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 鄭思遠


摘 要:地鐵乘務一直秉承安全、準點、舒適、快捷的服務理念。列車運行中發生故障,司機須利用崗位知識排除故障,盡快恢復運輸秩序。因此,對司機理論知識和故障處理方面的培訓十分重要。為分析地鐵乘務部門在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以各地鐵單位實際培訓情況為依據,結合司機反饋,從培訓師、被培訓人(學員或司機)和培訓過程出發,歸納培訓問題,并提出具體改進措施。
關鍵詞:地鐵司機;實作培訓;故障處置;培訓閉環;反饋機制
中圖分類號:U268.48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乘務實操培訓即培養司機業務知識,訓練司機操作技能。對于地鐵乘務行業,從試運行到正式開通,會有不同版本的時刻表,列車車輛和信號系統方面也在不斷升級,因此培訓內容會不斷更新變化。如何發現實操培訓中的問題,優化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果,是培訓工作的重心。
1 實操培訓的要點分析
目前,各地鐵乘務部門的培訓對象主要分為新員工和老員工。新員工培訓采用集中式理論培訓和一對一師帶徒實操培訓等方式,培訓內容包括三級安全教育、拓展培訓、心理應急能力培訓、專業崗位的理論知識和實作培訓、正線或試車線手動駕駛練習等。老員工培訓采用主要采用自學和集中培訓方式,如班后會學習或月度集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專業理論知識、故障案例分析、實作技能訓練及近期技改等。理論培訓所用培訓資料大多為本崗位規章制度,如《行車組織規則》《故障處理指南(信號專業)》《故障處理指南(車輛專業)》《司機手冊》《場段運作規定》等。實操培訓主要是在運用庫內設置正線故障現象,進行故障或應急處理流程的模擬練習。乘務實操培訓主要分為理論講授和實操練習,普遍存在培訓師講得多,司機做得少的問題,大部分培訓師采用課堂教授或利用評分表進行打分評價的培訓方式,培訓形式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員工學習積極性。然而,理論及實操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技能,培養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這就亟需科學的培訓形式。因此,選拔有創新性的優秀培訓師、嚴格執行懲獎機制、重視司機對培訓師的評價,對培訓工作有重要意義。
2 培訓問題的歸納
結合各地鐵運營事故案例和培訓情況,乘務部門實操培訓有以下幾點共性問題:
(1)針對性不強。“聯控用時長”、“故障現象判斷錯誤”、“應急處置能力不足”、“心理素質差”等問題長期存在,說明培訓針對性不強,未將其徹底解決。以某地鐵開通前試運行期間,發生同類型故障時司機有責處理的次數見表1。有目的的培訓,是對業務薄弱部分展開專項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再在實操中化弱為強。比如針對“聯控用時過長”的問題,應先總結常用聯控用語及使用時機,再組織司機進行專項學習。
(2)事故案例學習不到位。根據某地鐵線路正式開通近一年以來發生的故障數據,總結出重復發生故障的數量及司機有責處理次數。同類故障多次發生,有責處理始終存在,說明對前發事故案例的培訓質量不高,未引起司機重視。對事故案例的學習應注重故障發生原因、司機處理時存在的問題和后續預防措施。如果只講解事故經過,對司機的警示和教育意義并不大。
(3)動手情況嚴重不足。實操培訓中,司機做不到“指哪動哪”,手指口呼等標準化作業執行不到位,并且普遍存在“說故障”、“不碰開關、旋鈕”、“不開柜門、車門”等簡化現象,導致司機養成了對開關位置不熟、開柜門用時較長、故障處理流程錯誤或有漏項等人為失誤。當正線發生故障時,應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運行秩序,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再加上業務不熟和心理素質不強等因素,會更容易引發誤操、錯操等人為失誤,導致故障影響進一步擴大。
(4)培訓過于依賴評分表。實操培訓時,培訓師過度依賴評分表,缺乏應變。同一個故障對應著不同場景(區間、站臺、折返線等)和引發故障的因素(風壓、弓網、空開跳閘等)也各有不同。因此,培訓過于依賴評分表,會導致司機思維固化,缺乏應急處置能力。司機在日常學習中,越來越忽略《車輛專業故障處理指南》和《信號專業故障處理指南》等專業規章文本,反而越來越重視學習故障評分表的處理流程,導致在故障處理指南發生版本更新時,對變化點的學習的重視程度也不夠。長此以往,會導致培訓師和培訓對象與正線運行的技能需求和最新故障處理相關規章文本發生嚴重脫節,甚至會導致故障處理流程出現十分嚴重的錯誤記憶。
(5)故障現象判斷能力不足。地鐵列車一旦發生故障,司機須準確、及時地判斷出故障類型。實操培訓中,司機多數是在已知培訓項目(或者已知故障現象)的情況下進行實操培訓,無法切實提升司機獨立判斷故障現象的能力,導致司機出現對部分故障現象記憶混淆、判斷錯誤、延遲判斷或者故障現象判斷不全面等問題。故障現象判斷錯誤,會直接導致司機故障處理流程錯誤,因此對故障現象判斷的培訓,至關重要。
(6)培訓環節未形成閉環。培訓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能全面、準確、及時地反饋給司機,司機能否在正線運行中避免類似問題發生,這是培訓后自查、倒查的重要環節。從南京地鐵3.4脫軌事故和臺灣地鐵連續兩起脫軌事故來看,其事故案例的培訓,并未形成完整閉環,從而導致同類事故再次發生。
3 培訓問題的分析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從“老師”、“學生”、“考試”及其他方面展開分析:
(1) 培訓師。培訓師的業務能力和授課技巧對于培訓效果的把控十分重要,采用司機更容易接受的授課方式,就能避免司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可嘗試營造輕松、積極互動的培訓氛圍入手解決此類問題。從三個方面思考:第一、培訓人員選拔、淘汰和懲獎機制是否能夠保證培訓師端正的培訓態度;第二、培訓人員課堂組織、課件開發和課堂講授能力是否能夠吸引司機的注意力;第三、司機對培訓人員的評價機制是否能夠督促培訓工作的改善。(2)培訓對象。在培訓過程中,須要求司機進行站臺作業、開柜門、斷空開、隔離車門等操作時執行標準化,真操實練,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熟悉操作流程,避免司機在正線出現“聯控不熟練”、“處理流程不熟”等有責事故。在培訓過程中須強調“身臨其境”,注重細節,做到知識點和操作點全覆蓋,保證在正線遇到故障時無技術盲點。司機準備備忘學習本,將新學的知識點記錄并定期鞏固學習;月考、抽考等關鍵考試后,對司機存疑的題目進行講解。分部培訓、安全、技術口應加強聯系,完善理論和實操方面的知識點,以確保培訓工作的各個環節形成閉環。(3) 培訓反饋。培訓口應建立針對司機個人培訓問題的記錄檔案,在每次培訓前后,由司機在線登記,歸納梳理出典型問題,并將重復性或共性問題設為“重點項”、“失格項”,在后期培訓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再培訓。除此之外,培訓工作的落實,還需要車隊管理層的積極配合。車隊骨干人員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帶動隊內司機,把培訓氣氛帶動起來。這個如同橋梁一般的中間環節如果出現問題,其危害性是極其大的,會影響整個車隊人員對培訓的態度。(4) 培訓預約。實操培訓全員覆蓋,人多車少,存在排隊做故障的情況,延長培訓時間,又會導致培訓效果降低。開發培訓預約功能,使司機在不同時段分批參加培訓,可大幅度提高培訓效率,促進司機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4 培訓問題的整改建議
經過上述幾個方面分析,可總結出以下幾點優化建議:第一,建立培訓人員的選拔和降級(退出)制度。擴大培訓隊伍建設,構建相互學習、相互監督的良性競爭機制,搭建培訓師交流分享平臺,實現培訓隊伍的動態化管理、常態化學習;第二,不斷規范和優化培訓形式,提高各類實操培訓、考試的實用性和真實性;在理論培訓過程中,采用情景模擬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桌面演練法等互動性強的先進教學方法,提高培訓對象學習積極性;強化培訓師PPT課件、培訓指導視頻或其他培訓資料的制作能力,利用更加形象生動的方式去描述講解;第三,完善培訓反饋機制,建立培訓閉環管理辦法。培訓過后,應總結歸納培訓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共性問題,并及時反饋給培訓對象,讓每一次培訓都能夠切實做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培訓流于形式,導致司機帶問題上線行車;第四,完善培訓人員和學員的獎懲勵機制,以獎促學,以罰止怠。通過評價、量化評分、考試驗收等形式,對培訓效果進行總體衡量,并對培訓師和培訓對象進行相應的獎勵與懲罰;第五,建立隨機抽考抽問機制。對培訓效果的驗證,司機在正線表現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但需要花費較長的驗證周期,因此,及時地有針對性的抽考抽問是一個驗證培訓效果十分有效且便利的方法。
5 結論
低要求的培訓培養不了高水平的電客車司機。地鐵乘務部門的培訓需要培訓師和培訓對象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不能只找培訓師或只找培訓對象某一方的問題,應從兩方面共同出發,發現問題并改進優化。培訓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司機在重復操作練習中發現不足,并在之后的練習中不斷強化,形成熟練且標準的處理流程。如何讓司機真正地動手操作,如何避免培訓流于形式,如何在培訓后及時全面地將問題反饋給司機,如何讓故障現象判斷、流程處理、站臺作業、聯控用語等各方面與正線處理故障看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車隊、司機和培訓人員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將有限的培訓時間充分利用,在不斷實踐中優化培訓流程,讓培訓工作變得更加科學、高效。
參考文獻:
[1]范良.地鐵運營乘務電客車司機培訓管理探討[J].中國市場,2016(27):50+60.
[2]屠朝豐.青島地鐵乘務培訓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市場,2019(29):179-180.
[3]蔡靜.地鐵運營開通后如何有效實施培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