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潞
【內容摘要】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通過為學生培養良好的歷史解釋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能力和效率。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素養能夠有效地實現對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的整合,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通常情況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育需要從史料補充、多元解釋、因果推理、唯物史觀四個方面入手,強化學生對歷史課程內在邏輯與規律的了解。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解釋? 素養培育
引言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后,社會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變革與發展在教育領域作用的集中體現,是教育領悟結合時代發展趨勢進行自我改革的必然要求,現階段我國關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教學方法的研究已經由理論階段發展到了教學實踐的階段。在近年來新推出的歷史課程標準中,進一步明確了歷史學科對于學生歷史理解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客觀評價能力的具體培養要求,這同時也使歷史解釋這一素養的培養更加重要。如何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梳理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并把握其中的核心脈絡,形成科學嚴謹的歷史認知,是當前高中歷史教育中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內容。
一、高中歷史歷史解釋素養相關概述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歷史解釋是指對歷史現象的相關描述與解讀,而更為具體的說法是歷史解釋素養是覆蓋解釋主體的主觀觀點、相關史實與史料、歷史解釋方法論、表達方法與技巧、歷史解釋的最終效果等多方面的一種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歷史解釋主體的主觀觀點方面,一種觀點要求解釋主體做到全面、真實地再現歷史情景,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歷史不可能達到完全的還原,歷史解釋同時受到解釋主體的個人因素和時代背景因素的共同影響,這些就導致了在不同時期、對于不同主體來說,歷史現象有不同的解讀方法。在歷史事件的相關史料方面,面對大量的史料,需要利用科學的方法對史料進行篩選,保證為進一步的歷史解釋提供正確、堅實的史實基礎。在歷史解釋方法層面上,過去的史學觀點認為歷史解釋是對歷史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檢驗,以真實的歷史資料還原歷史真相,而當前階段,關于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解釋延伸出了說明緣由、解讀釋義、評價以及詮釋的內容,具體的解釋方法有因果解釋、合理解釋等。在歷史資料的表達方法與技巧方面,有學者認為歷史學應該有獨立、嚴謹的語言系統。除此之外,一些專業的學者提出了覆蓋定律歷史解釋、史觀解釋、量化解釋、心理解釋等具體的解釋模式和方法。
關于高中歷史學科歷史解釋素養教育的眾多討論,為具體的歷史教學實踐提供了更加多樣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正確的歷史解釋一定是建立在真實的歷史資料基礎上,對于復雜的歷史因素和歷史現象,要結合具體的時間背景,結合當前所能發現、還原的歷史要素,來對歷史事件和現象進行還原。通過對現存的歷史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辨析等一系列活動,來提高歷史解釋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從而達到真實、客觀地進行歷史研究的目的。使學生在高中歷史課堂中,能夠深刻把握一系列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背后的因果聯系與邏輯,在歷史學科學習深入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更加真實的歷史解釋。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素養的具體培養方法
1.以真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
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研究都無法離開歷史資料,歷史資料是現階段我們進行歷史學習的重要元素,歷史解釋的形成要以經過篩選與驗證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在高中歷史課堂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允許、鼓勵學生對課堂中所使用的二手史料進行質疑,并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合作探究活動,通過尋找相關的史料對質疑進行驗證,并使學生以經過驗證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形成更加合理的歷史解釋,逐步在學生腦海中樹立牢固的史由證來的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歷史觀點,配備不同的歷史資料,使學生在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歷史資料中進行辨析與評價,打破學生對于具體歷史時間的固定認知,使學生能夠學會在真實的史料基礎上解讀歷史事件,而不是通過他人的歷史觀點和主觀臆斷。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中,一些歷史教材以“主炮曬衣”事件作為批判晚清軍備松懈、政權腐朽的證據,但實際上這一事件只是來自東鄉平八郎的道聽途說,這一說法并沒有相應的歷史資料證實,不少學生卻對這一說法深信不疑,這完全違背了歷史學所提倡的質疑精神,在未加證實的歷史資料上建立起的歷史解釋即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能保證其正確性。同樣,在一些近代史書籍中,經常使用章太炎的征婚廣告來表現民國時期移風易俗的社會狀況,但實際上根據這一史料所進行的歷史解釋并不完全正確,根據歷史學領域對于章太炎相關的一手史料研究,章太炎的婚姻觀念仍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嚴重影響,這與這一史料所展示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進行歷史解釋時就,一方面要確保歷史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證歷史資料的完整性,從而得出更加接近歷史真相的歷史解釋,減少歷史學習中學生先入為主的情況。
2.進行歷史情境的創設
高中課堂中的歷史教學是由一個個單一的歷史資料拼湊而成的,如何使學生形成整體的歷史觀念,將零碎的歷史資料進行整合與串聯,使學生針對具體的史料做出良好的判斷,更加深入地理解客觀歷史是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為了增強學生對于史料的理解,對于具體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的代入感,可以進行具體歷史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更好的課堂氛圍與條件。具體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借助現代化的信息設備,以多種方式進行史料的展示與成效,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條件。為學生進行各種歷史現象與事件的探究提供充足的資料,從歷史背景、史料性質、解釋主體的時代背景、社會地位與立場、具體的解釋方法論等多方面入手,引導從多個史觀的角度進行史料的解讀,并根據所學習的知識,提出新的問題與理解,最終形成學生獨自進行歷史解釋的能力。如在高中歷史“羅馬法”這一章節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羅馬法庭、羅馬法表、羅馬法案、羅馬法執行記錄文獻等,并組織學生根據課本以及教師提供的資料,進行羅馬法庭模擬,具體了解羅馬法庭的運作流程,深入學習羅馬法的特點。在學生進行資料閱讀以及探究活動之前,教師可以設置具體的問題,連接羅馬法案由大規模保留習慣法到逐漸形成成文法的全過程,最終使學生對羅馬法的形成對于世界法律體系的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結論有充分的認知與了解。在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時,同樣要保證歷史資料的真實性,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了解不同的歷史解釋觀點,探索不同主體、不同社會背景下歷史解釋產生差異的原因,使學生明白歷史解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3.以任務探究活動推動課堂進展
一項歷史資料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歷史探究任務下,同一項歷史資料能夠展示多方面的歷史信息,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教師進行課堂探究任務的設置,一方面通過不同的問題與探究任務對歷史資料中的歷史信息進行充分開發與應用,另一方面通過具體任務與問題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使教師能夠更有效地把握課堂進度。在高中歷史課堂做好探究任務設置需要注意幾個方面:首先,探究問題與任務切忌求偏求怪,要充分結合高中歷史知識點與考核要點,保障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其次,整節課的問題與任務設置要形成良好的內部關聯,建立起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邏輯,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堂教學中去,并以教師的問題與任務為線索,形成整節課教學內容的有效串聯。最后,問題與探究任務的設置要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和探究任務的推動下,主動地進行歷史資料的翻閱與查證,形成科學、合理的歷史解釋。學生在進行歷史資料、教學資料的翻閱過程中,能夠逐漸深入了解科學的歷史解釋方法與技巧,鞏固學生的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培養。例如在高中歷史“古代中國政治制度”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探究任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世襲制與宗法制的聯系與區別,引導學生收集能夠集中體現這兩種制度各自特點的歷史資料,使學生對具體的歷史制度有更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設置“如何你是皇帝,應該如何實現權力傳承與過度呢?”這樣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讓學生通過在歷史中獲得答案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4.以知識點的對比促進學生知識系統的形成
歷史學科的學習不是零碎的歷史知識點的記憶,而是要以單個的歷史知識點為基礎形成整體性的、宏觀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樣學生在進行歷史解釋時,就能夠避免出現對教材上的觀點生搬硬套的情況。通過形成歷史知識點之間的縱橫對比,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歷史知識點的串聯,提升學生獨自完成歷史解釋的能力。例如在“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這一章節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對不同時期的維新派、革命派和無產階級思想進行對比,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不同階段中我國社會思潮的變革。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選擇不同思想的代表人物為例,如梁啟超代表的維新派、鄒容代表的革命派、陳獨秀代表的無產階級思潮,使學生能夠形成對我國近代各個階段發展之間的聯系。
結語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目的。高中歷史課程中,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是希望學生能夠在高中階段養成良好的質疑精神、求證態度、尊重歷史的品質,使學生逐步形成獨立、科學的價值觀念,讓學生能夠勇敢地表達自身的觀點,形成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向陽. 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策略初探[J]. 教學與管理,2020(15):115-117.
[2] 徐飛.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07):60-61.
[3] 張翅. 歷史解釋素養在歷史教學中的功能體現[J]. 電大理工,2017(04):59-60.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斜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