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勞動教育在教學領域中的地位不斷增加,同時也促使其教學方法不斷創新。但就目前來看,我國教育單位在勞動教育上的認識仍舊存在相應的不足之處,因而導致勞動教育成效并不良好,難以有效切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尤其是在七年級實行的勞動教育,并未和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做出有效銜接。面對此種情況,教師應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著手,以此來更好地貫徹落實勞動教育。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
引言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特別強調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蹦壳埃瑒趧咏逃鳛槲覈娼逃胸酱a齊的短板,需要不斷地探索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以回應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當前,社會與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勞動教育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但是勞動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曾肩負落實勞動教育的重任
課程始終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新中國成立后很長時期,我國的中小學教學計劃中都設有勞動教育必修課。2001年我國啟動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豐富和完善課程結構,在國家課程方案中增設了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同時為減少課程門類、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將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與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一并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中。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落實勞動教育的重任。國家隨后頒發的相關文件也一再強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要載體。2015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曾發布過《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開足開好。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落實勞動教育的方法
2.1課程設置
勞動教育曾以“手工課”“實習”“生產技術課”“勞動技術課”等課程形成存在。如今課程數量越來越多,課程內容越來越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涵蓋了家政、農事、手工、園林藝術、職業體驗、創新科技、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小學的“四結合”較好地總結了勞動教育的內容:德育養成類勞動、家庭教育類勞動、職業技能類勞動與創新教育類勞動。由此看出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內涵已從僅注重學生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的養成延伸至注重學生勞動、科技、創造等綜合素養的養成。
2.2尊重學科本身規律,分層建構勞動課程體系與內容
由于勞動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學校在建構課程時應充分尊重學科本身的規律,要分層次、分角度構建勞動教育體系與內容。首先,重視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培養的教育。這一階段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在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眾所周知,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勞動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先要有正確的勞動觀念與態度,才能養成勞動習慣。因此,教師應從小事、細節入手,培養學生勤勞、勇敢的良好品質,通過勞動教育,為學生的一生打好底色。其次,加強學生勞動知識的掌握和勞動技能的鍛煉。這一階段最核心的任務是使勞動知識的傳授與勞動技能的訓練深度融合,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當學生已經樹立起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時,對學生進行勞動知識的傳授,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知識和掌握勞動技能。教育者通過單元教學的方式向學生講解勞動知識,與此同時,使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切身體會勞動的過程,并在勞動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所學知識。最后,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通過構建不同層次的勞動課程體系,使學生樹立勞動態度、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知識、獲得勞動技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能夠幫助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個人價值、獲得自我完善。
2.3具身校園勞動環境建設
杜威(JohnDewey)強調兒童內在稟賦的同時又強調“交互作用”,將有機體與環境、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視為有意義的“經驗”;經驗本身包括存在于人和他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主動關系。校園勞動教育的離身困境突破在于打破教學時空對于學生的限制和束縛,構建一種與學生有機互動的勞動環境,讓學生與環境和情境共生。首先,打造勞動教育的實體環境。比如基于陳鶴琴“活教育”打造校園環境,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到勞動中;在校內開展種植園,小學生通過實踐參與,可以了解植物種植過程和生長規律,掌握栽培和養護技能。在校內打造勞動、勞技教育課程的實踐基地,構建以“做”為中心的手工坊、廚房基地,聯通其他科目互相滲透;把兒童的視野從書本移向大自然、大社會,培養他們與環境互動的能力、創造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利用現代技術打造虛擬的勞動空間環境,讓學生能夠多途徑參與勞動。利用互聯網技術模擬逼真的云端植物種植、動物飼養、交易市場等虛擬環境,讓學生跨越時空局限,便捷置身在勞動的情境中,感受勞動的過程和意義。不管是實體環境還是虛擬環境,在特定的勞動環境中,學生能夠調動已有的經驗和感知,更好地整合自己的身體與環境產生互動,從而釋放出更大的勞動潛能和勞動創意。
結語
通過活動,學生進一步樹立勞動意識,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學會力所能及的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的快樂,讓勞動成為生活習慣。同時,把家庭的力量轉化為班級勞動教育的指導者、協助者,將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勞動技能向家庭延伸,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勞動價值觀[J].人民教育,2017,(9).
[2]馮剛,劉文博.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12).
石家莊市青少年社會綜合實踐學校?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