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嬌
摘 要:近年來,隨著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我國汽車職業教育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對高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車工程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有著更密切的互動關系,校企合作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合作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院校互動,需求引導、共享共贏、以人為本的理念,為高職院校深化教學創新與改革提供了經驗,因此,有必要探索高職院校汽車工程專業校企模式及合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汽車工程類專業;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U462-4;G712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汽車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為我國汽車行業培養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但目前校與企業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相對分離。校企合作將以課堂知識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得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的生產、科研有機結合,培養適應社會和企業的應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汽車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并未實現內部機制的銜接,學校對實際生產和人才需求缺乏深入了解,企業不參與和投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因此,有必要對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探索,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反思,從而提出有效的對策。
1 我國校企合作模式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校企合作模式較多,為我國汽車產業培養了大批汽車行業人才。各種職業培訓模式在實踐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受教育者在職業學校學習文化和基本技術理論,并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從而將兩者結合起來完成職業教育任務。這種教育模式,學校與企業既分工又合作,突出企業為主體,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進一步突出現實為主體,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共同組織課程教學[1]。學校根據選修課的要求組織學生報名和安排課程,企業派專家負責課堂教學。企業在參與招生的過程中并不占主導地位,往往是學校為了保證生源的數量,而忽視了生源的質量,很多生源根本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就導致企業在后續教育過程中加大了成本投入,不能有效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與學校的相對分離問題,還能給高校與企業深層次的社會需求帶來價值,實現高校與企業共同的經營目標。
2 汽車工程類專業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意義
校企合作拉近了企業與高校的距離,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接觸。在學科建設和培養目標上,將高職院校的課程設計轉向以專業能力為標準,弱化了理論與實踐的界限,強調學習環境與企業環境的結合,讓學生畢業后更適應企業環境和崗位需求。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和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對高職院校和企業具有重要意義[2]。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各專業的教學,特別是一些實踐性強的專業和一些科研實驗的教學,與社會時代的脫節還很嚴重。除了掌握相應專業的理論知識外,高職院校的硬件和軟件都相對薄弱,在學生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不足。因此,優化和創新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在行業、區域、領域的優勢,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促進高職院校未來的發展與進步。在高職院校,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建立一支完善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尤其是汽車工程等專業更需要這樣的師資隊伍。因此,要求高職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
3 高職院校汽車工程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
3.1 高職院校汽車工程院校方面
雖然許多學校在形式上實施了所謂的校企合作模式,但這與實質性內涵的構建背道而馳。一方面,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對汽車工程企業沒有扎實深入的研究,對汽車工程企業也不了解。專業設置不適應社會需求,課程開發與崗位要求不匹配,實踐條件有待改善,實訓基地和設備不能隨實踐而進行更新,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合理,這已成為校企合作發展的瓶頸。目前高職汽車工程專業教學仍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嚴重脫節。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改革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汽車相關行業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逐漸應用到汽車行業。高職汽車專業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雖然高職院校汽車工程專業與企業的合作項目逐年增加,但總體上項目較少,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不足[3]。最后,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實習經費非常有限。企業的本質追求是經濟利益。在當前校企合作中,企業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無法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導致很多企業將學生實習視為一種負擔,使得企業與校企合作產生沖突。
3.2 高職學院汽車工程類專業師生方面
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汽車工程專業在學生和教師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校企合作的主體,校企合作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更多汽車行業人才,提高學生就業率。實習期間,公司應按照員工要求對學生進行管理,學生必須遵守公司規章制度、安全操作規程,自覺以主人翁、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態度工作。但現實是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很難進入實際工作狀態,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員工,不服從公司管理的情況屢見不鮮,增加了汽車工程企業管理的難度,影響了汽車工程企業促進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一些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方面很少,實習過程中一旦遇到問題就會不知所措,更不會主動自行解決問題,大大影響校企合作的效果。從目前高職院校教師方面來看,大部分教師都是高校畢業的青年教師,教師往往經歷了學士、碩士甚至博士的學習,但基本上以理論學習為主,這就導致了青年教師極度缺乏教學經驗和校企合作的經驗。
3.3 汽車企業與政府扶持方面
汽車企業考慮自身利益是客觀事實,部分學生也對汽車企業的信任度不高。如何在保護雙方利益的基礎上調動雙方的積極性,是校企合作高效實施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汽車企業為發展職業教育而接受學生的在職實習,但是對于如何操作以及汽車企業可以享受哪些優惠并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積極促進和鼓勵校企合作的機制體系需要重新建立,相關政策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的根本目的就是從合作中獲得相應的利益。然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缺乏相應的利益保護機制,導致大多數企業在這種合作中往往收效甚微,特別是與高職院校汽車工程專業合作的企業,因為該專業對專業技能和經驗要求較高,因此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來合作培養這些學生。然而,由于缺乏相應的利益保障,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可能虧損,最終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斷下降。
4 高職院校汽車工程類專業企業合作模式路徑建議
(1)無論是高職院校哪個專業與企業合作,只有當企業認為校企合作能夠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時才能促進校企合作的發展,高職院校要實現校企合作,學生可以感受到校企合作可以使自己得到提升,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包括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判斷能力[4]。校企雙方應將專業與實際需求對接,使高職院校汽車工程專業的學習服務于企業,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實際。要明確行業組織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責任,優化校企合作模式,以增強行業組織在優化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從法律層面賦予行業組織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標準、課程體系建設、實踐體系完善等方面的權力和責任,從而使行業組織成為真正的校企合作主體,真正參與校企合作,優化校企合作模式,使學校與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進步。
(2)教育行為與汽車企業行為的動機和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在市場體制環境下,有必要建立一種長期、可持續的校企合作關系,關鍵在于使校企雙方都能獲取彼此的有效資源,調動合作的積極性,實現互利共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工作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將產業鏈的發展與學校專業群體的建設聯系起來,從而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建立起多方共贏的人才合作教育和長期合作機制[5]。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要以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為主導,形成三方合作的動力機制和高效共贏的運行機制,全面推進汽車工程專業建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創新課程,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過程協同管理。基于校企合作機制,學校在辦學水平、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共享資源,共同建設師資隊伍。
(3)創新校企合作組織實施機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進一步加強對校企合作工作的領導,樹立正確的人才素質,從制度上強化校企合作的中心地位,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保證教學質量在第一位。參照西方教育發達國家的管理體制,可以探索建立由政府部門、汽車工程類行業協會、知名汽車企業、知名校友和教師代表組成的團隊。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領導、行業主管部門領導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還可以成立校外職業教育專家和行業、企業高管,為學校專業建設提供咨詢和指導。我們甚至可以依托專業教育資源,運用市場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建立教學與生產雙重功能的公司。無論采取何種形式,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更好地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真正實現雙贏。
5 總結
我國汽車工業正處于發展戰略的轉型時期,這就需要大量適合國家和企業汽車專業的人才。開展校企合作并依托企業發展是汽車職業教育最理想的辦學模式。學校與企業通過專家兼職、專業共建、教師交流、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企合作具有獨特優勢。校企合作創新模式讓學生和企業零距離接觸,進一步提高學校的地位也給學校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受到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一致歡迎。我相信校企合作將會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周吳浪.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探討——以汽車工程學院為例[J].長江叢刊,2015(34):124-125.
[2]丁曉麗.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如何應對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對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24):262.
[3]顏偉華.國際視野下高職院校汽車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內燃機與配件,2019(16):288-289.
[4]孫國君,張旭燕,張維軍.高職院校汽車專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與實踐[J].經濟視角,2015(1):76-77.
[5]段衛潔,緱慶偉,陳俊杰.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校企合作“四階段”模式探究[J].科教導刊,2020(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