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村地區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制定激勵制度,是為了通過激勵機制運作的形式協調學生個人因素,驅動學生積極而主動地參與到校園生活的各項實踐環節之中,從而促成學生實踐效率的提高,使其真正在高效實踐之中實現個人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為了使教師在農村地區教學中更好地構建激勵機制,切實落實激勵制度以輔助學生的實踐,教師應首先對制度制定的具體原則做好分析工作,真正形成具體的規范以輔助后續班級管理工作中具體制度,并以科學原則切實保障激勵機制的可行性,以此切實為學生的高效實踐構建良好的制度體系,切實推動學生的高效成長。
關鍵詞:農村地區;中小學班級管理;激勵制度
建立激勵制度是素質教育改革實踐中教師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嶄新系統工具,通過班級中具體激勵制度的制定以及其機制的實際運作,學生的多項心理因素將真正在激勵的作用下得到協調,從而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校園生活的各項實踐環節中去,真正成為實踐的主體,最終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最大化提高。在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尚處于應用激勵制度輔助班級管理的初步嘗試階段,這一階段中教師所建立的激勵制度呈現出了較強的無序性,這是由于教師在激勵制度構建前缺少了原則分析這一環節,導致激勵機制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漏洞百出,難以真正發揮出制度本身的積極教育意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該首先結合教育實踐以及學生特征做好激勵制度制定原則的分析工作,為激勵機制的優化打下重要基礎。
一、強調主體性原則
班級激勵機制的建立本質上是服務于學生當前實踐需求的。這需要教師在實際的農村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能夠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實踐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以尊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主體性為基本原則,做好班級管理激勵機制的建立工作。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激勵機制才能真正作用于學生現階段的心理環境,真正滲透在學生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激勵學生產生積極的實踐參與心理,使學生能夠最大化地參與到課堂實踐環節之中,使學生以較強的主動性真正成為實踐環節的主體,從中獲得更為良好的實踐體驗,最終真正實現多方面實踐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驅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的中小學班級學習管理工作中,教師即可以通過構建榜樣激勵機制的方式,在班級中通過表揚、組織先進學習代表進行學習經驗分享等活動,在班級范圍內樹立學習環節中的典型代表,通過正向鼓勵以及給予表現機會的方式真正強化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作用,激勵學生積極的在學習領域中向榜樣學習,并在爭當榜樣的心理作用下真正主動的參與到學習實踐之中,真正成為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主體角色,最終實現學習效率的切實提高。在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班級中,學生相對而言更加渴望受到外界的關注,通過對學生這一心理的分析以及利用構建尊重學生主體性的榜樣激勵機制,將真正對學生的積極學習心理因素進行調節,從而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真正實現了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遵守公平性原則
激勵機制本質上是對學生心理因素進行調節的教學管理系統,因此激勵機制的建立應該始終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心理需求,以此使學生能夠從內心中接受激勵制度的具體內容,認可激勵制度從而真正受制度內容的激勵,最終在機制的運作中實現實踐心理因素的調節,真正提高實踐效率。為此,教師在激勵制度的制定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并始終堅持公平性的原則,使機制的運作真實性得到保障,從而最大化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為學生的高效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量。
例如在情感激勵機制的建立過程中,農村地區教師應該始終對班級全體學生保持關注,并做到一視同仁地向學生提供情感上的正向支撐,以此以教師的鼓勵、表揚等正向情感的支持使學生的學習、勞動等實踐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則應始終堅持公平性的原則,即在某一環節中教師應該給予不同學生以相同形式的情感激勵,以此避免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落差,極大地降低情感激勵的實際效力。如教師在發現學困生學習成績出現進步后會對學困生進行及時的表揚與鼓勵,使學生能夠在教師正向情感的激勵作用下認同自己在學習實踐之中所做的努力,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實踐之中。而后,教師也應對班級優等生的學習情況保持關注,在學生出現進步或是保持良好的情況時教師不應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而是以公平性原則同樣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使學生能夠在同等的情感激勵作用下平衡心理,并同樣在認可中更為積極地投入到后續的學習活動之中,最終實現全班學習成績的同步提高。
三、注重適度性原則
另外,在激勵機制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還應始終注重以適度性原則執行激勵機制。這是因為激勵機制運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動學生的成長,如果激勵機制過度執行,學生則會將激勵導向的目標達成作為自身的根本實踐目標,從而出現過猶不及的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例如農村地區教師常常在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通過構建獎懲機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具體的物質獎勵以及簡單的懲戒項目的方式激勵學生更為有效地參與到實踐環節之中。這就需要教師始終堅持適度性的原則,如在學生出現問題后,教師應適當給予學生以約定的懲戒,并在實踐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改正態度與改正效果,在學生真正改正自己的問題后,教師應及時減輕對學生的懲戒或是停止懲戒。以此適度執行獎懲激勵機制,學生將在靈活的實踐模式中以更積極的心態開展實踐,并真正以提高為核心目標,最終真正實現多方面綜合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展琳,楊新士.關于中小學班級管理中激勵機制的運用初探[J].中華少年,2019(10).
廣西馬山縣林圩鎮黃幡小學 韋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