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內容摘要】對于奮戰在教育一線的工作者而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是基礎,而引導學生如何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才是關鍵,鮮紅的一百分是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基礎的理論知識而建造出一座知識大廈才是最終目的。在新時代教育理念背景下,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數學的工具性,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為學生滲透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熟練應用數學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促使學生通過數學思維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本文筆者將具體實例,就初中數學如何促使學生樹立應用意識展開詳細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 應用意識? 學以致用? 教學策略
新時代確立了教育價值選擇的新坐標,教師要想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首先需要意識上發生改變:“做一名人民教師,我的使命不僅僅是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更應該引導學生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利用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改正好高騖遠的心態和眼高手低的做法,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時俱進,以開放性的思維學習數學理論知識,并且樹立應用意識。教師只有促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才能夠讓學生領悟數學的應用價值,并且逐步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習數學的欲望,最終提高數學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一、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全方面落實各個教學環節
在傳統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教學模式,學生只是一味地在下面認真聽講、做筆記、抄例題,似乎每節課的教學模式都是相同的,鑒于上課時間有限,而教學內容繁多,教師大多采用開門見山式教學模式,不做任何鋪墊,直接開始講述理論知識,簡單講述完畢后強調考試重點,之后引導學生看書上的例題,布置作業,然后下課。學生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常感到疲憊乏味,這不僅僅是由于傳統數學課堂模式單一,也是因為學生認為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沒有用處,因而學生將上學數學視作“完成任務”,將寫數學作業視作“為了考試”,這種想法自始至終都是錯誤的,可謂是教育事業的悲哀。
為了挽救這種局面,也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數學觀,教師自身首先需要從思想上進行改變,教師首先不能認為數學只是一門學科,要認識到數學極強的應用性,其次,需要在教學環節中逐步滲透這種意識,在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依據時代發展和自身經驗,將應用意識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深深埋下“應用”的種子。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數學應用意識是指應用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心理傾向性,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通過基礎的數學知識而認識到其應用價值,并且在遇到普遍數學現象時,能夠第一時間反映到自己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理論,嘗試用數學知識解釋數學現象或者解決數學問題。”之后教師需要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懂得如何靈活地在課堂中通過創設問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數學情境鏡中觀察、類比、猜想、發現,同時,教師還要在學生產生疑惑時及時運用生活實際中的數學現象來為學生進行解答。此外,教師還需要通過提前準備通過互聯網為學生篩選結合生活實際的具體例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生活實際中數學知識的應用。知識來源生活,卻高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簡單的兩個字眼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上文提到“很多學生之所以不重視數學課,是因為覺得數學與實際生活沒多大聯系,對今后的生活沒有很大幫助”,事實上,這都是因為學生沒有發現生活實際中的數學現象,初中數學教師也沒在課堂上為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導致學生總是以為“知識來源于課本”,學生因此覺得數學極其遙遠,更不用談如何應用。那么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應該在了解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生活實際,以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展開探討,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知道數學并不遙遠,數學就在身邊。
以《平面直角坐標系》這部分內容為例,本節課教師需要教會學生理解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有關概念,并且能夠正確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明確位置和坐標的關系。在講課之前,教師首先要引發學生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種類似于利用數軸確定直線上的點的位置的方法來確定平面內的點的位置呢?”問完問題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給予學生兩分鐘自由討論時間,之后自己不做任何講解,也不要求小組匯報,留有一定的懸念。之后教師為學生講故事:“法國數學家笛卡爾有一天生病臥床,突然看見屋頂上了一只蜘蛛,順著蜘蛛網滑下來,又順著蜘蛛網爬上去,他突然想到是否能夠通過記錄每一個位置來確定蜘蛛的路徑,有通過怎樣的方法才能記錄蜘蛛的位置呢?”大家是否能夠想到自己座位的排法、去電影院看電影時座位的選法、在地球儀上找某一個地區的方法呢?其實以上此類現象都應用了坐標系,而前兩者則應用了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也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在生活中最廣泛的應用,笛卡爾最終通過蜘蛛的運動而發明了平面直角坐標系。教師為學生介紹完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實際應用后,之前設置的問題也就不攻自破,學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
二、創造具體數學情境,使學生根據所學解決問題
根據人類的認知規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現象之后,接下來就應該創設具體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聯系所學習到的數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思考,最后通過大腦的整合來解決數學問題。需要強調的是,數學情境的創設十分有助于學生迅速進入數學世界,以數學思維看待和思考問題,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體會到妙趣橫生的數學課堂,還有助于緩解課堂氣氛。教師在創造具體數學情景時,可以依賴互聯網等教學設備,讓現代科技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數學情境,從而更加快速高效地解決數學問題。
以《概率初步》這部分內容為例,本單元教師需要通過制造具體情境,促使學生理解一個事件概率的意義,并且能夠求出一個事件的概率,運用概率的意義判斷某個事件發生的公平性。那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單元的特殊性,為學生創造具體的數學情境:“端午節前爸爸去超市購買了大小和質量都相同的火腿粽子和豆沙粽子若干,放入不透明的盒子中,此時隨即取出一只粽子是火腿粽子的概率為1/3,媽媽發現小亮喜歡吃的火腿粽子偏少,第二次媽媽又去買了同樣的3只火腿粽子和1只豆沙粽子放入同一盒子中,這時隨機取出的一只粽子是火腿粽子的概率為1/2。”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進入這個數學情境,設想自己就是小亮,置身于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來思考數學環境中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之后讓每個小組提供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提供變式,改變具體情境,引發學生再次思考:“若媽媽從盒中取出火腿粽子2只,豆沙粽子4只送給爺爺奶奶后,再讓小亮從中任取2只,問恰好有火腿粽子豆沙粽子各1只的概率是多少?”在具體情境下,學生能夠迅速反映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聯系所學,通過假設以及列表的方法計算相關概率。
三、利用網絡篩選題目,選擇結合生活實際的題目
對于初中數學而言,教學內容其實并不很多,教學難度也不是很大,教師充分準備,學生認真聽講,可是教學成果并不顯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練習大量的數學題目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效果,這是因為教室在篩選題目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傳統課堂上,教師選擇的題目大都題干精煉,學生練習的題目也是如此,長此以往,學生會認為數學就是代數和幾何。教師需要利用網絡為學生篩選合適的題目,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練習貼合生活的題目,進而學生明確數學課堂所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教師在篩選題目時需要注意少而精,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以《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這部分內容為例,本節課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夠建立起二次函數的數學模型,建立起抽象數學與精彩生活之間的橋梁。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進行題目的篩選,例如:“B船位于A船正東26千米處,現在A、B兩船同時出發,A以12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行駛,B以5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朝正西方向行駛,何時兩船相距最近?最近距離是多少?”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設想具體的情境,之后告訴學生這個生活實際中的數學現象可以用今天所學的二次函數進行解決:“根據題意作圖,設經過t小時之后,AB兩船分別達到,距離為S,根據題意和圖形列出相應的關系式進行求解”;第二問則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利用二次函數求最值,求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之后,通過配方法變形或利用公式法求最值。教師為學生講完“最值”的例題之后,可以為學生講述“拋球”例題:“一次足球訓練中,一個球員從球門正前方10米處將球射向球門,當球飛行的水平距離為6米時,球達到最高點,此時球里地面3米,已知球門高度為2.44米,問球是否能射入球門?”這道題緊貼生活實際,喜歡踢球的學生會迅速進入狀態,認真考慮,通過教師的點撥后解出答案。同時,教師以此種方式引導學生練習題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強化鞏固知識,還能夠促使學生在今后的相似情景下想到二次函數并且有效運用,提高運用意識。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黃金時期,教師有義務在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促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真諦與內涵,將數學這門學科的科學性和工具性在生活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僅通過口述讓學生樹立應用意識,而是應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以趣味情境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深刻領悟到應用意識的內涵,幫助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筆者堅信,隨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初中數學會取得更加矚目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殷惠琴. 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策略探討[J]. 中學教學參考,2016(14):55-56.
[2] 朱強.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的策略研究[J]. 新課程,2020(37):201.
[3] 李輝彬. 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能力[J]. 新課程·下旬,2017(4):192.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王官集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