蘭河傳》書如其名,是一部純粹的鄉土小說……正因為創作的心靈自由了,一切類型化、觀念化的要求退隱了,《呼蘭河傳》才透出鮮烈的個性,成為戰時長篇小說的重大收獲。
從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出發,《呼蘭河傳》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全文通俗易懂,運用簡明的語言刻畫了豐富的人物形象和社會風俗,值得學生學習;二是在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七個章節之間的聯系初讀并不緊密,實則環環相扣、互為補充,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三是在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小說不僅描繪了當時社會環境,同時滲透著豐富的世俗文化,能夠引領學生貼近當時的社會生活;四是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小說滲透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將封建社會展現給讀者,能夠讓學生在批判中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因此,引導學生對《呼蘭河傳》進行整本書閱讀,具有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價值。
二、引入思維導圖閱讀《呼蘭河傳》具有教學優勢
對“整本書閱讀教學如何進行”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們大致進行了兩類實踐探索。一是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型”探索。學者們普遍認為整本書閱讀教學有導讀課、鑒賞課、交流課三種課型。二是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混合式學習”探索。本文重點討論如何運用思維導圖上好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交流課,同時倡導交流課必須和混合式學習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更加全面地閱讀《呼蘭河傳》整本書。
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具有傳統閱讀教學無可替代的優勢。思維導圖可以使一個人的思維通過可呈現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它利用圖形、線條等元素將閱讀過程中的中心思想,通過劃分層級、搭建思維網絡等過程,將書中章節的內在聯系、結構層次、中心思想、層級關系等全部展現出來,使厚重的書籍變得清晰明了。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可以很快地梳理出作者的寫作脈絡并且了解書籍中的大致情節,除了可以增強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把所有信息經過大腦處理,繪制成一張知識網絡圖,極大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呼蘭河傳》的內容初讀起來是比較雜亂無序的,細讀就能發現是有機統一的。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梳理《呼蘭河傳》的相關要素,嘗試將書中看似雜亂無序的要素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貫通,進而把握文章脈絡、理解作者思想。例如,師生可以通過討論確定思維導圖的創作要素,從主要人物、社會環境、社會變遷等方面出發,完成思維導圖的創作,從而達到深化教學交流內容的目的。
三、運用思維導圖深化教學交流內容的實施路徑
(一)導讀課運用思維導圖為交流課打好基礎
導讀課發揮著基礎作用,可以向學生講授思維導圖的概念,示范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豐富閱讀經驗,提高閱讀能力。在導讀課上,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基礎閱讀目標,引導學生做出自我閱讀預期;也要提示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通過思維導圖構建文本框架,準確把握文本特點和主題,為交流課打好基礎。
首先,教師可以在指導課上展示名家對作品的評論,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發現《呼蘭河傳》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從而對《呼蘭河傳》進行多元化理解。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章節梗概的方式(如圖1所示),讓學生初步找尋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向,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此外,還可以對書中的關鍵概念進行闡述,引導學生關注本書的學術價值和人文價值。通過教師的多方指導,學生能夠對《呼蘭河傳》有大致了解,明確自己閱讀的方向,為交流課掃清障礙。
(二)鑒賞課運用思維導圖為交流課提供素材
鑒賞課主要是通過問題引領,促使學生主動鑒賞書中的情節,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完成情節梳理,體會書中蘊含的多重主題。在課前準備時,教師要在充分考慮學生閱讀基礎的背景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書中內涵并制作思維導圖,以問題為導向,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書籍,從而走入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鑒賞課上,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研討基本問題,通過制作問題剖析思維導圖等方式讓學生鑒賞書中的寫作思維,還應設計出貼近作者思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鑒賞書中內容與現實生活的契合點,進而準確把握作者的核心觀點。例如對《呼蘭河傳》中“大泥坑”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大泥坑”這個客觀環境所體現的社會環境進行理解。
從學生展示的思維導圖來看(如圖2所示),學生能夠從“大泥坑”這一事物的客觀特點去推敲其內在的社會環境,從小城的環境推知社會生活情境,可見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比較詳細與透徹,但是在文章理解的深度上仍需教師的指導。教師要堅持“以問題促思考”的主線,通過審查學生思維導圖判斷學生鑒賞課的上課情況,明確重難點所在,以便在交流課上進行適當的調整。
(三)交流課運用思維導圖深化交流內容
交流課主要通過思維導圖進行學生的思維訓練,引領學生相互交流,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新的思考,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當學生對書籍的重要概念、作者觀點有所體會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閱讀思路的開拓,提升思維層級。同時,運用思維導圖等高效的學習工具進行交流探索,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思維碰撞出新的火花,從而深化交流內容。
從學生制作的《呼蘭河傳》“人物形象”思維導圖來看(如圖3所示),學生能夠聚焦主要人物的品質和相關事件,但是對人物性格特點的總結和主要事件的概括仍需教師的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導圖對學生進行有針對的地指導,選取典型的思維導圖作為范例,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思維導圖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要求,力求使學生能夠利用思維導圖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
(四)混合學習運用思維導圖強化閱讀教學成果
通過導讀課、鑒賞課、交流課三種課型的學習,學生對《呼蘭河傳》一書有了比較深刻的感受,但是對書籍的探究不能止步于此。在閱讀《呼蘭河傳》整本書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線上閱讀和線下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室中設置思維導圖交流展板,創造班級共同討論的平臺。學生可以在思維導圖交流活動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成果,提升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的能力,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語文教師還可以倡導學生在線上、線下運用思維導圖與他人交流整本書閱讀成果,為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總之,《呼蘭河傳》是一部多元化、生動介紹風土人情的作品。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呼蘭河傳》整本書閱讀,不僅對語文基礎知識進行了梳理,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深化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更是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教師在帶領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應該盡量克服以往閱讀教學的弊病,研究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方法,鉆研《呼蘭河傳》的精神內涵,充分結合文本內容特點進行授課。教師應在導讀課做好引導,在鑒賞課做好提升,在交流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注意在混合式教學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多種方式學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閆玏.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2]王本朝.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本土化問題—《呼蘭河傳》閱讀筆記[J].文藝評論,2019(2).
[3]欒曉妹.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J].林區教學,2020(10).
【作者簡介】尹鳳媛(1971— ),女,廣西武鳴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
(責編 施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