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準分析學情是優化教學方式以更好地實施差異化教學的前提。本文從基于課程標準和基于學生學習方式兩方面談精準分析學情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精準?學情分析?具體策略
在以往的學校教案檢查中,筆者發現許多教師的教案中沒有“學情分析”這一欄,即使有,也是方法比較單一,多數是經驗性判斷。諸如“學生基礎不扎實,兩極分化嚴重”“學生對拼音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等籠統的一兩句概括,缺乏針對性,內容不明確,與整體教學設計割裂。這樣的學情分析形同虛設,毫無用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的課堂肯定是不切合實際的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2019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深化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就提出要將課堂教學作為改革的主陣地,優化教學方式,教學中要“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這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提出 “精準分析學情” 要求,可見它是當前復雜、多元、快速發展的教育環境的迫切需求。
“精準分析學情”的界定是,面對現有班級授課下的教學對象——班級全體學生,從學習目標出發,結合不同學生的準備狀態、認知能力、興趣特點與學習風格等維度,分類分析學生的學習差異與學習需求,能為設計課堂差異化教學活動提供科學依據。所以精準分析學情是優化教學方式以更好地實施差異化教學的前提。
那么教師如何精準分析學情呢?
精準分析學情的關鍵是教師根據自己任教班級學生的特點,選擇一個或若干個維度去研究學生的學情,切忌空泛、籠統、形式,方法是“分類分析學習差異與學習需求”。精準分析學情的角度有橫向的群體分析和個體分析,縱向的可以從學生對知識(基于課程標準)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多元智能等方面進行分析。
下面主要從基于課程標準和基于學生學習方式兩方面談談精準分析學情的具體策略。
一、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情分析策略
1、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對照課程標準,整體上把握學生所在年段的已知、已會,應知、應會。
研究學生的學習是與課標研究,教材研究聯系在一起的,當我們把課程標準的要求放在具體的學生、具體的教材中來研究的時候,教學目標才可能是精準的、合理的。因此,精準分析學情首先是要“以學定教”,深入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對照課程標準,把握學生所在年段的已知、已會,應知、應會。
2接著要摸清學生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強化新舊知識的聯系,確定教學起點。
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經驗,即學生學習該內容時所具備的與該內容相聯系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確定新課的起點,做好承上啟下、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工作。特別是數學科,知識系統性和新舊知識的連貫性特別強,教師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新舊知識點的聯系,設法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橋梁,運用尋找異同點、解剖典型、分析遷移方法來達到知識的同化與順應,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例如,老師在設計《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先對知識掌握新舊銜接進行分析:本課時的學習涉及比較多的基礎知識,特別是三角形三條高的畫法,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適當的復習。拼成平行四邊形之后,學生需要認真觀察才能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的三角形之間是等底等高的。對于基礎不夠扎實的學生需要指導他們動手畫一畫,摸一摸才能更好的發現和理解。由于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的具體做法及形狀類型多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好方法的指導。
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后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梢酝ㄟ^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3.分析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更需要學生的活動,只有教師教得最優化和學生學得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陶行知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都有自己一套學習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只有事先了解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才能創造出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4.分析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難點所在,才能制訂突破難點的教學策略。
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阻力往往會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困難與發展的障礙,教師如果能及時發現這些困難與障礙,并且能夠及時地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學生就能獲得真實的發展。
例如:六(1)班鄒老師在《只有一個地球》設計前對本班學生的學情從知識基礎方面進行精準分析:本班學生44人,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說明文,大多數學生對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連詞和副詞的使用方面,在如何得出“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這個結論方面,有部分學生會存在一些困難。教學時要做好適當的引導,先扶后放,逐層深入。
因為教師在備課中關注和發現了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障礙,具體分析這些困難和障得產生的原因,并做了相應的具體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突破了難點,教學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基于學習方式的學情分析
教師從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入手,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風格是受遺傳素質決定的,在后天學習環境中形成的、個體所特有的并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學習方式。
1.通過學習風格量表調查,把學生的學習風格分為以下四種形式:視覺型學習者、聽覺型學習者、動覺型學習者、混覺型學習者。
2.根據學習風格量表調查結果,結合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和訪談,綜合這三個方面確定學生學習風格。
3.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采用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4.尊重差異,利用個體差異,實施差異教學策略。
例如,在設計《魯濱遜漂流記》閱讀交流課時,老師先進行學情分析:為了落實課外閱讀要求,在寒假期間就布置學生提前準備、閱讀了必讀書目,《魯濱遜漂流記》是其中一本。這本書情節曲折,細節生動,大部分學生能按計劃完成閱讀,但有7位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積極性不高,經過學習風格分析,有兩位同學是視覺型學習者,3位同學是聽覺型學習者,2位同學是動覺型學習者,這幾位同學平時的閱讀習慣沒有養成,閱讀量小,閱讀能力較弱,對于整本書閱讀感覺有難度,無法把整本書讀下去。為使學生對這本書閱讀更深入,更有目的,我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提前進行了閱讀方法的個別指導,比如讓視覺型的2名同學采用邊讀邊畫的方法,聽覺型的3名同學采用你讀我聽的閱讀方法,鼓勵2名動覺型的同學用表演重現情節的方法推進閱讀。從最終的結果看,這幾位同學都完成了整本書閱讀。
本班學生學習風格為視覺型的有18人,占全班的46.15%;聽覺型6人,占全班的15.38%;動覺型7人,占全班的17.95%;混覺型8人,占全班的20.51%,視覺型的學生占班級總人數的百分比較高,在閱讀匯報環節一定要配合呈現原著文本,以保證學習效果。針對班上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特點和特長,采用異質分組策略,達到組內成員互相啟發,彼此促進的作用,使全體學生都能最好地完成《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的閱讀實踐和交流活動。
總之,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必須要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精準分析學情,才能準確制訂教學目標,高效地實施教學。
參考文獻
[1]教了不等于學會了?學校如何發展課程[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3):129.
[2]余琴.學情分析:有效語文教學的原點[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1(Z2):35-40.
[1]朱來軍.精準學情分析的必要性和落實研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3):89-90.
廣州市天河區棠東小學?陳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