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佳璘 高銘遙 張超越 張瑩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年輕化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我國1/4的大學生承認有過包括抑郁癥在內的心理疾病。而學業、就業、人際交往、戀愛以及家庭壓力等已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擾,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學校及社會關注的重點。
一、大學生產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一)進入社會前的期許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的主力軍、后備軍,很多大學生由于未達到心理預設目標,從而導致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大學期間,除平時繁重的課業外,為應對進入社會后就業的壓力、激烈的競爭,大學生還要考取各種各樣的證書,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還面臨著考研的壓力。在這些壓力下,大學生的心理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二)人際交往中的困惑
人際交往也是校園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大學生除了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外,還面臨著人際交往的種種困惑。大學相當于一個小型社會,許多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較弱,受性格的影響,甚至有許多大學生排斥與人交往,當與老師、同學發生矛盾時,不能及時的處理,消極情緒一直積壓在心里,久而久之,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的產生。
(三)情感困惑
大學生處于人生的轉折期,在情感方面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由于戀愛關系處理不當,經歷戀愛與失戀的痛苦體驗,給部分大學生帶來心理上的情感挫折與打擊,導致其產生愛情挫敗感,從而引發心情長期低落,甚至心理疾病的產生。
二、心理疾病救助情況調研
為更加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心理疾病的情況,筆者所在團隊以走訪和實地調研的方式訪問了多個心理醫院和心理援助站,采訪了多名心理主治醫師,并圍繞著醫生與醫院環境、心理救助站環境展開現場調查采樣。
(一)心理機構的運行模式概述
大多數治療心理疾病的醫院、科室和心理援助站的治療手段是醫生先與患者進行初步交流溝通,然后對患者做一些心理測評。而醫院的精神疾病分為器質性精神疾病和非器質性精神疾病,以器質性精神疾病為例,該疾病是由于內科疾病所導致的,如腦腫瘤和腦發炎有時會伴生精神疾病。在對患者診斷清楚后,制訂治療方案,進行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
醫院和科室在接到服務對象的求助或其他醫療機構、社區單位的轉接后,首先對求助者進行評估,判斷其是否符合開展服務的條件,評估后向患者提供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個案幫扶、電話咨詢、網絡互助等服務。
(二)心理機構運行模式的益處與弊端
1.以職業化和專業化為導向。無論是醫院還是心理援助站,其構成都是由專業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員組成,能夠為患者和服務對象提供專業、科學的治療服務。
2.隱私與保密原則。醫院和心理援助站都注重隱私與保密原則,患者和服務對象的信息和資料由專門的場所和人員進行嚴密保存,除本單位的專業人員外,不允許其他人查閱個案檔案。在得到患者或服務對象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對患者和服務對象進行錄像和錄音等記錄工作。
3.崇尚一對一面談。無論是醫院還是心理援助站在為患者和服務對象提供幫助時,都是以一對一面談為主要方式。提供服務的人員雖為專業人員,但不可避免都會讓患者感受到壓抑,給患者一種“我有病”的心理暗示與心理壓力,導致患者因太過緊張而對自己的一些情況難以啟齒,從而導致醫生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三、大學生心理疾病公益救助的意義
(一)有助于個人身心健康
心理疾病對個人的身心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救助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有助于幫助其恢復健康、走出陰暗,更好地適應社會,走向美好的未來。
(二)有助于學校實現立德樹人宗旨
包括抑郁癥在內的心理疾病患者目前正逐步向低齡化蔓延,越來越多的學生產生心理疾病,且很難被發現。心理疾病公益救助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給予及時的救助,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校良好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難免產生一些心理疾病,嚴重的甚至患上抑郁癥。為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及時的救助,猶如春風化雨,可以為他們消除“心理阻力”、帶來“心理動力”,從而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之中。
四、大學生心理疾病公益救助的對策
(一)普及相關知識
通過高校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渠道為心理疾病患者普及相關知識,幫助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對自身的情況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幫助他們做到自我發現、及時治療。
(二)呼吁社會關注
通過心理疾病患者康復的故事,告訴大學生心理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呼吁社會更加重視心理疾病,重視對包括抑郁癥患者在內的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的關愛。
(三)出臺相關政策
首先,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以保障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的隱私和安全。其次,政府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大對心理醫院和援助站的資金投入,出資建立心理疾病公益醫院等,加大對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的關愛和援助。
(四)吸引企業參與
建立政府與企業的合作機制,通過向企業頒發慈善證書、榮譽獎牌等方式,吸引企業多做相關慈善活動,出資參與心理援助站的建設,參與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的救助。
(五)加大技術研發
各醫院、科研所加大對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的追蹤和調查,提高心理疾病藥物的研發速度,提升各醫院的治療技術和方法,有效幫助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使其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柏敏麗.消化性潰瘍合并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研究新進展[J].右江醫學,2016,44(04):465-467.
[2]孫莉娟.抑郁癥群體在大學生中分布的特征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08):153-154.
[3]劉輝.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臨床早期特征研究[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6,37(04):406.
[4]李慧.高職大學生抑郁癥成因和預防機制探究[J].家庭科技,2020(11):34-36.
[5]張瑩.大學生常見心理困惑及應對策略[J].心理月刊,2020,15(06):17-18.
[6]賈萍.大學生抑郁癥個案分析及應對策略[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9(04):21-23.
【本文系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匿樹說救助抑郁癥患者公益計劃”(20201363807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