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得在讀大學期間,有一門主修專業課,教導我們的是一位年過近七旬的老教授,每次在他的課上,從未發生過學生逃課或者睡覺,且從來不布置課后作業,期末所有學生成績還都不低于80分,這在我的大學生涯中是難于見到的,然而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位老教授是一位非常嚴厲的老師,但現實中卻是一位連織毛線衣等針線活都會的和藹老人。
關鍵詞:教育智慧;教育工作;課間
大學畢業后,我也如愿加入了教育隊伍中,從事跟老教授一樣的教育工作,由于剛步入的毛糙,到現在有些年的教育經驗,也會使用一些技巧與方法,特別是從王老師的著作《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中,似乎又看到了老教授的影子。
一、課前的十分鐘
在每一堂課之前,都會有幾分鐘的課間活動時間,同學們也都玩著各自喜歡的活動或者玩具,然而短短的幾分鐘,在上課鈴響起時,頓時被無情的一掃而空,必然會產生反向心里,使得注意力無法集中。如果能將同學在課間的興奮度延伸,那將極大提高同學的學習能力,猶如老教授,他在每一次的上課前,都會拿出十分鐘用來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藝術品,同時也會對該藝術品進行簡單的講述,分享自己的心得,慢慢地就將同學們的目光匯集在一起,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鋪墊。同理,我們也可以根據實際不同年級段的同學進行互動,將老師本身也置身于學生中,融為一體,并帶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使學生在玩的同時,也不會覺得課程的枯燥。
二、課中的二十分鐘
根據教育專家調查研究,98%的孩子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天才,也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弱智,那為何在98%的孩子當中,成績懸殊那么大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沒有聽進去,而40分鐘的一堂課,大部分學生只能集中“注意力”20分鐘左右。正如老教授的教學方式,如何有效地利用這20分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教學的質量,就要提高老師本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每一堂課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及跟進,著重有以下幾點:
1、授課內容要精準,重點要突出。想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鐘內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必然要突出本節課堂的重點,但又不能過于書面或者理解層面過高,否則學生很難能理解本節課堂的內容,因此,在編寫教案時,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吸收程度,并以此推進,最好能跟平常生活有接觸的事物進行引導,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課堂內容較多時,可以適當的取舍,不要一罐子搪塞給學生,這樣,不但起不了作用,還有可能引起學生的錯解,所以在篩選內容時要精準明確,讓學生即所學又能所得。
2、授課思路要清晰、內容要明確。有著清晰的教學思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課堂學習也會輕松自如,因此,老師在課前準備,要依學生身份進行思考。圍繞本節課堂重點內容,要層次遞進,并在課堂中適當與學生互動,不要讓班里的聲音只有老師的,時間久了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感,注意力也會被分散,所以,合理掌控時間,讓每一秒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3、授課板書要簡潔、畫面要美觀。猶如為什么漂亮的女老師往講臺上一站,總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因為漂亮給學生一種課堂的享受;為什么老師幽默的話語一出,課堂就會特別和諧、活躍?因為幽默給學生一種課堂的愉悅;為什么老師一手飄逸的字體,能讓學生嘖嘖稱贊?因為書法給學生一種課堂的熏陶。我在這里并不是要求所有老師要漂亮、要幽默、能寫一筆好字,而是指老師在厲煉自身的同時,還要在素質、涵養等基礎上表現出一種教育的技巧,這種教育的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老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因此,一份完美的板書,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同樣對教學也是很有幫助的,就如小孩子為什么都喜歡看動畫。
三、課后的十分鐘
一堂完整的課程,即要讓此簡單、高效,又要讓學生理解、深刻,這些都需要老師采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必要的合作與展示。因此,在最后的十分鐘,可以安排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案例的分析,與學生互動講解,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及運用,還可以鞏固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深化理解,以此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復習,倒不如在課堂上直接分解吸收,這也就是老教授為什么沒有課后作業的原因。
最后,借用王老師的話來自勉:“教育事業是復雜的,教育工作是艱巨的,教育精神是崇高的,教育方法是多樣的,我對教育情有獨鐘,我對教育孜孜以求。”同時,感謝陪伴、教育我一路走來的老師們,有他(她)們的辛勤付出,我們的校園才會更加活力、多彩。
參考文獻:
[1]龔天羽.讓案例“研究”真實發生——讀《教育智慧從哪里來》有感[J].江西教育,2020(05):72-74.
[2]朱小燕.變教書匠為教育的研究者——讀《教育智慧從哪里來》有感[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6(10):55-56.
[3]常秀巖.讓教育綻放智慧的靈光——閱讀《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一書有感[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5):82.
福建省泉州市龍西小學?洪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