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尚可 王泗通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內卷化”一詞近來在高校學生圈逐漸流行起來,據筆者觀察,大多數情況下,該詞主要用來“吐槽”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學習生活。“內卷化”這個概念來自社會學領域。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筆者認為內卷化是指人們投入競爭性活動的精力、資源等已達極限,但依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從而在心理上產生倦怠、無奈的情緒,進而導致精力內耗,最終在一種低水平下徘徊而無法進入更高平臺的狀態。本文試圖描述當下大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內卷化現象,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并提出走出內卷化學習狀態的路徑。
第一,低產出的精益求精。所謂低產出,即投入腦力不多的重復勞動。在現代高校,假設老師布置一份兩千字左右的作業,許多大學生完成作業時都會選擇交上一份遠超字數要求的文章,以此來爭奪評優的機會。再者,除了追求作業字數量的超越,很多學生也會在作業形式上精益求精。一份紙質作業,要裝訂得十分完美,進而能從所有作業之中脫穎而出。
第二,被動地學習。剛步入大學,在宿舍臥談的時候常常有一個話題非常的熱門,那就是“你當初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而答案不外乎——被調劑、父母幫忙填報志愿、好找工作。極少數答案是出自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甚至在進入大學之前完全不了解自己填報的專業,一部分是因為高中課本內容的限制,一部分是只要父母或者周圍的長輩不科普,自己就不會主動地去了解。
當大學生進入常規的大學學習生活之后,我們也常常會發現身邊,甚至是自己會出現一系列奇怪的現象。當好不容易有一個沒有課的周末,你打算出門逛街的時候,遇到了準備去圖書館的舍友。此時,我相信大部分人內心會產生一種焦慮,這種焦慮會伴隨著你,直到回宿舍翻開書本的那一刻。于是本來就十分疲憊的你卻仍要挑燈夜讀。那這樣的學習效率顯然會非常低,有時還會影響到你本來準備專注學習的第二天。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都會發生,這樣被動地學習最終成了大部分大學生的日常習慣。這樣的盲目競爭會讓人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最高效的學習節奏,只能亦步亦趨地緊跟他人的節奏,踉蹌地焦慮性學習。
第三,高投入的形式化學習。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拍照五分鐘,P圖一小時”。這似乎已經是每個女生曬照的生活常態,而對待任務,許多大學生也是如此。光有紙質的演講稿并不能凸顯自己的用心,于是將內容原封不動地照搬在PPT上,有了PPT也不滿足,還要找各種模板,各種背景音樂來豐富自己的展示。最后,我們會經常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真正能展現自己的作業質量的內容,我們往往只花了一點時間,而大多數時間卻全都奉獻給了裝飾。我們不斷在外包裝上面打轉提升,其實早就已經到達了一種飽和度,卻精益求精地繼續不滿足,在這方面不斷地重復努力。
第一,愈益加劇的競爭性壓力是造成學習內卷化的社會環境根源。“內卷化”一詞最初來源于吉爾茨的《農業內卷化》,說的是由于經濟領域的激烈競爭,導致農戶之間的競爭進入沒有實質性創新的低水平徘徊狀態。也就是說,農業內卷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經濟大環境的巨大競爭壓力。換句話說,當下大學生學習內卷現象的出現顯然與當今社會劇烈的競爭壓力有緊密聯系,是這種社會性的競爭壓力向教育領域傳遞的結果。這種壓力傳遞的方式是多樣性的,具體表現為:學生從中小學學習階段就能夠從家長、教師的“諄諄教誨”和言談舉止間時刻感受到;大學生從入學初就被不斷告誡必須緊緊圍繞就業、升學的目標進行刻苦學習;在每門課程的開始之初,任課老師或學長告訴學生如何才能獲得高分;等等。
當下中國的就業市場不斷傳遞著各種就業壓力,主要表現為高學歷和各種顯示“優秀”的指標。這些訊息能夠快速傳遞到正處于學習各種專業知識的在校大學生中,給他們的在校學習產生了強烈的目標印象。另外,由于東方社會具有悠久的學歷、資歷傳統,這對人才的認定標準具有強大的影響。這樣的社會對于大學生人才需要的標準必將產生重文憑學歷、輕能力素養的過于形式化、僵化的消極影響。在一般人看來,填滿的簡歷往往比空白的簡歷更具競爭性。這樣的社會環境迫使高校大學生不得不從步入大學開始就緊盯各種“加分項”,為了績點而放棄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這樣的學習方式限制了學生發展的可能性,也加劇了大學生學習中的激烈競爭。
第二,偏離學生教育成長規律的單一化學習評價規范是造成內卷化學習的教育根源。其實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身處于一個每個人都在爭搶評優機會的環境,只是小時候的評獎并不能在畢業時給我們帶來豐厚的回報。但是到了大學,各種評優機會都與獎學金、考研或者保研資格所掛鉤。大學的每場考試都會關聯四年后的就業和升學去向。從高校本身來說,其所設置的有限的評優資格加劇了大學生之間的競爭。有些評優資格的指標本身具有形式化、數字化的傾向,這導致大學生具有競爭性的學習過程缺乏創新性、主動性。因為這些形式化、數字化的“優秀”指標成為學生學習中追逐的唯一目標,極大抑制了他們的學習創造性。
從老師方面來說,大學中也不乏喜愛形式化學習評價指標的教師。這些老師在布置作業方面,往往傾向于把優秀作業的評價打給作業形式包裝得很精致的學生,而往往那些不按套路寫作業的學生得不到優秀評價,這使得學生群體“被迫”追求量的超標和形式的精益求精。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或許會忽略于學生進行真正專業學科上的交流,從而讓學生也忽略了學習的本質。這樣的引導也導致了部分學生陷入內卷化的僵局。
第三,缺乏主體性學習的能力或習慣是造成當下大學生學習內卷化的個體原因。眾所周知,中國一直是應試教育。從初高中以來,學生跟著老師在課堂上進行非主動性學習的時間占很大比重,而放學后的課外時間不是完成課后作業,就是奔波于各種補習班來鞏固課堂知識,極少有學生有機會去了解教科書以外的知識。即便是所閱讀的課外書,也必須是那些與考試有關的書籍。就是說,在步入大學之前的十幾年,學生并沒有很多的機會進行主體性學習。到了大學,許多學生依舊重復著高中的學習習慣,很少去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更不具備主動深入鉆研學科的能力。缺乏主體性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學生往往被周圍學生的學習狀態所影響,即便是那些貌似很努力學習的學生,其學習動力也往往是來源于其他學生的刺激。缺乏主體性的學習也使學生熱衷于功利性的學習,這是形成高校內卷化學習氛圍的重要原因。
第一,營造寬容、多元的大學生成長的社會文化氛圍。在這個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對于不同的職業,社會應該給予平等的尊重。顯然,不論年輕人選擇什么樣的道路,不管人生道路多么坎坷或順遂,只要是個人自己選擇的,都應該由自己負責,同時也應被人們同樣尊重。近年來由于收入差距、社會傳統評價等因素,許多高校畢業生都蜂擁至金融、IT高新技術等產業領域,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愈益被需要的社會服務行業卻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必須承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不得不尊重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規律性要求。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的是,當下社會缺乏寬容多元的青年大學生成長環境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如果社會面對不同的職業更加寬容,這將間接促使大學生就業選擇更加多元化,而不必幾百個人爭奪一個名額,而這也將大大緩解在校大學生的競爭性學習壓力。更重要的是,寬容而多元化的社會評價指標能讓大學生人才各司其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從而避免了單一領域的激烈競爭,也保證了人才資源的物盡其用。
第二,因材施教,將法治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大學是人最適合學習的人生時光,不僅是學習的深度,也包括學習的廣度。而由于高校各種評優指標的僵化,很多學生學習也很僵化。高校應尊重人才學習成長的規律,面對學生進行更加專業靈活的知識內容的交流,更有利于學生消化知識,并且有利于學生對于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激發學生愿意去“加餐”,去創造性地學習。高校教師布置的課程作業,從內容上應引導學生翻開書籍查找資料,拓展學生的眼界;從評價上選擇質量精準的作業作為班級范本,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將重心放在學習的本質上,避免跟風形式化。
第三,學生應學會主體性學習。大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要學會有意識地培育自己的判斷能力,學會有主見的生活,有個體性的學習,將自己看作群體中獨立的個體,要會判斷群體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的輕重,要培養果敢能力,明白選擇自己最需要的,拋棄大眾需要但是對于自己而言是累贅的部分。
第四,大學生應理性地理解社會競爭的完整含義。大學生應理解主動的競爭和被動的競爭的差別,應追求前者而避免后者。競爭一直存在于人類社會,我們不能畏懼競爭,但也不能習慣于生活在被迫參與競爭之中。我們要學會將外部激烈的競爭,轉化為內部積極地能量,從而讓自己學得更加心無旁騖。我們要學會承受競爭的壓力,學會默默努力,學會正確處理焦慮。