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虹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儒家文化最為核心,儒家思想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至今依然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筆者從2019年前往韓國成均館進行釋奠禮的實地考察至今,通過拍視頻、訪談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成均館的釋奠禮,并通過廣泛收集課題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找出了成均館“釋奠禮”在儒家文化中的出處,進而得出成均館與儒家文化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的結論,為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鋪平道路。希望通過深入挖掘儒家文化在海外傳播的價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
關鍵詞:文化涵化;儒家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9-0035-03
儒家文化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我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還遠播海外,同樣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我國的儒家文化對韓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韓國成均館在開展過程中吸收、借鑒、融合了大量的儒家文化,逐漸形成了具有韓國特色的文化。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范圍十分廣泛,在韓國,到處均可看到具有儒家文化的現象,在韓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文化的交流,有效促進了中外兩國的社會發展,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一種文化涵化。韓國成均館是韓國重要的儒學研究中心,是我國儒家文化在韓國傳播的一個代表,本文研究了成均館釋奠禮的形成,發現成均館與儒家文化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進一步研究了韓國成均館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表現。
一、韓國成均館釋奠禮的形成
研究我國的儒家文化對韓國成均館的影響,需要深入觀摩韓國成均館的釋奠禮,系統地了解成均館釋奠禮的全流程,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找出與《周禮》記載的異同,分析韓國成均館釋奠禮中禮儀變動的原因。
韓國成均館釋奠禮的歷史悠久,1397年開始建造成均館,經過一年五個月才建成,之后遭受了多次損毀,又重建、重修,經過多年歷史的洗禮,最后形成了如今的布局,如今的成均館建筑主要包括大成殿、神三門、東西兩廡、東末門、西末門、東神門等。成均館在建立時就被賦予了祭祀孔子的職責,釋奠禮更是延續至今。成均館釋奠禮一般由國王遣官以國王的名義舉行。獻官由正二品官員充任,亞獻官、終獻官分別由堂上正三品和正三品官員充任。國王有時也親自舉行釋典禮。在歷史記載中,高麗時期的仁宗于1129年“幸國學,釋奠于先圣”。朝鮮時期的世宗于1429年秋“率王世子幸學謁圣,世子行亞獻禮”。成宗于1477年8月“幸成均館,釋奠于文宣王”。這是韓國成均館釋奠禮的進程及價值。以此為基點,可了解韓國釋奠禮的展現形式、流變、社會影響及時代價值[1]。
從成均館的名稱來看,“成均”二字取自周禮“成人才之未就,均風俗之不齊”,意思為培養人才,教化民風,可見成均館與中國禮儀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從韓國祭祀孔子的歷史來看,從新羅王朝開始,就有了祭祀孔子的活動,新羅王朝的祭祀仿照唐朝的祭祀制度,其中的釋典禮成為固定的、制度化的文廟祭祀禮制??梢婍n國成均館釋奠禮與中國禮樂文化之間的淵源。我國的儒家文化在東亞的傳播是儒家基本義理與各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過程,韓國成均館的釋奠禮同樣具有強烈的民族化特征??傊?,韓國成均館與儒家文化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受到了我國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
二、我國的釋奠禮現狀概述
孔子的先秦偉大教育家的身份使得釋奠禮在祭孔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傳統文化不斷發揚的今天,我國各城市舉辦的祭孔典禮也在不斷增加,如曲阜每年均會舉辦祭孔大典;衢州作為南孔圣地,自2008年始,南宗孔氏家廟每年會邀請外國孔子學院院長來衢州參加祭孔活動,至今已有四十多個國家孔子學院的院長參加過“南孔祭典”。
我國在釋奠禮的恢復及演繹中,需要從歷史發展、現實呈現出發,吸收、借鑒以往的有益經驗,結合當前我國各地釋奠禮的舉辦情況,提出具有參考意義的對策,如我國可將釋奠禮與教師節融合起來,凸顯孔子至圣先師的地位,以表現尊師重道的價值理念。又如,注重傳統禮儀的繼承與發展。以樂為例,釋奠禮需要奏琴、瑟、笙、簫、塤、編鐘、編磬等古典樂器,并表演佾舞,如東林書院2016年第一次恢復釋奠禮,2018年恢復了古禮樂,2019年又恢復了佾舞。經過四年的努力,東林書院的釋奠禮樂得到了全面恢復[2]。通過上述方式,能使我國的釋奠禮得到更好的傳承、發揚。
三、韓國受儒家文化影響分析
(一)相關文獻資料概述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實地考察,了解成均館的創辦背景、發展歷程以及其在儒家文化的韓國傳播中所發揮的作用,相關文獻資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古代典籍史料
成均館的地位等同于我國明清時期的國子監,李朝史料中與成均館有關的為數不少,這為研究提供了基礎性資料。
2. 韓國今人著作
成均館延續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在韓國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韓國學者對成均館的研究文獻非常之多,其中不少已經被翻譯成漢語,是了解韓國成均館的重要文獻。陳晟秀、高英姬的研究重點闡釋了成均館在祭祀先賢以及培養人才中的作用。然后將研究的重點落在成均館儀禮文化的分析與探討上,分析了釋奠祭儀禮的由來、種類、釋奠佾舞的樂章歌詞。金起和、樸姿垠、姜雪今的研究從文化產品的角度分析了文廟釋奠祭禮及其價值。研究將韓國文廟釋奠禮的文化產品分為表演文化產品、教育文化產品、藝術文化產品,并對每個類型文化產品的代表樣式做了介紹,如《釋奠大祭樂舞公演》、《有解說的文廟佾舞》、舞蹈劇《孔子》,在深入分析文化產品文化價值以及社會教育功能的基礎上,指出了其經濟價值。
3. 國內學者研究
首先,隨著中韓交流的不斷深入,國內有關成均館的研究資料也在逐漸增加,為課題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大量素材。其次,禮樂文化研究也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可參考的資料。禮樂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根據《禮記·樂記》的記載:“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再次,以成均館的釋奠禮作為研究的重點,系統研究其展現形式、歷史流變、社會影響以及時代價值,從儒學傳播的角度出發,分析探討我國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以及對其產生的作用。趙榮光(2010)以韓國成均館的釋奠禮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釋奠禮與儒學文化的關系,研究在文獻分析與實地調查的基礎上,肯定了韓國成均館釋奠禮模式的價值與啟示意義,并從儒學文化的現實生存以及未來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孔廟釋奠禮的雙重認識標準,主張嚴肅并嚴格厘清、界定相關制度、禮儀、樂舞、服飾、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體事宜,如舞用“八佾”,服用明裝。
(二)韓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分析
首先,韓國是東亞國家中最早傳入儒學的國家,也是受儒學影響最為深刻的亞洲國家之一,禮樂文化在韓國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二戰以來,韓國開始了去漢化,如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隨即頒布《韓文專用法》,1970年起,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在其后的十年間,韓國的出版物上幾乎再無漢字。但禮樂文化的影響并沒有隨著去漢化而被消除,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被保存了下來,成均館則是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中最為重要的載體,受到了我國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
其次,在韓國成均館中,教育方面也深受我國儒家文化的影響。第一,在韓國學校現有的《道德》課程內容描述中,在不同層次的教育中融入了我國的儒家思想內容和價值;第二,通過對現代教師教育方法的演練分析中,指出了儒家思想對韓國成均館的深遠影響和意義,其中,運用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內容。
此外,對于我國儒家思想,給韓國社會教育造成的影響,有三方面的文獻研究內容。分析我國儒家思想對社會人士的人性教育、行為教育和企業教育。揭示了在韓國現實社會人際交往、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是如何運用我國儒家思想來培養人性、美德和良好行為的,展現了當代韓國社會教育中儒家大眾化的現狀,并闡述了我國儒家思想在韓國社會教育中的優越性和影響的普遍性。
四、應用價值及創新點
我國目前正值傳統文化全面發揚的時期,儒家文化是最為顯著、最易呈現出來的傳統文化。研究成均館文廟釋奠禮是開展一系列我國儒家文化對外傳播研究的最佳切入點。中國是“禮儀之邦”,《左傳》有言,“在祀與戎”,其中的“祀”,就是“祭祀”,“祭祀”是五禮中的“嘉禮”最重要的呈現,而在文廟祭祀先師,是為“釋奠禮”。目前我國在藝術界、文藝界對于禮樂概念或者理念的關注還應提高,但在學術界已經有不少學者在理論層面對其展開了深入研究。
禮樂的形式內容包括禮儀、音樂。我國非常重視禮樂,禮是指各種禮節規范,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禮樂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雖然現代工商業科技的發展,使得傳統的“禮樂文化”受到商業文化的沖擊。但是,傳統的“禮樂文化”在如今還是能起到升華人類道德,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古為今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像生命的延續一樣不可中斷[3]。
在東亞國家,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國家大多有文廟、書院等眾多儒家文化廟堂,每年的祭祀活動也按照歷史沿襲下來的慣例進行祭祀活動。韓國各地每年均舉行各類禮樂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是韓國成均館大學舉辦的“釋奠禮”。韓國受到我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其社會影響是否有變化,與韓國經濟繁榮的關系,都值得學界加以研究。
此外,筆者身處孔孟之鄉的鄒魯大地,“鄒魯”是“文教興盛、崇文重教”的代名詞,鄒魯等地所傳承的儒家儀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頭之一。該地所形成的禮儀,已經成為華夏文化的一種標桿、規范,用來引導人們的向善,成為文化的典范。深入研究本課題對“禮樂復興,鄒魯先行”有很好地推動作用[4]。
本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從我國儒家文化對東亞國家的影響力出發,以韓國為例,通過對韓國普通社會、中堅力量群體、韓國部分禮制空間的表現及影響的調研,理順了從明代開始,以“釋奠禮”為主的中華儒學禮樂對韓國社會各個層面產生的積極影響,直至今日,儒家文化在韓國當代社會的表現及影響力。第二,從韓國釋奠禮與山東孔孟之鄉的傳統釋奠禮分析,尋找儒學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所產生的流變,對我國禮樂文化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5]。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韓國成均館釋奠禮和中國祭孔大典的研究,從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來講,有利于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孔子作為至圣先師,他的儒家學說和教育思想,無疑是他留給社會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國家的發展需要傳統文化的發揚,從某種角度來說,孔子就是一面精神旗幟,既可以向國際輸出我國的優質傳統文化,也可加強我國與東亞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在儒家文化的輸出和發揚下,國家之間交往會更加緊密、融洽。
其次,研究祭孔典禮能強化對中國傳統禮樂文化傳承保護的意識,讓我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強有力的主導作用。東亞各國文化同根同源,在21世紀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往更加緊密,從文化旅游的角度來講,能借助孔子和祭孔平臺催生出更多的文化旅游熱點。從國家關系來講,有利于發揮我國儒家文化的作用,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往來,從而加深我國與各國之間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舒暢. 文化涵化視域下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及影響研究[J]. 中華文化論壇,2015(04):39-42.
[2] 龔小峰. 歷史與現實:儒家文化對韓國的影響[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S1):119-124.
[3] 王嘉胤,曹順慶. 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與文化變異[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1):12-16.
[4] 史少博,姜虹. 韓國利用儒家思想進行“孝”教育[J]. 社會科學戰線,2010(03):9-12.
[5] 李明珠,楊蓉. 繼承與超越:儒家文化對韓國法律的影響及其現代啟示[J]. 長春大學學報,2018,28(06):91-96.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